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工程大运河(1 / 1)

如果说洛阳城算是恢宏气派,那么西苑就稍显奢华了。

隋大业元年(605)五月,隋炀帝在洛阳城西选了一块地,决定仿照汉武帝的上林苑,建造一座别开生面的皇家园林,史称西苑。西苑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别名北海)。据说,湖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假山,假山之间相隔三百步,高达百余尺(三十多米高),山上还建有通真观、习灵观、总仙宫等建筑。人工湖内的建筑错落有致,内置机关,时隐时现,颇有仙气。

西苑的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龙鳞渠依据地势高低,曲折跌宕,最终流进人工湖,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龙鳞渠经过的地方,又修建了十六座宫院,院内堂殿楼观,极其华丽。据史料记载,每座宫院都是临渠而建,渠上搭建了形态各异的飞桥,渠边又栽种了杨柳和名贵花草,清风拂过,杨柳依依,修竹摇曳,花香袭人。

据说,每座宫院都有自己的主人,可是翻遍史书,也没发现隋炀帝有这么多的嫔妃。因此,这些宫院可能是为了西苑景观的完整而设计,肯定有女人居住其间,但可能是普通的宫女。

春夏之际,西苑荷花盛开,道旁鲜花点缀,岸边杨柳扶风,美艳的宫女们在水中悠闲地划船,争相采摘湖中的菱角,春色和美色一望无际。

可到了秋冬季节,西苑树木枯萎,花草凋敝,光秃秃的一片非常难看。隋炀帝想了个办法,将丝绸和锦缎制成假花和假树,每次前往西苑的时候,总会让宫女提前装饰园林,这样就可以一直享受着五彩缤纷的西苑美景。

不得不说,西苑工程确实有些铺张浪费,据史料记载,西苑建成之后,隋炀帝居住的次数非常有限,基本上处于闲置的状态。不过,西苑堪称中国皇家园林的鼻祖,甚至影响了圆明园、紫禁城西苑的建筑风格。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洛阳城工地,一边是热情似火、豪情万丈的隋炀帝。

据史料记载,洛阳的工程还没完工,隋炀帝就下达了另外一道旨意:尚书右丞皇甫议,你收拾收拾,立即前往河南、淮北等地征调民夫,修建通济渠。

事实上,从春秋战国开始,历代统治者就在挖沟渠,尝试打通南北水运。

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邗(hán)沟,是吴王夫差挖的。

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鸿沟,是魏惠王魏罃(yīng)挖的。

连接黄河和泗水的古汴渠,是西汉统治者给挖的。

杨坚也开凿过沟渠,不过只是疏通了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和扬州之间山阳渎,也就是古邗沟的水运。

说得简单点儿,想挖沟渠的皇帝有很多,可谁也没能彻底解决南北的水运问题。直到隋炀帝横空出世,这道世纪难题才被顺利地解开。

通济渠,隋朝大运河的一期工程,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的板城渚口开始,出黄河而下,经过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一直到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境内的淮河,全长大约六百五十公里。盱眙到山阳是自然湖泊,不需要动用太多人力。山阳到扬州已经有现成的沟渠,隋炀帝派人稍微疏通即可使用。

通济渠还有一段,从洛阳的西苑开始挖掘,引洛水和谷水入河,经过偃师、巩县,最终流入黄河,这样一来,大运河便成功连接了洛阳和扬州。

通济渠的两岸栽种了无数棵柳树,并修建了供车马行走的御道。不仅如此,从长安到扬州的路上,一共修建了四十余处行宫。

隋大业元年(605)三月,通济渠正式开挖;隋大业元年(605)八月,通济渠正式投入使用。

隋炀帝开创了绝无仅有的历史记录,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说,开挖通济渠的时候,将近有一百万人忙碌在大运河沿线,由于工期紧张,老百姓不得不日夜加班,累死的、饿死的、病死的,包括被打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堪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可是,皇图伟业的背后,是皑皑白骨的堆砌,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关于大运河,只能给出这样的评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何评说,就看你站在谁的立场来看待此事。

开路是为了行车,开河,自然是为了行船。

隋大业元年(605)三月三十日,大运河开挖的同时,隋炀帝发布了另外一道诏令:黄门侍郎王弘,你收拾收拾,立刻去江南督造龙船吧。

王弘离开的时候,隋炀帝给了他一个名单,上面记载了所有可能乘船的人,包括皇帝、王子、公主、宫女太监、大臣、番邦使臣、和尚、道士、尼姑,还有朝廷十二卫的将士,共计十万人左右。造多少船,花多少钱,隋炀帝不管。

隋大业元年(605)八月,王弘发来贺电:龙船建造完毕,隋炀帝可以随时启程。

关于隋炀帝南下扬州的说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似乎都是为了给隋炀帝扣屎盆子,没有一句好话。

比如,隋炀帝是为了看江南的美女。这样的说法虽然容易让人“信服”,却也不攻自破。原因很简单,隋炀帝并非好色之徒,更何况,他在扬州住了十年,什么样的女人没有见过?如果真是为了女人而来,此人又是谁?史书上为何只字不提呢?凭皇帝的身份,完全可以把江南美女放养在后宫,何须开挖大运河,建造数万艘龙船,带着无数人南下?

可以肯定,为女人下扬州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再比如,隋炀帝是为了看琼花而下扬州。

琼花是如今扬州的市花,可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也很多。

相传,隋朝的时候,扬州东门外住着一位名叫观郎的小伙子,有一天,他在河边散步,看到了一只受伤的白鹤,心地善良的观郎便将它带回了家。后来,观郎结婚,白鹤便衔来一粒种子表示祝贺,观郎将种子埋入土中之后,长出了一株琼花,据说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变换一种颜色,绚丽多彩,举世罕见。隋炀帝听说之后,便打算来扬州看琼花,但琼花耻于面圣,自行凋零。

还有一种说法,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有沉鱼落雁之貌,隋炀帝便想将妹妹据为己有,杨琼羞愧难当,最终选择了自杀。隋炀帝为了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到扬州安葬,谁料想,下葬的地方居然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朵,颜色洁白如玉,花香沁人心脾,时人称之为琼花。隋炀帝听说之后,便想来看,琼花自行凋落,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再次盛开。

这些光怪陆离的说法,全都出自明清的小说,比如《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故事讲出来,真假也就不辩自明。

关于真实的原因,咱先别下结论,先看看隋炀帝下扬州的过程吧。

隋大业元年(605)八月十八日,隋炀帝乘坐龙船,从洛阳正式出发。

据说,隋炀帝的龙船名叫小朱航,高四十五尺(大约十五米),长二百尺(大约六十六米),总共有四层,最上面的一层是观赏角度最好的正殿,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最下面则是宦官居住的地方。

萧皇后乘坐的龙船叫翔螭舟,结构和小朱航一样,但是稍微小一点。

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超级战舰长一百二十五米,宽五十一米,最大的战舰长达一百四十八米,宽六十米。隋炀帝坐的船,充其量只不过是小船而已。

随行的大队里,还有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等名字稀奇古怪的船只数千艘,专门供王子、公主、大臣、僧尼、道士、蕃客们使用。

船只除了供人使用,还装了一批各地进献的稀奇特产。

皇帝和大臣的船虽然气派,却没有动力,只能靠岸边的八万纤夫来拉。

隋炀帝也明白,这样的工程劳民伤财,因此特地下达了诏书:免除江淮老百姓一年赋税,免除扬州百姓五年赋税。

除此之外,大队里还有供朝廷十二卫士兵乘坐的小船,数量也是几千艘。不过,士兵们的待遇就不一样了,隋炀帝已经放出话来,你们不允许征调纤夫,不允许骚扰百姓,所有的船只由你们自己来拉。

据史料记载,整个船队有上万艘船只,首尾连接二百余里,旌旗蔽日,锣鼓喧天。龙船所过之处,地方官员争相巴结,进献奇珍异宝和美味佳肴,唯恐落了下风,随行人员根本就吃不过来,只能在临走时将食物遗弃或掩埋。

客观地说,这样的做法确实很铺张。不过,官场上的人讲究迎来送往,迎合上官,寻常的京城官员经过地方,都免不了要接受礼物,更何况隋炀帝的御驾。

除了浩浩****的队伍,还有一些细节必须引起咱们的注意。

比如,随行的队伍中有一位叫沈婺华的女人,此人是陈叔宝的后妃,为人清心寡欲,广读诗书,颇有见识。南陈灭亡之后,沈婺华和陈叔宝一起被送往长安。隋仁寿四年(604)十一月,陈叔宝在洛阳病逝,而沈婺华并没有成为隋炀帝的嫔妃。

那么问题就来了,隋炀帝为何要带她前往扬州?

不仅如此,随行的队伍中还有一大批西域番僧、道士、和尚、尼姑,还有许多方外的器物。要知道,隋炀帝并没有这方面的信仰,如果是单纯出去游玩,根本不需要这些人随行。

还有一点也很可疑:隋炀帝于隋大业元年(605)九月到达江都,却在隋大业二年(606)三月返回洛阳。俗话说得好,烟花三月下扬州啊。如果是为了游玩,必定会选择景色最美的三月,为何又会在美景到来之前着急返回洛阳呢?这样做,岂不是虚度了良辰美景,暴殄天物啊。这样的举动,很像后世的出差,只顾着公务,没空搭理美景。

事实证明,隋炀帝下扬州并非为了游玩,而是带着某种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