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屋外大雪纷飞,京城的大狱里,锦衣卫特务头子纪纲正在宴请在押犯人解缙。

在狱中待了五年没人理睬,今天这顿饭,解缙大体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不再多言,大口吃菜,大碗喝酒,没多久就醉成了烂泥。纪纲打个手势,几个衙役过来,把解缙拉了出去。

他们在白茫茫的大雪世界里挖了个浅坑,人往里一丢,再堆上雪。明代出了名的大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就这么在醉乡中进入了冰寒彻骨的地狱。

一个才华超众,曾得到好几任皇帝青睐的文史大家,是怎么走到这种绝境的?

01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出生在书香门第,打小就是一个超级神童。

尚在襁褓中,母亲就在地上写字教他,五岁背诗,小小年纪就能记得无数诗文章句,而且终身不忘。七岁会写文章,十八岁参加江西省的乡试,高中榜首,成为“解元”。这一年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一路走得顺顺当当,是个地地道道的学霸中的战斗机。

第二年,解缙上京城参加会试,高中第七名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也同时中举。

看过《范进中举》的都会记得,中了举人的范进高兴得都疯了,可见中举这种事,千年等一回或许还等不上,要有中大彩的运气才行。如今解家却一口气中了三个进士,这在家乡乃至全国都出了名,产生的轰动效果不亚于人类登上月球。

据说解缙的答卷气势磅礴、文笔犀利,让考官拍案叫绝,本想推他为第一,但又觉得锐气太甚,怕搅动口舌,所以才把名次往后推了几名。虽然没得上状元,不过倒更为这大才子增加了一些神秘之处。

解缙有一联非常有名: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简短一联,笑尽世间无真才实学又皮厚嘴酸的小人。正因为有这份机智,所以后来好事者就把很多巧对妙语都安在才子解缙的头上,讲他怎么斗假道学,怎么斗真财迷,各种故事花样百出,恨不能给“解解元”戴上“解状元”的帽子。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说解缙和明成祖朱棣一道游后花园,朱棣上桥之后问,这叫什么?解缙答,这叫一步高一步。朱棣呵呵笑,下桥又问,这个呢?解缙答,这个叫后边高过前边。

朱棣不死心,又出了个题目:“昨晚宫中有喜,你写首诗。”

“君王昨夜降金龙。”

“是女儿。”

“化作嫦娥下九重。”

“可惜死了!”

“料是世间留不住。”

“丢水里去啦!”

“翻身跳入水晶宫。”

明成祖哈哈大笑,惊叹于他的敏捷思路。

不过这类故事可能大多来源于三家村私塾老先生,把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加在解缙这类才子的身上,是人民大众最好的娱乐节目,去网上搜能出来一箩筐。不管是什么对联,只要加上“解缙说”这三个字,就显得很牛了。

02

解缙智商高,特别聪明,但太聪明的人常常会觉得别人笨,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忍不住对大事小事指指点点。《明史》对解缙的点评是“表里通透”,就是想什么就说什么,一条肠子通到底,不会拐弯。这种直接的作风,在错综复杂的大明官场里,注定不会吃到好果子。况且那些官场中的大佬什么风浪没有见过,即使智商比解缙低,也差不到哪去,更别说这些老油条还完全懂得如何明哲保身。

朱元璋很欣赏解缙的才气,对他说,咱们是君臣,但我觉得更是父子,你应该把肚子里的东西都讲出来。

大领导这么一夸,小解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立马上交一篇万言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滔滔不绝论述一通。

朱元璋鼓励一句:不错,很有见地。小解再接再厉,回家再来一篇《太平十策》,文章长得连《明史》都嫌,没收录。估计朱元璋也要被逗乐了,这个瓜娃子,开个玩笑还当真了。

初入宦海的解缙就是这样,愣头愣脑,到处指点江山,还要品评人物。

明初大功臣李善长被杀头抄家,是朱元璋亲自定的案子,可小解敢替人执笔上书,说李善长冤枉,甚至直接向兵部开炮,说整个兵部作风不正,效率低下,然后又点名痛批御史袁泰贪赃枉法,陷害忠良。

兵部尚书气得吐血,轮得上你这黄口小儿说话吗?

后来皇帝把袁泰降了级,解缙得偿所愿,但也给自己结下了一个大仇人。

解缙没工作几年,倒把机关里的人得罪个遍。朱元璋对他是真好,也真能看透这个人,他把解缙的老爸叫来:老解啊,你把儿子领回去再读几年书吧!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再过十年,我还要重用他!

聪明过头的小解被领回家乡去了。

朱皇帝是要磨炼解缙的性子,希望他会明白过来,圆润点,缓和点,可惜才子心比天高,依旧脾气不改。

多年后解缙重新出山,为大明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服务,朱棣表扬他说:天下一天也不能没有我,我一天也少不了解缙!

有了这句话,解缙更加嘚瑟,对朝中大臣进行了逐一评论,而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优点就表扬,有缺点也要公开于天下:大李是个稳重的人,但缺少主见;老王算是个君子,但才能不行;张老三嘛,能力强,但太会钻营,品行不够端正,如此等等。朝中的大佬在解缙眼里,都是残缺不全的。

就你姓解的了不起!

这个高智商的人根本不注重团结同事,情商低到如此境界,也算得上是大明官场中的一朵奇葩了。

多少人侧目而待,等着看他的好戏。

03

解缙的人生巅峰是在明成祖朱棣手下实现的。

前面说到他被明太祖朱元璋打发回家修身养性,一晃八年过去,老朱去世,耐不住寂寞的解缙心热如火,匆匆到京城奔丧。这番举动马上被仇家袁泰敲打了一下:解缙老母亲还没下葬,老父亲九十高龄,就这样跑到京城来,这是不忠又不孝!

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把解缙远远地发配到甘肃去当“卫吏”,一个小文书。幸好还有人帮着说话,解缙费了一通周折还是回到京城任职。

几年后,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站队这个问题上,解缙毫不犹豫地倒向了朱棣,飞奔而去投入朱棣怀抱。朱棣对此很是满意,大力提拔,解缙成为新贵中的第一号人物,和另外六个人组成了内阁,任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步入了仕途之巅。

朱棣常赐给他们金绮衣等高级物品,荣宠之至,还经常鼓励说,你们七人工作辛苦,成绩突出,最关键还是要善始善终。

这其间,解缙主持编修了伟大的《永乐大典》,这部皇皇巨著是我国古代最全面的百科全书,单单参与工作的就有两万多人,解大才子因此足以不朽。

04

皇帝如此重用信任,解缙更加卖力工作,积极参与政事。

在家天下的帝王时代,继承人的问题是个要命的所在,多少英才名臣都在这上面栽了跟斗,解缙这个大嘴巴也在劫难逃。

朱棣在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定。朱高炽宽厚仁慈,朱高煦英武勇猛,朱棣有意立更像自己的老二为接班人。

他问解缙,老解说自古都是立长子,皇长子是个仁人,很合适。

朱棣不语,解缙跪下磕头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他知道朱棣喜欢朱高炽的儿子,现在把这个砝码也搬了出来。朱棣点点头,终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那是恨透了解缙,解缙却还不知收敛,明目张胆地为朱高炽站台。见朱棣还是不满意太子的表现,对老二特别优待,解缙又去说话:皇上,这样不是挑起争端吗?千万使不得啊!

老是这么和朱棣唱对台戏,这个朱皇帝可不比前两个,是个有大脾气的人。表面上和你说有话尽管讲,你还真的怎么想就怎么说?你这是离间我家骨肉!

于是在给内阁大臣们发纱罗衣时,别人都有,单单解缙没有。可怜这事还没让解缙警醒,他又提出皇帝征安南是不对的。这时朱高煦正好在朱棣面前大讲他的坏话,朱棣终于发了火,把解缙打发到安南去任地方官。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成祖朱棣征北未还,他就去拜见了留守的皇太子,之后才回返地方。

这下可捅了大娄子。

太子的位置最为敏感,皇帝还在,就应该乖乖地待着别吭声,稍微自作主张,都可能被解读为对皇权的挑战。

解缙与太子的这次见面,老二朱高煦马上告诉了他老爸:解缙这家伙趁着皇上外出,偷偷去拜访太子,拜访完又立刻跑回去!他想干什么?一点儿臣子的礼节也没有!

朱棣大怒。

平常老解就总是以高人一等的面孔示人,早得罪了很多人,告黑状的人本来也不少,朱高煦这一状更是火上浇油。不得了的是,解缙在回地方路上还给皇帝上了一本,提了要疏通赣江等建议。

朱棣本来就正在火气上,奏折上来,更是气得火冒三丈,立即下令锦衣卫把他逮捕,关进大牢。

这一年是永乐八年(1410年)。

老解被丢在监狱里一关五年,特务头子纪纲给朱棣看囚犯名单,皇帝看到解缙的名字,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解缙还在?

纪纲心领神会,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解缙被丢在冰天雪地里冻死了,接着还被抄家,妻儿也被流放。

他力保的明仁宗朱高炽没有给他平反就过世了,好圣孙明宣宗也没有赦免他。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才给解缙平反,给了他个“文毅”的谥号。

聪明与野心搅和在一起,实在是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