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唐朝的历代皇帝,周边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最让他们头疼,我想答案肯定非常一致:高句丽、突厥、吐蕃。
曾几何时,高句丽和突厥是多么的不可一世,他们仗着地缘优势,让中原政权疲于奔命,屡次折戟沉沙,以至于天威扫地,国内变乱。然而,高句丽和突厥最终还是倒在了大唐的铁骑之下,为中原王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规律做了最好的诠释。
恐怕谁也想不到,大唐王朝的厄运并没有结束,西南边陲的吐蕃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成了中晚唐时期的霸主,大唐帝王们的噩梦。如果世间还有什么词能形容吐蕃政权,那一定是阴魂不散、出尔反尔。
在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有两位公主下嫁吐蕃,分别是太宗朝的文成公主,中宗朝的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698—739),本名李奴奴,父亲是邠王李守礼,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嫡孙,章怀太子李贤的次子。
当年,李贤因为忤逆武则天,被贬为庶民,8岁的李守礼跟随父亲一同被发配到巴州。四年后,李贤被迫在巴州自尽,武则天这才恢复李贤的雍王爵位,命他的家人返回长安居住。然而,李贤一家并没有因此获得自由,回到长安之后,李守礼和叔叔李显的家人一同被监禁起来。
据史料记载,在巴州生活的日子,李守礼经常遭受毒打,以至于全身遍体鳞伤,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居然能靠伤口准确地预判天气。贵为天潢贵胄,却没有享受到该有的贵族教育,再加上年轻的时候颠沛流离,尝尽了万般苦头,让李守礼的生存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回长安之后,李守礼不问世事,专心做一个好逸恶劳的贵族。他娶了数十个老婆,即便如此,依然在外面眠花宿柳,以至于膝下竟有六十个子女。
唐中宗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他决定将李奴奴收养到皇宫中。在宫内生活数年,李奴奴越来越有皇室的端庄气质,她十分感念叔叔李显的悉心照料,对他的依恋甚至超过了亲生父亲。
不可否认,李显的爱是真的,可皇室公主的命运向来不受自己的控制,接受帝王宠爱的同时,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比如和亲,拉拢政治家族。
当时,吐蕃政权屡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又是进献战马,又是进献黄金,就想请大唐皇室赐一位公主和亲。很明显,吐蕃是在施加压力,如果李唐皇室答应和亲,就有讨好吐蕃,委曲求全的意思。
事实上,李显登基之前,武则天也拿吐蕃没有办法,但是面对吐蕃的求亲,武则天的态度强硬无比:就是不行,大唐决不答应和你们和亲。然而,李显妥协了,他选中了年仅9岁的金城公主,由她入藏和亲。
景云元年(710)正月,李显在朝中挑选送亲的使臣,第一次定的是纪处讷,此人却严词拒绝,不去吐蕃送亲。第二次定的是赵彦昭,此人依旧态度强硬,不愿意送金城公主入藏。李显没办法,最后挑选了一位武将:左骁卫大将军杨矩。
景云元年(710)正月二十七日,李显摆出皇帝御驾,亲自将金城公主送到长安西边的始平县,李显在这里支起了帐篷,举办了盛大的晚会,流着泪对吐蕃的使者说,金城公主是他的掌上明珠,送她到吐蕃是他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希望吐蕃方面一定要善待金城公主。当时,不少宫廷的御用诗人都记载了这一盛况。
据史料记载,金城公主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路,慢慢向吐蕃进发,途中经过一个叫“九曲”的地方。此地位于黄河上游的北边,在青海湖和西宁市的东南方向。金城公主到达九曲的时候正是春季,放眼望去,天高云淡,草色青青,黄河美景尽收眼底,以至于金城公主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金城公主的心思,被吐蕃使臣和杨矩看在了眼里。
使团到达拉萨后,吐蕃按照李显的要求,专门给金城公主修建了新的宫殿,还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吐蕃上下举国欢腾,一切都看似美好。
没过多久,大唐高层发生了内乱,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杀,李隆基发动军事政变诛杀韦后和上官婉儿,协助李旦登上皇位。左骁卫大将军杨矩回朝之后,被李旦封为鄯州都督,奉命镇守边关。
景云元年(710)十二月,几个中原人打扮的吐蕃人偷偷潜进了鄯州都督府邸,随行的还有十余个大箱子,里面塞满了金银珠宝。
吐蕃使者:“杨将军,吐蕃赞普和金城公主求您帮忙做件事。”
杨矩:“大唐和吐蕃是亲家,谈什么求不求的,直接说吧。”
吐蕃使者:“您也知道,金城公主入藏前,曾经在九曲停留了很长时间,公主对这里的美景非常留恋。临行之前,公主特别交代,希望大唐能将这个地方赐给公主,作为她的‘汤沐之所’,这样也能让她时常感怀大唐皇室的恩德!”
杨矩:“这……”
吐蕃使者:“将军,吐蕃赞普十分仰慕将军的风采,临行之前特意准备了吐蕃的特产,说是给将军享用!”
杨矩这才露出了笑容:“这事好说,我一定代为转达!”
吐蕃人打得一手好算盘。
想想看,九曲水草资源丰富,可以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也可以作为进攻大唐的军事跳板。当时,金城公主年纪还小,因为喜欢故土而默许了这件事,左骁卫大将军杨矩却是为了好处费,这才为吐蕃政权转达了这份请求。
偌大一个朝堂,所有人都在忙着争权夺利,没有任何一位朝臣看出黄河九曲对大唐王朝的战略意义,君臣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将战略要地让给了吐蕃。
唐朝下嫁金城公主,本意是为了拉拢吐蕃王朝,寻求边境的和平。然而,黄河九曲的拱手相让,给吐蕃军队搭了一个完美的跳板。
其后的数十年,吐蕃王朝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灾难发生之后,不少朝臣都质疑杨矩当年为吐蕃说好话的举动,杨矩自知犯下了弥天大错,最后选择畏罪自杀,以谢天下百姓!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得了九曲之地后,吐蕃举国欢腾,借着这个机会疯狂发展,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开元二年(714)五月,吐蕃宰相坌达延给大唐写了一封信,希望李隆基派解琬前往渭源地区(今甘肃省定西市境内,渭水发源地),和吐蕃一道勘定两国边界,然后订立盟约(吐蕃每逢更换宰相就喜欢和大唐重新签订和平盟约,这是惯例)。
解琬是大唐名将,一生都在边境服役,担任过朔方军大总管,对突厥、吐蕃了如指掌。解琬发话了,让他前往渭源可以,但是朝廷一定要在秦州、渭州(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等地)等地屯兵十万,以防不测。
很遗憾,解琬的话并没有引起李隆基的足够重视。吐蕃怎么可能无耻到如此地步,趁两国勘定边界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呢。然而,事情果然不出解琬的预料,吐蕃的确很无耻!
开元二年(714)八月二十日,坌达延、乞力徐率领十万精兵突然进犯,他们将大军驻屯在兰州附近,随后派人前往渭源地区掠夺牧马。
这事儿干得太不厚道,以至于让李隆基颜面尽失。
李隆基当即下诏:封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兼任左羽林将军,任命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陇右防御副使,率领禁卫军前去迎敌。随后,李隆基在陇右、河东、河西搞起了战争总动员,发动百姓积极投军。
然而,等李隆基做出这番布置,吐蕃早已经抢得盆满钵满,从容退军而去。并非吐蕃害怕唐军,实在是将士们抢了太多的财物,没法腾出手和唐军交战。吐蕃军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抢夺而来的战马和金银珠宝运送到大后方,然后来了个军民同欢,随后便再度启程,前往河源地区。
吐蕃的挑衅和反复无常让李隆基十分愤怒。
开元二年(714)十月初二,愤怒无比的李隆基放出狠话,让朝廷有关部门组织十万精兵,四万匹战马,他准备御驾亲征。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让敌人伏尸,也可以理解为让唐军将领人头落地。说白了,李隆基的愤怒是做给自己人看的,如果李隆基真的御驾亲征,陇右防御使薛讷等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薛讷等人闻讯后,立即部署了新的作战方略。
开元二年(714)十月初十,吐蕃大军驻屯在大来谷(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武街南面二十余里处),共有十万将士。薛讷和陇右群牧使王晙挑选了七百名精锐士兵,让他们身穿吐蕃的军服待命,随后在军营准备了无数的战鼓和号角。
夜半三更,周遭一片黑寂,七百名敢死队员偷偷摸摸来到了吐蕃军营,随后在营中放起了大火,大声叫嚷着唐军来袭。此时,唐军阵营的战鼓和号角应景地响起,一时间声势震天,吐蕃大军当即乱成了一团。
接下来的一幕,令吐蕃军士彻底震惊了:昔日称兄道弟的吐蕃将士突然间开始了自相残杀。事实上,这是唐军敢死队正在乘机捣乱。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思索对方是什么身份,吐蕃将士当即抽出腰刀,砍向了昔日的同胞手足!据史料记载,吐蕃大军经过一夜自相残杀,伤亡一万多人!
随后,唐军迅速组织反击,在渭源地区连败吐蕃,杀敌数万。
当年,吐蕃将河曲之地骗到手之后,便给唐睿宗李旦说好话,希望在黄河上面搭建一座浮桥,甚至还在黄河之南设置了独山、九曲两支正规军。吐蕃把正规军的营帐名正言顺地搬到大唐腹地,这是什么概念?
由此可见,唐中宗和唐睿宗两任政权有多么的昏庸无能。
这一次,吐蕃的无耻入侵让开元朝的君臣幡然醒悟,在姚崇的建议下,李隆基命人撤掉了黄河之上的浮桥,将吐蕃驱逐出境。随后,李隆基命左骁卫郎将尉迟瓌前往吐蕃,一方面代表娘家慰问金城公主,另一方面自然是谴责她,希望她能够对吐蕃赞普施加压力,别再继续入侵大唐。
十月底,吐蕃使者宗俄因矛到达长安城,希望和大唐握手言和,而且还提了一个条件:两国以对等的身份签署和平协议。
开什么玩笑,大唐送了一个皇室公主,还被忽悠割让了九曲之地,最后又被吐蕃抢了一顿,到头来就换一张这样的和谈书?
不答应!说什么也不答应!
两国交战时,谁打赢了谁就有强硬的话语权,吐蕃落败,自然不敢和大唐继续横下去,于是乖乖地退回本土,休养生息去了。随后的两年,吐蕃多次入侵中原,可始终没讨到什么好处。
开元六年(718)十一月,吐蕃使者又来了,发言还是老一套,希望两国继续维持和平关系,并请求两国君主和宰相在盟约上签字。李隆基碍于大国颜面,只派遣了宰相前去签署盟约,自己并未出马。
开元七年(719)六月,吐蕃使者又来了,两国和好是肯定的,但他们希望李隆基能亲笔签署两国和解的誓文。这就有点厚颜无耻了,还懂不懂规矩了?
李隆基下诏:两国在去年就已经签署了盟约,假如你们真想相安无事,何必签那么多盟约,假如你们无心求和,签再多也没啥用,还是消停些吧!
李隆基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当时经过姚崇、宋璟等人的治理,大唐的户籍数量急速上升,各地官仓爆满,可谓国富民强。
面对强大的唐朝,吐蕃只能服软,在随后的几年,吐蕃军队再也没有大规模入侵中原腹地,反而时常骚扰周边的小国,尤其是亲唐派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元十年(722)九月十五日,吐蕃派遣大军入侵小勃律国,并夺取了九座城池。
小勃律国,位于克什米尔西北部,首都叫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国王名叫没谨忙。在吐蕃铁骑的面前,没谨忙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苦哈哈地找时任北庭节度使张嵩帮忙。
当时,大唐和吐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爆发过军事冲突,如果唐军出兵,就意味着重新开启两国的战火。然而,张嵩心里明白,吐蕃是狼子野心,眼下的蛰伏是为了未来的雄起,如果放任他们欺负小勃律国,后果不堪设想。再者说,大唐已经不是昔日的大唐,就算教训你一顿,又能如何?
张嵩来不及向长安方面请示,他当机立断,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汉、胡步骑兵四千人,星夜兼程赶往救援,在两国的夹击下,吐蕃军队再次留下数万具尸体,随后仓皇离去。此后数年,吐蕃再也不敢踏入中原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