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兄弟的命运:死于儿子之手(1 / 1)

事实上,河阳之战并没有改变整个战场的局势,史思明依旧镇守洛阳,李光弼依旧驻守河阳城,双方再次隔着黄河形成对峙局面。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对峙从乾元二年(759)十月到上元二年(761)二月,跨度居然长达十四个月。

在此期间,李光弼在各地攻打史思明的驻军,虽然没有取得大胜,却也斩杀了不少战将,为朝廷争了颜面。然而,朝廷似乎对李光弼很不满,在他们看来,李光弼身为兵马大元帅,要么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要么和史思明展开决战,迅速平叛,这样小打小闹,何时才能凯旋?

要知道,洛阳城已经丢失,李亨和朝廷大佬每日如坐针毡,唯恐早上起床的时候叛军已经开到长安城外。很快,朝中就有了明确的观点,是否要重新起用郭子仪,让他和李光弼一道去平乱?

李亨思虑再三,决定起用郭子仪为河西诸镇元帅,征发左右英武军(李亨组织的一支禁卫军,精于骑射)、朔方、坊州、宁州、泾原等地的七万兵马,从朔方直捣范阳,然后挥师平定河北地区。

安禄山在世的时候,史思明镇守河北,如果朝廷进攻范阳,遇到的阻力确实会很大。可如今史思明没有帮手,如果郭子仪直捣范阳,确实是一步妙棋。遗憾的是,李亨的决定引起了宦官鱼朝恩的不满。

鱼朝恩和郭子仪是死对头,郭子仪被罢,鱼朝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郭子仪做了大元帅,再捞点军功向皇帝施压,鱼朝恩不会太好受。

当时,李亨的任命诏书已经写好发出,鱼朝恩却欺瞒李亨,硬生生将诏书截了下来。随后,鱼朝恩屡次在李亨面前诋毁郭子仪,说他性格软弱,治军不严,认定他不适合做大元帅,李亨这才将此事作罢。

李亨的一念之差,竟然放了史思明一条生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此时,史思明也开始后知后觉,长期远离范阳,后勤难以保证,攻城又乏术,如果继续耗下去,日久必定生变!上元二年(761)二月,史思明派人前往长安散布言论,声称驻守在洛阳的叛军都是河北人,长期征战导致大家思乡心切,史思明又残暴不堪,此时洛阳城中上下离心,如果前去攻城,肯定能够一举拿下。

鱼朝恩听闻消息,立即活动了起来。

鱼朝恩:“陛下,长安城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眼下洛阳人心背离,是摆在官军面前的大好机会,应该让李光弼率大军前去攻城。”

李亨也想尽快收复洛阳,于是传下诏书:命李光弼全力攻城。

然而,李光弼的回答很简单:“贼锋尚锐,未可轻进。”

皇帝的催战引起了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的注意,此人是少数民族出身的高级将领,性子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再加上平时战功卓著,在军中我行我素。在朔方军服役的时候,郭子仪性格宽仁,也给予了他非常大的自由,到了李光弼这里,仆固怀恩经常吃瘪,对李光弼的怨愤早已经积蓄了很久。

李光弼的奏折刚到长安,仆固怀恩的奏折也到了,声称洛阳的局势确实如长安城传言一般,官军应该主动出击。最关键的是,仆固怀恩提了一嘴,李光弼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在李亨和朝臣们看来,仆固怀恩是李光弼的副手,对局势肯定看得透彻,也绝不敢谎报军情,诬陷统帅。既然这两人口径不一致,那就真有可能是李光弼消极怠战,以战养战。数年前,主帅封常清、哥舒翰以同样的理由被朝廷忌恨。

历史,永远是惊人的相似。

就这样,朝廷的催战诏令一道接着一道下达到军中,到最后甚至言辞激烈,不出战就要治李光弼的罪。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好遵从军令,下令让李抱玉留守河阳,自己和仆固怀恩亲率大军向洛阳进发。

上元二年(761)二月二十三日,李光弼带领众军来到了洛阳城北的邙山,准备和史思明展开决战。李光弼做好了周全的部署:各军倚靠邙山安营扎寨,占据险要地势,战局顺利的话,就和史思明一决高下,战局如果不利,就选择退守。

李光弼的调遣没有任何问题,却遭到了仆固怀恩的无视。这位老兄执意前往平原地带安营扎寨。当时,各路大军扎寨之后,李光弼派人再去探查了一番,发现仆固怀恩在违抗军令,他当即传出军令,要求仆固怀恩迅速撤到山上。

你要我往东,哥们儿非要往西。仆固怀恩就是不执行李光弼的帅令,双方为此僵持了几个时辰,依旧没办法解决争端。

在邙山排兵布阵的史思明时刻注意着战场上的局势,他发现李光弼的大军几乎都依山傍险驻扎,却唯有一支大军驻扎在平原。史思明当即意识到,这支军队就是邙山大战的突破口。

很快,史思明的骑兵就对仆固怀恩发起了冲锋。想想看,仆固怀恩如何是史思明的对手?几次冲击过后,官军开始力不从心,李光弼为了顾全大局,立即命其他部队前来支援。这样一来,一场防守战变成了正面遭遇战。

正面战场,骑兵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一场恶战下来,唐军数千将士阵亡,李光弼、仆固怀恩北渡黄河,退守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阳守将李抱玉得知大军失利,也决定放弃河阳,赶到闻喜和李光弼大军会合。

经过十四个月的对峙,官军终于在邙山之战后,丢掉了对河南战场的控制。自此,史思明占据了河北和河南,叛军声势达到安史之乱以来的巅峰。

邙山兵败,朝野震惊。

李亨来不及追究责任,连夜下诏调集长安附近的军队前往陕州和潼关,失去潼关这道天险,李亨恐怕又要带着太上皇李隆基“出巡”。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让长子史朝义带着先锋部队,沿着黄河一路清剿官军,趁势拿下卫伯玉驻守的陕州,自己则统帅大军向西行进,约定在潼关会合。

据史料记载,史思明育有两子,长子史朝义,幼子史朝清,都是在史思明还未发家的时候出生的。史朝义的老妈出身贫寒,相貌一般,不受史思明待见。也许是小时候生长环境不优越,母亲地位不高的缘故,史朝义从小就谦恭谨慎,为人友爱,从军之后,即便有战功也不自傲,在军中威信较大。

后来,史思明又娶了平卢辛家的一位漂亮女子,生下了小儿子史朝清。也许是天意安排,史思明自从娶了辛氏,官运就一路畅通,直至后来登基称帝。在史思明看来,史朝清有神仙护佑,命里富贵,因此从小就对他特别溺爱。

史朝清和史思明一样,性格暴躁易怒,残忍嗜杀,就算是自己的亲信犯错,史朝清也会鞭笞一顿。在范阳的时候,史朝清整天和一帮富家子弟、无赖流氓厮混。史思明攻城略地之后,将抢夺而来的良家妇女全部送往范阳,史朝清享用不完,便将她们随意杀掉,放在开水锅里烹煮,并以此为乐。

按照皇室制度,史朝义是长子,也是嫡子,继承皇位毫无问题。然而,史思明却将皇后之位给了辛氏,而太子之位却悬而未决。

史朝义怎么想?

他常年跟随在父亲身边,立下不少军功,又是嫡长子,早就该被立为太子,可皇后之位的归属表明,史思明中意的人其实是弟弟史朝清。为了讨父亲的欢心,史朝义玩命地表现,可史朝义越是表现得完美,史思明越是看他不顺眼,甚至扬言如果实在不行,就杀了史朝义,再立史朝清为太子。

这话说得确实很伤感情。史朝义非常感伤,不过他很聪明,知道这种事情不好去找父亲理论,唯一能做的就是谨小慎微,避免犯错。史朝义的人缘本就很好,被史思明欺负后更让朝臣们心疼,无意间收获了不少臣子的同情。

这一次,史思明和史朝义分兵前往潼关,不料史朝义却在陕州城下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和父亲会合。史朝义受阻,史思明不想孤军深入,只好下令退兵到永宁(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中军营帐里,史思明怒火滔天,大骂史朝义无能,连一个小小的陕州都拿不下来,并扬言要对他军法处置。史思明冷静下来之后,心情突然变得极好:咱不是一直想找史朝义的晦气吗,眼下难道不是大好的机会?

打定主意后,史思明决定好好羞辱史朝义一番,他派人前去传话:儿子,你让大军在此受阻,那就帮助大军修筑一座大型粮库吧,只给你一天时间!

史朝义很窝火,不过还是认怂了,他决定将所有军士动员起来,自己坐镇监督,最后真的在一天之内建起了一座粮仓,只差外墙的一层泥还没有涂。

第二天,史思明心情爽朗,带着朝臣一起验收,可到工地后傻眼了,史朝义居然完成了任务。史思明心里在骂娘,想想又不能白来一趟,于是开始鸡蛋里面挑骨头,还吩咐亲兵挑了几担泥巴涂在了墙上,临走之时还在嘴里咕噜了一句:等到攻下陕州之后,我非杀了这个孽子不可。

史思明可能没想到,就因为这句话,自己的命运完全被改变,一生辛苦赚下的事业也被改变。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真的不能乱说话啊。

史思明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却被身旁的亲信听到,后来又传到了史朝义的部将骆悦、蔡文景耳朵里,史朝义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史思明想杀史朝义的心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如果史朝义被杀,骆、蔡二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二人商议之后,决定找史朝义好好聊聊。

中军大营内,两位兄弟开门见山地说道:“大王,您恐怕时日无多啊。皇帝和您之间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眼下又说出攻下陕州就要杀您的话,如果我们再无动于衷,恐怕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史朝义:“你们有什么想法?”

骆、蔡二人说道:“眼下只能找曹将军前来商议。”他们口中的曹将军,便是史思明的警卫队长,也是最接近史思明的人。

史朝义仍然在犹豫,眼下虽然被逼无奈,可如果杀死亲生父亲,就会被天下人视为弑君夺位的恶徒,将会遗臭万年。骆、蔡二人看出了史朝义的犹豫,于是带着强迫的口气说道:“大王,您如果不想有所作为,我二人只好去投降唐军换取性命了。”

在纲常伦理和性命前途之间,史朝义最终选择了后者。

史朝义:“这些年来,不少将军都和本王关系不错,你们先拉拢他们,再去请曹将军前来商议。记住,不可伤了父皇的性命。”

史朝义在军中威信甚高,将士们既尊敬他,也同情他。反观史思明,性格暴怒无常,时常鞭打和侮辱将士,对亲生儿子也毫无情分,追随他有何好处呢?

在骆、蔡二人的组织下,很多将军都站到了史朝义的阵营,众人找来史思明的警卫队长曹将军,将事情对他和盘托出。曹本来还很犹豫,但是看到众人态度坚决,唯恐自己反对而遭到陷害,于是答应带他们进入史思明的营帐。

就在史思明嘀咕要杀史朝义的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三百壮士,全副武装来到史思明下榻的驿站。值宿的卫兵看到大批军官前来,觉得奇怪,想要上前询问,却看到警卫首领曹将军也在,于是假装没看见,放他们入营。

就这样,骆悦等人带兵闯入史思明的卧室,先杀了那些尖叫着想要逃跑的侍从,来到龙床后发现史思明竟然不在。众人惊出一身冷汗,还以为误入埋伏,于是抓来一名侍从打听史思明的下落。

侍从颤颤巍巍地说道:“陛下正在茅房呢!”

房中的动静引起了史思明的警觉,史思明来不及穿好裤子,急忙翻墙来到马厩,准备骑马逃跑。骆悦的侍从周子俊带人埋伏在驿站周围,看到史思明准备骑马逃走,下令放箭射杀,史思明手臂受伤坠落马下,这才被众人生擒。

史思明不明所以,大声责问:“谁敢如此大胆,谋反犯上?”

骆悦闪身出现,阴冷地说道:“你本就是一个造反者,还敢说别人谋反?是你儿子史朝义的意思!”

那一刻,史思明后悔不已。他原本以为手握生杀大权,处死史朝义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打算攻下长安城后再说。可就是嘴贱啊……

史思明看着众人,顿生感慨:“哎,都是朕早上失言才落得如此下场,这就是报应啊。可你们就这样将朕杀掉,未免太早了吧,此刻长安城还没拿下呢!你们难道想看着宏图霸业毁于一旦吗?”

对造反的人来说,别人家的宏图霸业和自家的性命,孰重孰轻,大家心里有数。当时,没人搭理史思明的呐喊,大家一拥而上,将史思明关到了小黑屋。直到此时,史朝义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大多数人都投靠了史朝义,唯独驻扎在福昌的周挚没有表态。这位老兄跟随史思明数十年,是绝对的嫡系亲信,在军中影响力颇大,如果能让周挚归顺,史朝义才算真正掌握了军队,完成权力交接。

史朝义决定亲自去会会周挚。然而,骆悦等将领却抛出了一个惊人言论:史思明和周挚二人皆不可留。否则,一旦为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就这样,周挚被杀,史思明被勒死在回洛阳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