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有三个主要产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江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以及“一觉十年扬州梦”的青楼。

能如李白一般仗剑走江湖的文人很少,而像王维那样去过塞外当官的文人更是稀罕物,百分之九十九的诗人,都只好醉在三月扬州的烟花里,沽酒赋诗。

盛唐时候尚且如此,晚唐的诗坛气象则更溺于青楼。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便有诗云:

一觉十年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所以他的外号,便叫作“风流诗人”。

01

杜牧出身高门显贵之家。

在唐朝,门阀士族间也是有朋友圈的。华北的崔、卢、郑、李、王号称“五姓七家”,关中的裴、韦、柳、薛称为“四姓”,山东是兰陵萧氏一家独大,而在长安城内,却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杜”两家中的杜家出过贞观名臣杜如晦,文坛上还有一个杜甫撑门面,因而更显风光无两。

杜牧就是在这个书香仕宦之家长大的公子,家中排行十三,爷爷杜佑官至宰相,是一位留名千古的名臣。

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少年得意的杜牧曾自己作诗曰: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他出身好,有才气,眼界高,一出道便是一篇《阿房宫赋》,引得文坛震惊,至今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

作赋的那一年,杜牧刚刚二十三岁,书香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未必就对战国时的六国之祸和秦二世而亡有多大感触,他写这一篇赋文,十有八九倒是为了功名。

当时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名士吴武陵亲自上门拜见,给他推荐了一篇文章。

崔郾是主考官,本应当奉公无私,可这位吴教授是个大V,粉丝千千万,不能不见,当下摆酒听曲,想着席上顾左右而言他,把他搪塞过去就算了。

吴教授怎能看不出小崔这点心思?但他受杜家所托,非得给杜小公子挣个状元回来不可,于是他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把文章摊开,一板一眼念了出来。

崔郾一开始还捂住耳朵,坚决表示“我不听我不听”,可才听了四句,他就忍不住大呼:实在好文笔!再往后听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哪里还忍得住?一把抢过文章,如饥似渴地读了下去。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崔郾当下决定给杜牧一个进士名额。

可吴武陵还不肯,杜家小公子凭这篇文,合该要当状元的。无奈状元早已内定,崔郾也无计可施,吴武陵只能作罢。

次日与友人吃火锅,崔郾提起这篇《阿房宫赋》,忍不住称赞,友人却说杜十三这人,才气是有的,只是品行不大好。

崔郾细细问来,才晓得原来这位公子爷是烟花风月所里出了名的“状元郎”,当下就想反悔,可已经答应了的事,那杜家岂肯容他出尔反尔?

02

杜牧是个大大的风流才子,不光自己想考状元,连交往的姑娘也要是“状元”。

在他的主持下,长安召开了京城杯第一届青楼选美大赛,花魁可得“女状元”称号,奖品是独拥杜公子一夜。后来他去湖州做官,还将这法子发扬光大,命地方官将全城的歌姬舞伎都叫来,在江边上举行选美活动,让老百姓投票选出最美的姑娘,奖品不变。

举国上下,提起这位杜十三公子,都只有一句话:胡闹!

可只有杜牧自己知道,他玩世不恭的笑脸下其实藏着深深的悲哀。

杜牧出生的时候已是晚唐,藩镇割据、皇权危殆、贪官横行、太监当权,整个大唐岌岌可危。为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要“为大唐之崛起而读书”,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孙子兵法》有一番研究,还注解了十三篇《孙子兵法》,都颇有见地。

虽未上过战场,但杜牧却是难得的军事天才。他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写信,向他献上打仗良策,李德裕照办,果然大获全胜。

可也就胜了这一次。朝中党争剧烈,无人关心打仗的事儿,尽管杜牧一遍遍地给新上台的牛僧孺党官员写信,却都无回音。杜牧本以为,自己出身世家、文武双全,生来就是要干大事的,却不料如今一桩事都没有干成。

朝中牛、李二党势成水火,他家与李德裕家是世交,怎么看都是与李党一伙。可杜牧偏偏不甘心,又向牛僧孺抛出了橄榄枝——他要脚踏两条船,在纷乱的朝局中做个不倒翁。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两边不是人。

牛僧孺背地里就说,杜十三这个公子哥,才气是有的,只是我实在不敢重用他啊。

杜牧生气了:好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是他走遍天下去当官,也没找到“留爷处”,最终还是回了青楼。

03

盛唐气象早已一去不返,而勾栏瓦舍的**词艳曲中,仍旧咿咿呀呀地传唱着文人骚客的万般情怀,正是自古才子爱青楼,风流倜傥惹人愁。

那时的中国,上有扬州,下有杭州,都是以秦楼楚馆出名的地方。杜牧以京官俸禄低为理由,请求外放杭州刺史,没被批准。不过没关系,去扬州也不错。

江南好啊,江南美女多,扬州夜店小王子,除了我杜牧还有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不归家的放纵,让他赢得了“风流诗人”的称号,也让他一旦离开温柔乡,便萎靡不振、神不守舍。

他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屡次想要弹劾他,又觉得这些事情实在太污糟了,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何况满扬州官衙里谁不喜欢去喝几杯呢?杜牧又是个有家世有名气的,说不得骂不得,连小鞋也穿不得。

**数年后,京城里一道圣旨,召他回去做京官。

虽是升迁,杜牧却很不满意,他舍不得离开这座城,舍不得这些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们。兴之所至,他写下两首《赠别》,其中一首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豆蔻”二字来形容十二三岁的少女。

明明是首狎妓诗,倒说得清新脱俗,只是这诗中的女主角,却不知是何人了!

04

在杜牧的故事里,有一位女主角却不能不提。她叫张好好,初识杜牧时,也是个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

那一年,杜牧在江西给观察使沈传师当幕僚,酒宴之上,一眼便爱上了十三岁的歌女张好好。

可那么明艳漂亮的姑娘,不止他一个人爱,他的顶头上司沈传师也看上了张好好。总算杜牧懂些人情世故,放下了就要搭上张好好的贼手,叫了一声嫂子。

于是张好好入沈府为妾。

数年之后,杜牧从扬州回京,却在街上偶遇张好好。当年的青春少女,如今惨被抛弃,沦落为街头卖酒女。她仍旧年轻,仍旧美貌,只是眉眼间多了些许风霜。

杜牧感慨万分,与她互诉衷肠,写下一首长诗,就叫作《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张好好与杜牧相遇时只有十三岁,被主人家抛弃时也不过十八九,仍然年轻。容颜未老,便已如此悲惨,那些红颜老去的女子呢?

在沈传师处当差时,杜牧见过一个名叫杜秋娘的女子。

那女子曾经是有名的才女,一曲《劝君莫惜金缕衣》传唱至今,不过她年纪比杜牧还大上几岁,当时已是半老徐娘,孤苦无依。杜牧与她长谈一番,喟叹良久,写下《杜秋娘诗》,其序曰: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诗中还有这样一句慨叹:“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杜牧用张好好和杜秋娘的凄苦遭遇,表达了个人才情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可奈何。原来天地苍茫,个人的命运在上天的作弄下不值一提。

05

杜牧这一辈子,除了勾搭姑娘,基本没干成什么事儿。

要说最大的成就,倒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成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写进《资治通鉴》的诗人(那种官途得意副业写诗的不算)。

司马光编纂的这本《资治通鉴》,往往被后人拿来与《史记》并列,是千古难得的史学名著。书中包罗万象,却偏偏除了杜牧以外,没有记载别的诗人,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统统不能拥有姓名。

原来司马光著史,目的只有一个:选择军政大事,以史为镜,汲取政治经验。依照这种标准,李白杜甫这些文人的“酸诗”自然就入不了司马光的法眼了,而杜牧的《罪言》等文章却赫然在列:

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者。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为浪战……

这是杜牧见河朔三镇威胁中央,因此要求从军事上整治、消除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一篇政论文章。司马光阅遍古籍里多少政治家睿智精明的言论,却对杜牧这篇策论青眼有加,看来杜牧的确是颇有政治军事头脑的。

比起不少文人面对家国乱象,除了写诗文抱怨一下怀才不遇、骂一骂贪官污吏之外啥都干不了,杜牧至少提出了改革府兵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而唐末五代的周世宗等提出的改革方案,正与杜牧在《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同出一脉。

只可惜时不我待,乱局之中能力挽狂澜的人,注定不会是杜牧了。历史车轮滚滚而下,他一个区区文人,除了醉生梦死在温柔乡里,还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