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李思敬前往范阳的同时,宰相张镐再次炮轰史思明的假投降。
在张镐看来,史思明凶恶阴险,借安史之乱才窃取高位,实在是人面兽心的禽兽,难以用仁义来感化他,强烈要求李亨收回成命。不仅如此,张镐还状告滑州防御使许叔冀,说他和史思明是一路货色,一旦滑州遭遇危机,他肯定会率先背叛朝廷,因此恳请李亨将他调回长安,最好做皇室的警卫员。
在历史上,张镐因为没能和李亨的宦官亲信搞好私交,一心劝李亨处置史思明,因此被评为单纯简单的政治家。这样的评价确实很客观。当时李亨一心维护史思明,而张镐不仅将矛头对准史思明,还将滑州防御使许叔冀也牵连进来,李亨确实无法容忍他的存在,一气之下,将他贬到荆州做了防御使。
问题是,张镐说错了吗?
张镐炮轰史思明的时候,功臣李光弼也给李亨递了奏折,声称史思明是假意投降,最终还是要反叛朝廷,因此劝李亨封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赏赐阿史那承庆丹书铁券,让他们共同铲除史思明。
据史料记载,正是有这些背景,才会有史思明的二次背叛。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无法再去精准复盘,可以肯定的是,史思明的二次背叛充满了阴谋和谍战,更兼暴力和血腥。在这里,咱们简要地叙述一下事情的经过,读者自己做判断吧。
李亨对史思明的投诚抱着极大的希望,因此对乌承恩非常友善,乌承恩在长安城待了几天,李亨便让宦官李思敬和他一道返回范阳,一来接受宣布旨意,勉慰范阳全体将士,二来鼓动史思明对付安庆绪,帮朝廷铲除后患。
在此之前,不少将士都向史思明反映了一个问题:乌承恩用自己的私财招募家兵,还经常穿着妇人的衣服前往军营,唆使将士们跟着他混。事实上,史思明根本就不信这一套鬼话,他对乌承恩的信任始终没有动摇。
有趣的是,当使者到达范阳宣完旨意之后,史思明却将乌承恩留在自己的府中,还暗中派了几个人去监视偷听。为了监听到更加机密的消息,史思明让乌承恩的小儿子前往驿站探望自己的父亲,到了晚上的时候,乌承恩对小儿子说:“朝廷让我除掉史思明,并答应让我做范阳节度副使。”
话音刚落,床底钻出两个人来,扬言乌承恩父子图谋造反。与此同时,门外的伏兵也冲了进来,瞬间就将乌承恩父子擒拿起来。
一夜审讯,颇为顺利。第二天清晨,史思明召集手下的将领和官员,拿出了昨晚的审讯和搜出的证据:乌承恩父子随身携带的包袱中有丹书铁券,还有数百张纸片,以及李光弼的一封亲笔书信。
李光弼的亲笔信是这样写的:他已经说服皇帝赐给阿史那承庆丹书铁券,希望乌承恩和阿史那承庆一起谋害史思明,如果阿史那承庆应下此事,当场将铁券交给他,如果不答应,那就不给。
数百张纸片上面写的则是跟随史思明一起反叛将士的名字,不管阿史那承庆是否答应朝廷的请求,这些人都是朝廷要诛杀的对象!
这些消息一经公布,军营里面顿时炸了窝,将士们纷纷指责朝廷的不是。就在此时,史思明面朝西南,呼天抢地地说道:“陛下,臣率十三万将士和河北十三郡投降朝廷,究竟犯了什么错,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范阳将士本来就对朝廷心生不满,再加上史思明一番史诗级别的表演,将士们纷纷折服在地。在共同的利益纠葛下,他们宁愿相信此事是皇帝和李光弼的意思。将士们都是朴素的,他们原本在等朝廷的赦免和奖励,可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份索命的名单,愤怒、屈辱成了范阳将士共同的情绪。
史思明借坡下驴,当即派人将乌承恩父子乱棍打死。
直到此时,史思明一石多鸟的计策终于产生了完美效果:
第一,断了安庆绪投诚的道路。
第二,借朝廷招降的机会,招降河北诸郡,霸占了安庆绪的地盘。
第三,煽动范阳将士的情绪,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造反。
第四,将自己包装成无辜的受害者,获得舆论上的支持。
然而,这其中存在许多的疑点,咱们随便挑几个聊聊。
第一,给阿史那承庆的丹书铁券。
铁券是神秘而又珍贵的凭证,是皇帝和功臣之间关于名誉、利益的约定,有唐以来,极少人获此殊荣。试问,阿史那承庆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带着五千精兵都翻不起浪花来,更何况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又被史思明囚禁起来?朝廷给他发丹书铁券,还让乌承恩给他带过去,是不是有点太儿戏,太可笑了?
第二,黑名单。
诛杀史思明是可能的,但同时诛杀上百名将士,还专门搞了几百张纸片,这是不是太匪夷所思,太戏剧化了?想想看,朝廷已经对大批的战争罪犯采取了宽恕态度,为何要对范阳将士赶尽杀绝,这不符合李亨制定的战时国策。
第三,史思明为何要立即诛杀乌承恩?如果朝廷真有谋害史思明的意思,他完全可以公开审讯乌承恩,让他坐实朝廷出尔反尔的证据。然而,史思明并没有经过公开审问,反而是突施杀手,未免有杀人灭口之嫌。
第四,李亨想要谋害史思明?在此之前,李亨的态度十分明确,甚至还罢免了宰相张镐,他又如何会蠢到用阴谋诡计去杀史思明?
第五,乌承恩和李光弼暗中接触。当时,李光弼在太原,而乌承恩在长安的时间不过数天,二人是通过什么渠道联系上的?乌承恩想害史思明,直接抱李亨的大腿不就完了,为何要和李光弼搞在一起?
那么问题来了,史思明为何兜兜转转,先投降再背叛?
咱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发起的,大部分队伍都是安禄山的人,史思明虽然用恩威并施的手段降服了他们,却并没有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再者说,安史之乱后,将士们征战各地,早已经人困马乏,人心思定,能够和朝廷和解是他们的心愿,史思明想要再度造反,必须撩起所有人的仇恨情绪。
更重要的是,安禄山去世之后,安庆绪接管大燕政权,是名正言顺的大燕皇帝,史思明想要夺权,包括后续的反叛,必须先得人心。
那么,此次阴谋事件的逻辑便是:史思明本来就不愿归顺朝廷,史思明知道自己的手下并不都是嫡系,而且想息武止戈的人不在少数,所以选择利用乌承恩做一场戏,让大家死心塌地地跟他造反。为此,史思明还拉李光弼做了垫背,因为史思明没有把握将屎盆子扣到李亨头上,只能找死敌李光弼栽赃陷害。
虽然是猜测,却也是最合理的解释。
很快,范阳的变故被长安方面得知。
据史料记载,李亨听说消息后良久无语,他没有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而是偷偷派遣几名宦官带着诏书前去范阳,他只想告诉史思明一件事:你说的都是乌承恩自己的意思,与朕,与李光弼绝无任何关系,这锅咱坚决不背。
问题是,史思明叛唐的心思已定,将士们的情绪也被点燃了,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随后,史思明让总参谋长耿仁智和幕僚张不矜草拟了奏折,其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陛下不为臣诛杀李光弼,臣将亲自率军攻入太原,铲除此贼。
史思明看完奏章,非常满意,吩咐张不矜将奏折装入封函。一直以来,耿仁智都是劝史思明归降的幕僚,他不希望史思明和朝廷发生正面冲突,于是想要偷偷将这句话给删了,不料被史思明当场发现。
史思明愤怒了,如果真让他删了这句话,奏折有不如无。
起事之前,史思明不希望有人影响军心,即便此人已经跟随自己三十余年。在沟通无果之后,史思明下令将耿仁智乱棍打死。
史思明不愧是安禄山的兄弟,就连背叛的套路也都一样,安禄山想杀的是杨国忠,而史思明想杀的是李光弼。所谓的清君侧,杀仇敌,无非是野心家堂而皇之的借口,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却又屡试不爽。
史思明的奏折送往长安之后,李亨并没有气急败坏,他将前因后果联想了一遍,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猫腻。深思熟虑之后,李亨做出了决定:不再对史思明抱着和平共处的幻想,先剿灭安庆绪,再诛杀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