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诗人的名号人人熟悉。

他叫李商隐,字义山,生于晚唐。他的诗总是朦胧的,诗人的情愫无人能知,世人莫晓其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名字叫《无题》,事实上,他还有无数的无题诗。

旁人写诗,不但要起个明确的标题,还要写个小序,讲明白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写的,为啥要写,是写给谁的,啰唆点的可能还要注明天气、心情。

譬如杜甫写《赠李白》,李白写《赠汪伦》,王维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先写了一百三十八字的小序。四十一位文人雅士所作诗集《兰亭集》的名气,甚至还远远不如那篇《兰亭集序》。

但李商隐与众不同,他那些传世名作的名字,大多是《无题》,后人既不知他这些诗是何时何地写的,也不知他为谁而写,更不知他写诗时怀抱着怎样的心情。

所以李商隐的诗是个谜。

有人说,他的诗是写给初恋的,甚至煞有介事地考证出来,他的初恋名唤荷花;也有人说,他的诗是写给妻子、写给续弦、写给知己、写给情妇……

而更多的人说,他写的哪里是情诗,分明字字泣血,是写给那再无往昔荣耀的破碎山河。

而我想说,这些诗哪里是写给旁人看的,他只是在写他自己。

02

李商隐这位大才子有这么多的传世名篇,至今为人称颂不休,按理说史书应该对他大加褒赞,可事实上,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他的评价都不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商隐恩人的儿子说:“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忘恩负义,没有德行,这是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

一个大诗人被这般评价究竟是为何?或许,我们要重新去看看他的一生,才能窥见端倪。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商隐早年就十分困苦。他父亲是个县令小官,为官清廉,家中清贫,但李商隐自幼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父亲对他很是重视。不幸的是,父亲在李商隐九岁左右便去世了,只留下一家孤儿寡母。

母亲身子不好,弟妹尚在襁褓,作为家中长子,李商隐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家族的重担。

他后来曾在文章中描述,说自己的年少生活是在“佣书贩舂”的昼夜工作中度过的,白天给人舂米当苦力,晚上挑灯给人抄书,以此贴补家用。

他年纪小,体力差,更兼营养不良,舂米的苦力当得一般般,倒是靠抄书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

十六岁那年,为了改善家境,李商隐决定去参加道经考试,求取功名。

唐代皇帝姓李,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先,因此崇奉道教,曾专设“道科”,与一般儒家五经科举考试不同,专考道家经典。

李商隐为了准备道科考试,特地上玉阳山学道。没花多少时间,他几乎熟读了全部道家经典。

传说中,李商隐一生共有四个女人。古代的文人,似乎总要有点风流韵事才能进入“大才子”的行列。

在玉阳山时,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女子,宋华阳。宋华阳原来是公主的侍女,随公主修道出家。她聪颖美丽、蕙质兰心,李商隐虽打扮贫寒,却不掩才气,英姿挺拔,正是郎才女貌,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他们偷偷私会,夜赏月华,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情意越来越浓。

然而这段感情却不为清规礼教所允许,宋华阳乃是公主随侍,早已出家,不得自由身,随着李商隐学成下山,两人就此分离。

或许一个个辗转难眠的深夜里,他都曾暗自神伤:为何古今痴男女,都得要离别?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唐代那么多大诗人里,李商隐的诗最为晦涩难懂,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情这份心不为礼教所容,所以他就算想寄托于纸端,也怕人问询,只能将心意深深埋藏在朦胧难明的诗句间。

李商隐后来写下过许多诗篇寄予宋华阳:《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碧城三首》……

或许这首《无题》诗,也是写给这段刻骨相思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03

学成下山后,李商隐举家迁往洛阳,在这座繁华神都,他得以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前辈。

贫苦的出身和过小的年纪,都不能掩盖这位诗人的才华。李商隐十六岁就写出《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因此名震江湖,洛阳的文坛翘楚都对他的诗作称羡不已。白居易甚至在读了他的诗以后,感慨此人乃是文曲星下凡,还说要去投胎当他儿子。要知道,那会儿白居易已经是七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在晚唐诗坛是绝对的执牛耳者,如今却要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当儿子,街头巷尾都将此事传为笑谈。

李商隐听说后,连呼“当不起”。不过多年后白居易去世,李商隐的大儿子出生,他倒是半点不客气,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白老”。可惜这儿子十分蠢笨,实在当不起这么高的赞誉。直到小儿子出生,聪慧伶俐,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真的投胎了,也该是这个小子。这是后话了。

李商隐真正的伯乐是令狐楚,他是朝堂高官,三朝元老,更是晚唐时著名的文学家。在看了李商隐的文章以后,他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欣赏,请他来长安令狐家,还出钱让他养活老母姐弟,并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李商隐成为令狐楚幕僚之后,令狐楚对他指点颇多。原本李商隐受中唐时韩愈古文运动的影响,轻视骈文而喜好古文,但令狐楚劝他说,古文虽好,却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如若你想在科举乃至仕途上有所作为的话,还得重视骈文,如果你愿意学,我就教你。

令狐楚是当朝骈体文大家,几乎可以说是同时代骈文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李商隐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没多长时间,他的骈文水平就达到了比之令狐楚也几乎毫不逊色的地步。

令狐楚拿着这个年轻人写就的文章,如获至宝,几乎走到哪就把李商隐带到哪,逢人便讲李商隐的大才。据有关史料记载,令狐楚听到有人夸奖李商隐就会欣喜若狂,若是有人诋毁李商隐就会大发雷霆。从令狐楚近乎孩子般的行为里,倒是可见其对李商隐的偏爱。他对李商隐的指点和偏爱,甚至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令狐绹。

这话不是浮夸。令狐楚在临终之前留下两个遗愿,一是给皇帝看的谢恩表一定要让李商隐给写,二是他的墓志铭也一定要让李商隐写。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在骈文老大令狐楚那里,能够入他法眼的仅李商隐一人而已。

可虽然得到了文坛大佬的光环加持,李商隐的从政之路却一点儿也不顺畅。从唐文宗大和四年开始,他连考四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而与他同年赶考的令狐绹却一次就中。

晚唐的朝堂并不清明,科举考试水分极多,世族大家的子弟只要识字就能考上进士,像李商隐这等寒门庶子,朝中没有背景,手里没有现银,就只有被踢下来的份儿了。

李商隐曾经给令狐绹写过一信,言说“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可见其失落之情。

第五次考试,李商隐终于考中了进士,但这次考上,还是多亏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多方呼吁。

这位令狐绹可不简单,看似只是一个借着父亲的光环一路平步青云的官二代,但事实上,他在宦海沉浮多年,后来父亲去世,他再无恩荫可以庇佑,依然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

且说李商隐终于高中进士,这本该是个美丽的开始,让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如果令狐父子再帮他在官场中谋个职位,李商隐从此或许就可以平步青云,踏上一条康庄大道。

可命运总爱给人开玩笑,它偏偏让噩运在这个时候降落到这位当世大才的身边。这无异于给了李商隐一记惊雷,而惊雷后面埋藏着悲剧。

就在他考上进士的这年冬天,令狐楚去世了!伯乐一死,本可以在官场一展拳脚的李商隐失去了靠山。

那是个贪墨成风的社会,无人引荐,几乎不可能在官场立足。

04

开成三年(837年),料理完令狐楚的丧事后,李商隐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果然没有入选。他十分懊丧地回了在洛阳的家,几乎要对做官失去一切希望。

俗话说,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在洛阳的时候,李商隐似乎又一次陷入了恋爱,虽然它十分短暂,短暂到可能只有几秒钟。

姑娘的名字叫柳枝,不知道是不是真名,反正李商隐是这样称呼她的。

“柳枝”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李商隐的五首《柳枝》中,一向连题目都不爱取的他竟破天荒地为这组诗写了个长长的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

可以猜测,柳枝是洛阳本地人,乃是商人的女儿,虽然年轻丧父,但她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必定出落得出水芙蓉一般。

在序里,李商隐又用细碎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相遇的场景。

李商隐的堂兄让山是柳枝的邻居。这年春天,李让山在树下念李商隐写的《燕台诗》,柳枝恰巧路过听见了,便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

李让山说这是我堂弟,柳枝当下扯断了衣带,请求让山把它交给李商隐,求一首诗。

第二天,李商隐来堂兄家,看见柳枝梳着双髻,双手环抱立在门前,笑容灿灿,面若桃花,指着他说:你就是那写诗的人吗?三天以后我们有一个在水边祓禊的节日,我会焚香静等你来。

李商隐欣然答应,但没想到后来碰上一些事情,他负了与柳枝的约会。等到来年冬天,漫天飞雪,李让山冒雪而来,告诉他,柳枝已经被东诸侯娶为小妾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懊悔自责不已,一连写下五首《柳枝》诗: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篇小序的最后,李商隐送堂兄东归洛阳,一路从长安走来,两人虽是风尘仆仆,却是说不尽的柳枝,聊不完的旧日时光。

可惜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佳人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李郎”是路人了。

这场短暂的春心萌动,终因错过,再一次无疾而终。

05

好像李商隐的一生,事业也好,爱情也罢,都逃不过“错过”一词。

在唐代,取得了进士资格的人一般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在正式考试之前,李商隐没官可做,自然就没有薪水可以领,但他家中还有老娘幼弟要养,怎么办呢?

李商隐又一次干起了为人做幕僚的活计。

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能被人赏识,这一次,他跑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做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虽然王茂元并没有像令狐楚那样将李商隐奉为至宝,可李商隐还是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王茂元看好李商隐的才华,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了他。

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李商隐受到岳父的接济,他与王氏也算夫妻和睦举案齐眉,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即将因此上演。

唐朝中晚期,朋党之争逐渐剧烈,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和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针尖对麦芒,斗得风生水起。朝中乌烟瘴气,再清明正直的官员也必须要站队,否则根本没有活路。

“牛李党争”持续了至少四十年,而李商隐考中进士前后正是两派斗得最欢的时候。

令狐楚属于牛党。前文说过,他儿子令狐绹到后期成为牛党的领袖之一。然而不幸的是,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属于李党,

两党水火不相容,成了李党女婿的李商隐自然而然地被令狐绹视作背叛恩人的不忠不义之徒。毕竟,当年李商隐在洛阳、长安两地没少受令狐家的照拂,连他这个进士的名头都是令狐绹替他讨来的,而且若无令狐楚,恐怕李商隐的老娘此刻早已饿死了。可令狐楚一死,李商隐却头也不回地跑到了对面李党人士的官员家里当幕僚,甚至成了人家的女婿,谁知道这小子会不会出卖牛党的一些机密?

唐代风气开化,多少风流浪子照样被奉为一代文豪,可忘恩负义这事儿却不得了,所以《新唐书》《旧唐书》都给他记了一笔,给他扣上了“无行”的帽子。

被认为品行不端、道德作风有问题的李商隐并没有意识到朋党之争会带来什么后果,也无意参与朋党之争。为人幕僚只是养家糊口的方式而已,工作的间隙居然还讨到了一个老婆,他乐呵呵地觉得这是捡了个便宜。

可是世人眼中李商隐就是背叛恩主,他很快就付出了代价,

开成三年(838年)春天,他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一年后,他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县尉是个芝麻大的小官,而且远离权力中心,这显然和李商隐的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出入,他对这份工作十分失望,但依然兢兢业业地去就职了。在职期间,他为了替死囚喊冤得罪了上司,处处受到责难,这令他感到十分屈辱,不久就请了长假,心想干脆不干了,为此还写了首诗,名为《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的诗一向喜用典故。这首诗简单解读一下,就是说黄昏时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自己负了荆山,空占了这个位置。只羡慕那个发现了和氏璧的卞和,他虽被砍去双足,却免于每日在官府趋奉奔走的屈辱。

他写下了这张“请假条”,以为自己可以走得潇洒,却不想正好这时那个刁难他的上司孙简被调走了,新来的上司极力劝说他留下来工作,他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然而这个县衙的小官并不能装下诗人的胸怀抱负,一年后,他再次辞职。

06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又入秘书省,虽然这次的官衔比县尉高不了多少,但到底回到了京城,如果稳扎稳打,再加上妻子娘家的助力,升迁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是这个时候,噩耗传来,李商隐的老母亲去世了。按照惯例,他得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机会。

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集团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唐武宗的驾崩,李党骤然失势,李商隐此时回朝,面对的就只有虎视眈眈将他视为敌人的牛党官员了。

这股朝堂上的党争暗流终究影响到了他的家庭。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失去顶梁柱的王家很快家道中落。作为女婿的李商隐日子越发难过了,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不得不丢下脸面去求已经成为牛党党魁之一的令狐绹,请他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给他一个官职。

他甚至专门前去拜访令狐绹,只是令狐绹不在,于是他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诗: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这诗本意是在委婉地提醒令狐绹莫忘旧日友谊,没想到却让令狐绹大怒。他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

最终,令狐绹给了李商隐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十年之前,李商隐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正是一个县尉的小官,宦海沉浮多年,他依然在原地踏步。

他沉沦下僚,官不挂“朝籍”,辗转于幕府替人捉刀代笔,只能勉强糊口。好在,他的妻子王氏依然不离不弃地跟随在他的身边。虽然为了生计,李商隐不得不四处奔波,夫妻聚少离多,但他们二人的心却始终在一处,恩爱如初。

可是幸运之神似乎觉得已给了李商隐足够的天赋才华,就不需要再对他的人生负责,于是听凭这位诗人生活困苦,磨难重重。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在这世间的最后一抹温情也离他而去了。

收到噩耗时,他尚在汴徐幕府任职,急匆匆地赶回家,妻子已经逝去两日。他伤心不已,陆陆续续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诗。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07

妻子已逝,为他留下了一儿一女。李商隐不由得想起了九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中人人哭号,仿佛从此再不能活,他在寒风雪夜里一本一本地抄书,换来一文一文的钱,就这么养活了一家人。而今,为了养活八岁的女儿和四岁的儿子,李商隐不得不再次离开长安,将儿女寄养在连襟家,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到了四川梓州,给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当秘书。

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他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妻子死了,这个家也就散了,所以在诗中,他称自己是“无家”之人。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足下了三尺厚,天地之宽阔,孑然而独立。他要从剑阁一直走到东川,凛冽的寒冬里,只有他孤独的背影,再也没有人可以为他缝补衣裳,在这样的雪天里送上棉衣。巴蜀之地苦寒,独身在异乡漂泊,这一回却再没有人等着他回家了。

南方的雨季真长啊,这场雨下了半个月,仍不见有停的迹象,是否上天也懂得他此刻心中的苦涩?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遥想当年新婚时,岁月静好,日日晴天,月光皎洁,烛火通明……这缠绵的情景,今生再不可得了。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妻子,悔意甚至远远大过了爱意。他懊恼自己没能给妻子安稳的生活,让她跟着自己吃了那么多年的苦,还要常常忍受分离之苦,甚至在临终之时,也没能见到自己回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若将这些《无题》诗都当作悼亡诗来解读,那毫无疑问,每一首都是写给他的妻子的。

主公柳仲郢看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就选了军中歌女张懿仙赐予李商隐,替他缝补衣裳,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然而此时的李商隐早已断绝了男女之心,更不忍让九泉下的妻子伤心,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言明不再成家,遂将张懿仙姑娘退回。

在四川梓州,他整日郁郁寡欢,一度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

08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病中孤苦,穷困潦倒,竟无一人吊唁。待子女赶到时,他早已在凄清的等待中闭上了双眼,年仅四十五岁。

这个一生勤奋的寒门子弟,最终不过是官场中失败的小人物,一个甚至都无法看清党争势力的政治小白。

从小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经世致用,李商隐必然也有一颗想要出将入相的心,可惜一生踯躅无所获。他骨子里是位浪漫诗人,对于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并不能洞悉分辨,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可走。

他在诗词中多次表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依凭,从来没有人买他的账。

那一年李商隐才二十出头,正是大展宏图的好年华,他的伯乐令狐楚虽然十分提携,可却早早去世;

那一年他被认作李党,却在李党势力最盛的三年里丁忧回家,错过了晋升机会;那一年他终于看清了宦海沉浮,写下了一首《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与其说是释然,不如说是无奈。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好友崔珏在这首《哭李商隐》中,如此扼腕叹息他的怀才不遇。

官场失意,连情场也是失意,妻子离他而去,后半生只剩自己一人孤独寂寥。

唐朝的大诗人里,我曾一度以为元稹很深情,因为他在悼念妻子时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好一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痴情人!可他竟是《西厢记》里那个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书生原型,得意扬扬地跟人吹牛说幸好是我夺走了崔莺莺的**,不然不知道被哪个俗人糟蹋了。

我也曾以为那个写“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白居易是真正忧国忧民的诗人,可事实上他却在七十岁那年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家里养着家妓数百,每过三年就嫌弃她们老了丑了,专挑十六岁的小姑娘玩乐。

相较之下,李商隐虽算不得专情之人,好歹的确深情,他会为了年少时的遗憾彻夜辗转,会因辜负了一面之缘的柳枝而懊丧不已,会为了已经死去的妻子婉拒旁人。

有人说,写爱情诗的人,一定都被爱情深深地伤过;也有人说,没读过李商隐,你便不懂世间情为何物。

后人解读李商隐,总在恣意揣测他的诗是写给谁的、为谁而写,但或许他的无题诗并没有叙事对象。那些诗像极了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里面的悲悲戚戚,孤独离愁,都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