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隋炀帝争夺太子之位,虽然使用了一些争宠的手段,却是在正常的游戏规则之下,没有任何毛病。隋炀帝问鼎九五之尊,更是名正言顺,至少在隋朝初期,时人并没有拿这些事儿来怀疑和指责他。
隋炀帝平定汉王杨谅之后,就开始了他辉煌的帝王生涯。
隋仁寿四年(604)十月,隋炀帝下了一道诏书:免除妇人、奴婢、部曲(古时私人家里的兵丁)的赋税,规定男子22岁的时候才算成人。这样的国策,绝对是国家繁荣的象征。只有国家富裕了,才不需要找奴婢、部曲这些阶层要钱。
隋朝建国之初,男子17岁就算成年,需要服兵役和徭役,杨坚后来将标准提高到21岁,隋炀帝此举,虽然有收买人心之嫌,却也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隋仁寿四年(604)十一月,隋炀帝亲自前往洛阳视察。回到长安之后,他下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诏命:在洛阳修建东都。这是隋朝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能不大书特书。
江湖传闻,有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曾经向隋炀帝进言,说他命属木,而雍州属金,金克木,隋炀帝不适合在此地长期居住,应该换一个都城。无独有偶,后世的武则天迁都洛阳时,也有传闻说武则天在长安害死了很多人,害怕他们在半夜三更前来索命,因此迁都洛阳。关于这样的说法,咱们该如何看待呢?
总而言之,不管古今,总有人喜欢牵强附会,歪曲史实。
不可否认,章仇太翼是隋朝大名鼎鼎的预言师,在江湖上颇有名望,深得统治者的喜爱。不过,他真的能影响统治者的决策吗?
拿杨坚来说,他生病之后,想要到仁寿宫居住,章仇太翼便劝他不要去,因为去了之后可能会对杨坚不利,然而杨坚只是宛然一笑,毅然前行。在杨坚的眼里,章仇太翼只是皇家的御用玩物而已。也许,章仇太翼确实说过劝隋炀帝迁都的话,可是将迁都洛阳的原因全部归咎到章仇太翼的预言上,未免有些玩笑。
咱也可以这样说:隋炀帝为了大局考虑,本就想迁都到洛阳,后世的人穿凿附会,故意夸大了章仇太翼的影响力,岂不是更合理?
事实上,隋炀帝迁都洛阳,自然有他的考虑。
首先嘛,聊聊城市的建设。
长安城,自古以来就是许多王朝的首都,龙脉所在,深受帝王的青睐。
从西汉开始,长安城就成了帝国的政治中心,虽然经历了许多的辉煌,但却改变不了几个事实:古代的建筑都是木质的,很容易腐烂。再加上宫廷政变和无数次战火的蔓延,都城屡次被火焚烧。古代的建筑水平相对不高,以至于城市的排污系统,以及空间布局显得不太合理。
到了隋朝的时候,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比如,城市道路泥泞,粪便随处可见,水源遭到污染,几乎没法住人。
杨坚登基之后,仔细视察了一番长安城,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花时间和金钱来改造这座旧城,还不如新建一座都城呢!
经过一番考察和算卦,新都城的地址定在了龙首原的南坡。
龙首原位于西安市的北部。相传,秦朝的时候,有一条黑龙从秦岭来到渭河饮水,它经过的地方形成了一条形状如龙的土山,地势要比其他的地方高出很多,关中人一般称呼地势很高的平地为“原”,所以才有了龙首原的说法。
汉代的长安城修建在龙首原的北坡,隋朝的长安城,则修在了南坡。
负责修建新城的人有两个:大臣高颎、建筑大师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出生在西魏的军事贵族家庭,可他却爱好读书,尤其对建筑和城市规划感兴趣,宇文恺埋头苦读之下,逐渐成了建筑领域的专家。
当然,再好的专家也需要职业发展平台,更需要一鸣惊人的成就,很显然,隋朝的长安城正是宇文恺人生的巨大转折点。
宇文恺:皇上,新城的名字叫啥好呢?
杨坚想了想,自己曾经被封为大兴公,因此就取名为大兴城吧!
大兴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
宫城是皇帝和嫔妃生活的地方,也供皇帝和大臣们商议政事,主要包括大兴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三大宫殿群,其中还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皇家建筑。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以街道相隔,是朝廷的政府机构和皇室宗庙所在地,主要建筑有太庙、太社和六省、九寺、十八卫等宫署,杨坚为了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地下诏,皇城之内不允许平民百姓居住。
郭城是老百姓和外国商贾的居住之地,由八条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东西向大街构成,时人称之为“里”,郭城里面最著名的就是都会市(唐代称为东市)、利人市(唐代成为西市),是专门用来搞商业贸易的地方,繁荣之极。
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积竟有八十四点一平方公里,是汉代长安城的二点四倍,是明清北京城的一点四倍,是同时期拜占庭王国都城的七倍。
隋炀帝修建的洛阳,也不过四十五点二平方公里。
隋开皇二年(582)六月,大兴城开始兴建,隋开皇二年(582)十二月,大兴城基本竣工,隋开皇三年(583)三月,大兴城正式投入使用,前后加起来总共九个月的时间。而洛阳城呢,隋大业元年(605)三月开工,隋大业二年(606)二月竣工,前后花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
我们常说,隋炀帝每月调集二百万民工兴建洛阳城,可占地面积比洛阳城几乎大一倍的大兴城究竟用了多少民工,我们完全找不到数据。可以想象,修建大兴城需要花费多少资源,某些史学家直接省略了这些细节。
大兴城虽然破了许多记录,但是城市依旧面临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的道路确实很宽,可修建的时候,全部以土来填充,每到下雨的时候,城内的道路泥泞不堪,车马和人在上面走过几次,道路就如同泥淖。
至于城市的排水设施,宇文恺确实做好了规划,可杨坚为了省钱,只修建了一条排水小沟。试问,一条臭水沟如何能承担大兴城数十万人口的日常排泄?只要是天降大雨,生活污水和自然污水便肆意横流,恶臭漫天。
再比如,大兴城的地势偏低,一旦到了夏天,空气异常湿润,整个城市酷热难耐,到了秋冬之际,却又非常寒冷。
杨坚虽然修了大兴城,可住了两年之后就发现宫城的体验感实在是太差了,隋开皇十三年(593)二月,他命令文恺在岐州重新选址,修建了一座华丽程度不逊色长安宫城的仁寿宫,也称避暑行宫。客观地说,杨坚因为吝啬钱财,以至于大兴城变成半吊子工程,为了让自己住得更爽,又不惜成本修建了仁寿宫。
苦的是谁?儿子杨广啊!
上任之初,杨广就看出来了,大兴城实在是不行,这问题必须得解决。
城市有问题,咱可以想办法解决,可粮食供给问题该如何解决?
关中地区虽然富饶,可隋朝的人口增长也令人咂舌啊,老百姓全都涌到了长安城,朝廷总得想办法解决他们的温饱吧?更何况,长安是帝国首都,肩负着粮食、钱财的收储和转运,首先,得把粮食运进来,其次,还得把粮食运出去。
杨坚不愁粮食的来源,只愁粮食的运输能力。
当时,南方的粮食主要靠水运进京,中途要经过黄河和渭河,而渭河的河床底部沙土堆积,大船根本没办法在上面行走,因此到了渭河之后,运输队必须把粮食从船上卸下来,用车辆送进长安。
隋开皇三年(583),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为了解决这个幸福的烦恼,杨坚总共起了四座国家级粮仓:
黎阳仓:位于卫州黎阳县。
河阳仓:位于洛州。
广通仓:位于华州。
常平仓:位于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以后征收的粮食,不必再运到长安太仓,直接存储在国家粮仓即可。
杨坚还放出话来,老百姓不是要服役嘛,为朝廷运送粮食也算。只要能运粮四十石,都可以免除征戍。这样一来,朝廷得了方便,百姓得了实惠,可谓一举两得。
即便是这样,杨坚还是没办法解决粮食运输的难题。因为隋朝实在是太富有了,从各地运送过来的粮食源源不断,朝廷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它们存储起来。
隋开皇四年(584),杨坚又下令了,命建筑大师宇文恺修建广通渠。
广通渠源起大兴城东,一直到潼关县靠近黄河的地方,总计三百余里。
广通渠解决了长安到黄河的水运问题,可是从江南到黄河,黄河沿岸的州县到黄河,以及黄河的疏通问题,杨坚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几乎是束手无策。这也是隋炀帝继位之后,不惜人力和财力,大肆上马河道工程的根本原因。
隋仁寿四年(604)十一月初四,隋炀帝下达诏书:征调民夫修建一条从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到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汲郡(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临清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越过黄河至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到达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大型壕沟。
从地图上可以看得出来,这条超级壕沟的长度达九百公里左右。不过,民夫们在修建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现存的山峰和河流,整个壕沟挖完之后,将成为长安、洛阳在北部、东部和南部的重要防御工事。
说白了,这条壕沟拱卫着长安,以及即将成为首都的洛阳城。
历史证明,隋炀帝上任之初,就已经有了构建中央集权帝国的全盘考虑。
隋仁寿四年(604)十一月二十一日,隋炀帝下诏:修建洛阳城。
隋炀帝特意强调: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营构,务从俭约。意思就是:在建筑结构和装修风格上,洛阳城应该以节俭为主。
有人可能会说,隋炀帝的节俭是面子工程,是虚伪的表现。
问题是,隋文帝杨坚在修建仁寿宫的时候,也是这般态度,宇文恺和杨素为了迎合上意,不敢节俭,宫殿修完之后,杨坚乐呵呵地入住,毫不含糊。
只能说,这是政治家的生存智慧,无关虚伪不虚伪。
那谁来主持洛阳城的修建呢?
隋炀帝钦点了三个人:杨素、杨达、宇文恺。
杨素,你来担任总负责人,物资采购,人力征调工作就交给你了。
杨达,你是隋朝宗室,由你担任监督大臣,负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宇文恺,你是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你来操盘。
隋大业元年(605)三月,工程勘察、设计图纸、取料、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已完成,工程进入到实质性建设阶段。
按照规划,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构成。由于地形的关系,宇文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参考大兴城完全对称的传统城市布局。
洛阳的宫城和皇城坐落在城市的西北部,整个城市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南北二区。
宇文恺考虑到大兴城是个半吊子工程,因此在设计和建造洛阳城的时候,花钱非常大方,整个城市功能齐备,宫殿群宏伟壮观,绝对担得起首都的名号。
工程完毕之后,隋炀帝非常满意,下旨封宇文恺为开府仪同三司。
洛阳是一座新建的城市,人口导入是个大问题啊。
为了让洛阳城迅速繁荣起来,隋炀帝一道圣旨,将洛阳附近的百姓,以及各州的超级富豪全部迁进城中,至于中央政府,自然也是要搬迁的。
人口集中之后,隋炀帝又修建了两个国家级粮仓。
兴洛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
说白了,治理天下,无非就是管理好钱财和粮食,大隋王朝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政权,通过长安城去遥控东西南北,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说法。
比如,长安城是关陇军事贵族的大本营,隋炀帝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势必受到他们的限制,为了彻底摆脱大老爷们的控制,只好另起炉灶。
比如,洛阳位于中国的正中央,政命的下达非常便捷,便于中央集权。
其实还有一点,长安城虽然是隋朝的都城,可杨广在长安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从情感来说,杨广对这座古都的感情非常匮乏。
有句话说得好,一万个读者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隋炀帝迁都洛阳,肯定不会只有单一的原因。
只有历史才能证明,迁都洛阳,对帝国的统治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