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载被杀,李豫顺势清洗了吏部侍郎杨炎,谏议大夫韩洄,起居舍人韩会等党羽。其中杨炎是元载选定的接班人,李豫对他是零容忍的态度。
然而,吴凑提出了质疑,他觉得杨炎虽然是元载的接班人,可并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的恶事,按照朝廷的律法,不能判处死罪。
一边是朝廷的律法,公正的代表,一边是政治的利益,恶魔的化身。李豫陷入两难的境地。思虑许久,李豫做出了决定:将杨炎贬为道州司马,不再因为元载的落马而大肆牵连,引起不必要的政治斗争。这是李豫的执政态度,他希望朝政能够清明,朝臣敢于发声,他想革除时弊,实现大唐王朝的中兴。
大历十二年(777)四月,李豫选出了朝廷新一届的领导班子:
太常卿杨绾: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礼部侍郎常衮: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杨绾,出生官宦世家,他从小就泡在书堆里,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杂书,统统都喜欢看,最喜欢在桌上摆满书籍,然后整日独坐,苦思冥想。入仕之后,杨绾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政治立场,名声极好。元载被杀之后,李豫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将他提拔为宰相,并对他寄予了厚望。
据史料记载,李豫下诏的时候,郭子仪正在家中欣赏歌舞表演,得知杨绾做了宰相,他立即命人撤掉表演项目,以示尊敬。无独有偶,京兆尹黎干每次出门的阵仗都很大,听说杨绾做了宰相,也命人撤掉阵仗,只保留了十匹骏马。
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杨绾确实有几把刷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该烧向哪里呢?杨绾和常衮商议之后,决定先给长安的京官涨一下工资。
想当年,元载做宰相,许多人找他跑官要官,元载也很无奈,官场又不是他家开的,哪有那么多的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元载强行调低了京官的俸禄和福利,又把外地官员的待遇涨了上来,以此遏制跑官买官的势头。
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贪官,部分官员守着那么点俸禄,家里根本就揭不开锅。杨绾和常衮考虑到现实,最终还是把工资调了回来。
大历十二年(777)五月,杨绾将第二把火烧向了地方军政。
中晚唐时期,因为战争的缘故,地方行政区划非常混乱。尤其是安史之乱,中央朝廷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为了鼓励地方官府抵抗叛军,授权他们成立了许多地方自卫队,官方的说法叫团练部队。
团练部队的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都团练守捉使,由中央朝廷派出的观察处置使兼任;一种是州团练守捉使,大多是由州刺史兼任。这样一来,全国至少出现了三级军政管理体系:
最高级:藩镇节度使,也就是大军区司令员。
次高级:都团练守捉使,小军区司令员,下面管着几个州。
最低级:州团练守捉使,相当于地方武警部队司令员。
要知道,在此之前,军队的征募和管理全部由中央负责,地方官府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可战争过后,州刺史都成了掌握军权和行政权的地头蛇!不过这不要紧,中央还控制着都团练守捉使(也就是观察处置使)呢,朝廷给他们的定位非常单纯:监督大军区司令员,辖制地方武警部队。
谁承想,元载主政的这些年,向地方派出了大批的都团练使,元载给他们的定位也很单纯:别管大军区司令员,收买和控制州刺史,搜刮民脂民膏。
州刺史如果选择依附元载,就可以继续执掌地方兵权,埋头捞钱;如果不依附元载,对不起,等着被元载**吧。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全国刮起了一阵搜刮民脂民膏的贪腐之风。
杨绾上台之后,给李豫提了个建议:撤销州团练守捉使,以后在非紧急军情下,州团练守捉使不允许擅自召见州刺史,或让刺史停职。
不过,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自卫能力,由朝廷限定团练部队的人数编制,招募来的民兵,由官府给他们家人提供粮食和食物,称为“官健”,春夏的时候,民兵回家耕地,秋冬的时候,集中服役,由官府发放口粮,称为“团结”。
改革之后,依附元载的团练使或刺史被就地革职,杨绾重新划定了藩镇节度使、都团练守捉使、刺史、县令等人的职责范围和薪酬待遇,既稳定了地方官员的情绪,也加强了中央朝廷对他们的统治。
杨绾的强势,让李豫看到了大唐中兴的希望。然而在中兴之前,大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绾的改革就像一把手术刀,将大唐王朝的伤疤一层层揭开。可露出来的并不是新生的力量,而是各种触目惊心的毒瘤。
不管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大部分人都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藩镇节度使、州刺史利用职权大肆招兵买马,搞起了地方武装。为了筹措数额巨大的军费,搜刮民脂民膏,摧毁了帝国的税收制度。看到这些,李豫彻底震惊了。
这一切恶果,全都归到了元载的头上。
元载被杀之后,李豫的心中反而升起了滔天怒火,以至于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和基本的风度。他让宦官掘开了元载祖父的坟墓,劈开了棺椁,将他父亲曝尸荒野,还下令拆毁了元氏的家庙,焚烧了元氏家族的祖先牌位。
杨绾的第三把火,烧给了昔日被元载打压的耿直官员们,比如湖州刺史颜真卿,就在杨绾的举荐下回到长安做了刑部尚书。三把火烧完之后,官员们都明白了,大唐王朝准备起飞了!然而,就在大历十二年(777)七月,杨绾突然得了一场重病,不治身亡。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将李豫震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李豫正是看中了杨绾不畏强暴,忠正耿直的性格,这才起用他为相,想要革除大唐的时弊,但是皇天终归不佑善人啊。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李豫发出了由衷的叹息:天不欲朕致太平,何夺朕杨绾之速!
接下来怎么办?起用杨绾的搭档常衮吗?
李豫毫无信心,因为杨绾做事情有大局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常衮太喜欢抠细节,属于办实事的人。最主要的,常衮私心很大。拿调整京官俸禄来说,如果有官员向他示好,常衮定的薪酬就高,那些身处高位,却不愿意觍着脸去求常衮的人,工资比下属还要低。
李豫表示,可以继续用你,至于君臣之间的亲密度,那就免了!
历史证明,三个男人之间也有吃醋的可能,尤其是李豫对杨绾的偏爱,更让常衮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杨绾去世之后,常衮成了首席宰相,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常衮接连干了几件让人觉得很小家子气的事儿。
李豫一朝,宰相的办公地点在门下省政事堂,但杨绾是中书侍郎,所以大家都得前往中书省议事,这样一来,常衮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杨绾刚刚病逝,常衮就封了门下省的后门,规定文武大臣以后要议事,统统来门下省。
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意思是读书人通常都很鄙视对方,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可杨绾去世后,文武官员尊敬他,因此集体奏请李豫,希望能给杨绾的谥号定为文贞(唐朝文官最高级别的褒奖)。
常衮差点就爆炸了。杨绾生前就把他压得抬不起头来,死后还要受百官的爱戴,凭什么?常衮气愤不过,于是找了几个人进言,打算让李豫收回成命。可是,李豫压根就没搭理常衮,反而将那几个人贬出了京城。
杨绾去世之后,中书省一直由中书舍人崔祐甫打理,可常衮的行为确实让中书省很没有面子。崔祐甫时常想着,要给常衮一点颜色瞧瞧。
有一次,陇右节度使朱泚(cǐ)的军中出现了猫鼠同乳的奇异之事,因此派人前往长安,奏报祥瑞。礼仪官读完了奏表,常衮就跪了下来,率先向李豫表示祝贺。文武大臣见状,相继都跪了下去,唯独崔祐甫风姿飘逸,鹤立鸡群。
李豫好奇地问道:“崔爱卿,你为何不学他们向朕称贺呢?”
崔祐甫理直气壮:“陛下!猫鼠同乳本来就是反常的现象,咱们养猫就是为了让它们捕食老鼠,为主人除害,如今猫不但不捕老鼠,还用奶哺乳老鼠,这就像是官吏不惩处违法之事,边将不抵抗入侵之敌,都是失职的表现。”
李豫顾及常衮的面子,没有当场拍手称快。
下去之后,常衮暴跳如雷,强行将崔祐甫贬为从八品吏部主事,而且搞了个潜规则,只要是崔祐甫的公文,门下省一律打回。身为首辅,竟然干下了如此不讲究的龌龊事,就连李豫也觉得颜面无光。李豫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中书侍郎,不过偌大的朝堂,似乎没有他想要的人。
大历十三年(778)十二月,李豫召回了阔别长安八年之久的李泌。所有人都知道,中书侍郎是为李泌准备的,唯独李豫心里清楚,李泌不一定会接受他的任命。
谁料想,李豫还没有下旨,常衮居然先动了起来:“陛下,您如果想任命李泌为宰辅,应该先考察一下他是否有宰辅的才能,是否能够服众。臣认为,应该让李泌先从刺史做起,如果真的有本事,以后再提拔也不迟。”
按照常衮的这套说辞,李泌没有做宰相的能力,应该在第一时间辞掉李豫的任命。不过,李豫是个宅心仁厚的皇帝,常衮虽然格局一般,可毕竟为官清廉,他也不好意思将常衮撸下来。那就继续拖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