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火线上任:捡漏捡到太子位(1 / 1)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争斗已经落下帷幕,然而深宫中的厮杀却并未结束。张九龄刚刚出任荆州长史,武惠妃一党便开始行动了。

前面已经说过,驸马都尉杨洄是武惠妃政治斗争的先锋打手。丈母娘早就给他暗示过,监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的举动。上一次,杨洄说他们聚在一起吐槽武惠妃,还抱怨李隆基处事不公,原本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张九龄强行干预,逼迫李隆基压下了此事。后来,武惠妃找张九龄帮忙,反而被他给举报了,李隆基就此打消了废黜太子李瑛的念头。

太子平日里深居简出,安分守己,很难被抓到把柄。此事过后,杨洄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最后想到了一条看起来并不高明的计策。他派人前往太子府,声称皇宫出现了盗贼,希望李瑛带着几个兄弟前去保护皇帝。

事实上,这个计策太拙劣了,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知道其中有猫腻。遗憾的是,太子李瑛常年遭受李隆基的冷落,地位岌岌可危,他太希望有个机会讨好父皇,因此不察之下,落入了敌人的圈套。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二十日,李瑛召集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群人穿着铁甲衣,浩浩****来到了皇宫。

据史料记载,武惠妃等人早就在皇宫里面埋伏好了人马,李瑛入宫的时候,武惠妃的人便给李隆基传信去了。汇报口径自然是添油加醋,声称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密谋造反,现已经带着人马闯入禁宫。

听闻此事,李隆基大感惊愕,立马派人前去调查情况,然而结果却令他非常失望:太子李瑛等人全副武装,在皇宫大内大声叫嚷,声势震天。李隆基果断地做出决定:“立即派人将太子逮捕,请李林甫前来面圣。”

没过多久,李林甫就气喘吁吁地站在李隆基的面前。

李隆基:“爱卿,朕的三个儿子不孝!居然带着兵士闯入禁宫,图谋不轨!朕以为,太子李瑛不贤不肖,无法承继大统,应该立即废黜!”

李林甫比猴子还要精明,李隆基既然做出表态,太子李瑛注定会成为阴谋的牺牲品,不需要自己再坑一把。于是,李林甫玩起了厚道人的把戏:“陛下,这是您的家务事,臣没资格干预,您决定了就成!”

事实上,李隆基为什么在开元三年(715)的时候立李瑛为皇太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之谜。按照皇室的制度,太子之位的继承顺序,应该是嫡长子、嫡子、长子、庶子。李瑛是什么身份?赵丽妃的儿子,李隆基的二皇子。

在李瑛的前面,还有皇长子李琮,继位的优先级要比李瑛高。再者说,王皇后虽然没有儿子,但是领养了三皇子李亨,他也有做太子的资格。

难道,李隆基十分宠爱李瑛吗?

实际上,李隆基从来没有表现出对李瑛的重视,也没有花费精力培养他做接班人,我们能看到的,全都是父子间的冷漠和隔阂。

当年,唐睿宗李旦资质平平,毫无统治者的气魄,而李隆基身为太子,却因为精明能干,做事有魄力,在朝中深得人心,以至于最后率领文武百官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唐睿宗交出皇位。

也许,这样的经历给李隆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许,李隆基认为自己年富力强,不需要有智谋超绝的太子。这样的历史之谜,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开。总之,李隆基很嫌弃太子李瑛,甚至都没有立案审讯便判定了李瑛的生死!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二十一日,李隆基下诏: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将薛锈流放到瀼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上思县)!一时间,群臣哗然,他们实在想不通,太子李瑛怎么会突然造反。百姓也很质疑,李瑛的名声一直不错,怎么会干出违背人伦的事情。

古往今来,凡是因为政治斗争倒台的太子,都没有好下场。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刘彻的逼迫下自尽而亡。

隋文帝的太子杨勇,被弟弟杨广逼迫致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唐高宗的太子李忠,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被废黜,最后被赐死。

武则天的儿子李贤和李弘,一个被迫自尽,一个暴毙而亡。

唐中宗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起兵谋反被杀。

李瑛呢?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据史料记载,文武百官都很同情太子李瑛的遭遇,纷纷为他喊冤叫屈,这让武惠妃等人心惊胆战。于是,武惠妃向李隆基进言,声称李瑛在朝中还有不少亲信,这些人唯恐天下不乱,迟早会策划拥立李瑛再次上位。

此时,李隆基的怒火还未平息,再加上他原本就不喜欢李瑛,内心对皇子夺权有着深深的忌惮。本着铲草除根的念头,李隆基秘密追加了一道诏书:赐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李瑛三人刚刚离开京城,就被朝廷的使者勒死在驿站。

太子李瑛被杀,武惠妃拍手称快,放眼后宫,还有哪个后妃的恩宠可以和武惠妃比肩?寿王李瑁,面对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你准备好了吗?

李瑛被杀之后,李林甫屡次向李隆基进言,希望早点定下太子的人选,让大唐江山后继有人,也让天下的百姓安心。虽然没有点名让寿王李瑁荣登太子之位,可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其他的皇子都没有寿王李瑁有优势。

面对李林甫的暗示,李隆基不置可否。

李隆基的前半生是在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他深知一个道理:权力会让人迷失人性,权力会让人六亲不认。要想皇位坐得长久,必须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让旁人有可乘之机。

张九龄早就提醒过他,武惠妃为了将寿王李瑁推上太子之位,不仅在后宫活跃异常,还将手伸到了前朝,意图和宰相联手,把持朝廷的大权。一个太子,一个宠妃,再加一个首席宰相,李隆基感到不寒而栗。

最关键的是,父子之情是人世间的天性,这种血浓于水的感觉,可以变淡,但绝不会消失。如果李隆基是皇帝,李瑛是太子,父子之间会有隔阂和猜忌,但是李瑛身死神灭,不再对李隆基有任何威胁,李隆基岂能不后悔?

当年,汉武帝刘彻因为听信江充的谗言,下令诛杀太子刘据,可事后回想起刘据的孝顺和贤德,痛悔万分,下诏修建思子宫,又建造归来望思台,日夜祭奠刘据的英灵,这可是前车之鉴啊。

李隆基的幡然悔悟,便是武惠妃苦难日子的开始。

但是,武惠妃依旧活在自己的美梦之中,她觉得寿王李瑁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是不管她如何争取,李隆基死活就是不肯松口,而且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暗示她永远也不要有非分之想。

武惠妃明显地感觉到,李隆基对她的宠爱不似当年,而且越来越冷淡。一个失去丈夫宠爱的女人,一个断送儿子前途的母亲,还有什么人生可言。

每到深夜的时候,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会出现在武惠妃的梦境里,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他们的冤魂前来索命(不排除是有人故意安排),按照现在的说法,武惠妃患上了神经错乱,精神失常的疾病。

为了治好武惠妃的疾病,李隆基请了巫医术士入宫祈福,甚至还诛杀了当初行刑的刽子手,以此祭奠李瑛等人的英灵,可最终还是没法挽回武惠妃的生命。

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在后宫病逝,享年38岁。

李瑛等三位皇子被杀,武惠妃相继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隆基的心情十分不顺。然而,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这事终归拖不得,李林甫不遗余力地游说李隆基,希望能立寿王李瑁为太子,李隆基始终不为所动。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的一生至少有三十个皇子,其中有七个夭折,二十多个皇子长大成人。李瑛去世之后,有不少人都可以做太子,比如皇长子李琮,母亲是刘华妃。皇三子李玙(登基之后改名为李亨,史称唐肃宗),母亲是杨贵嫔,因为生母地位低下,被王皇后领养,算是李隆基半个嫡子。

按照长幼顺序,李琮的优先级比较高。

然而,李隆基却没有将他列入考察名单,原因很简单:李琮在一次狩猎中,不小心被猴子抓伤了脸,面相不太好看,因此丧失了角逐太子的机会。

每逢夜深人静,李隆基就会黯然伤神。他这一辈子,儿子确实很多,但都疏于管教,平日里相处的机会也少,因此摸不透儿子们的性格。在他的印象中,忠王李亨似乎仁孝恭谨,还挺好学,是个好苗子。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始终拿不定主意,整日愁眉苦脸。

高力士身为李隆基的心腹,看到主子如此模样,心中甚为不安,有一天,高力士实在忍不住了,于是问了一句:“陛下,您因何发愁啊?”

李隆基斜了他一眼,苦笑道:“你跟朕多少年了,朕所思所想,你难道不知?”

高力士小心翼翼地问道:“是不是关于立太子一事?”

李隆基:“嗯!”

高力士:“陛下,这事您不用费神,按照老规矩,只要推立年长者为太子,谁还敢出来争?”

李隆基:“你说的好!朕其实也是这样想的!”

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初三,李隆基下诏:封忠王李玙为皇太子!

有时候,命运的安排确实很奇妙,你越是想得到什么,老天爷越不给你,那些自以为没资格参与竞争的人,到最后却收获最多。

远的不说,唐高宗李治的几个哥哥,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论出身,论才华都比李治要强,可到最后却让他捡了个便宜。

说起来,李亨的经历更加传奇。

景云元年(710),李隆基刚刚被册封为太子,李亨的母亲就怀孕了。然而,当时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步步紧逼,让整个太子府的气氛都非常压抑。前途失意,后宫却频添喜讯,李隆基为了不让父皇误会他沉迷女色,暗中让属下弄来堕胎药,打算将还在娘胎的李亨扼杀,后来大概觉得没太大的必要,这才让李亨顺利出生。

不过,李亨的生母地位卑微,不适合养育李亨,而太子妃王氏膝下又没有儿子,李隆基因此将李亨过继给了王氏。据史料记载,王皇后和李亨虽然不是亲生母子的关系,但他们二人母慈子孝,感情非常牢固。

李隆基的一纸诏书,其实是将王皇后的势力重新扶植起来。想想看,李林甫不遗余力地站队武惠妃,扶持寿王李瑁,自然和太子李忠是对立的关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李隆基这样的安排都给开元盛世埋下了一个隐患。李林甫为了把持朝政,必须将李亨赶下台去,李亨为了生存,必须找李林甫的晦气。

权力巅峰的对决,精彩而又残酷。李隆基虽然能决定两派势力的归属,却改变不了大唐江山的气运!因为,那些能改变历史的人,永远是最不起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