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735)正月,李隆基心情爽朗,于是和张九龄聊了会儿天。
李隆基:“张爱卿,你觉得张守珪这个人怎么样?”
事实上,张九龄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因为张守珪算是当时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军事领域的超级天才,还是安禄山的仕途引领人。
据史料记载,张守珪出身卑微,早年跟随父亲流落到边塞,前途一片渺茫。然而,上天并没有亏待他,也许是在边塞长大的缘故,张守珪拥有一副魁梧的身材,还练就了一身骑射的本领。当时,朝廷招募英勇善战的人才,张守珪毅然从军,加入了镇守北庭都护府的右骁卫,跟随右骁卫将军郭虔瑾混前途。
有一次,张守珪外出执行任务,半路遇到了突厥军队,张守珪心生虎胆,身先士卒,奋力苦战,几进几出之后,斩杀敌军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一人。此次出击,唐军大获全胜,张守珪的名气响彻了北庭都护府。
没过多久,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前来犯边,边境守军面临极大的压力,郭虔瑾派张守珪前往长安面圣,希望朝廷派大军从蒲昌(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轮台县)两翼进攻,彻底瓦解敌人的攻势。
据史料记载,张守珪给李隆基汇报工作的时候,显得慷慨激昂,分析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对边疆的情况了解十分透彻,李隆基因此任命他为侧翼的主力统帅。在战斗中,张守珪的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攻势下,突厥军队毫无还手之力,经过数十次的交锋之后,突厥军队落荒而逃。
中唐时期的军事天才就这样诞生了!
张守珪因为战功突出,被朝廷封为济南将军,随后被紧急调往幽州,担任幽州良社府果毅都尉(地方折冲府的二把手,仅次于折冲都尉)。在幽州任上,张守珪继续施展军事才华,力保幽州不失,刺史卢齐卿对他十分欣赏,随后将他提拔为左金吾员外将军、建康军使。
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入侵,瓜州失陷,张守珪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之职。当时,张守珪带着少数亲兵迅速赶到瓜州主持工作,眼前的景象就是,吐蕃军队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劫掠,城内残垣断壁,一片狼藉,更要命的是,吐蕃大军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张守珪立马下令,组织军民抢修州城池。
据史料记载,张守珪刚刚补修好城墙,吐蕃军队便来到城下耀武扬威。瓜州刚刚遭遇新败,不管是军士,还是百姓,都是谈吐蕃而色变,别说和吐蕃正面交锋,就连对视的勇气都没有。张守珪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妙,于是临机一动,命人在城楼上摆满酒席,邀请瓜州的军民共同饮酒作乐。
当时,大唐军民沉醉在葡萄美酒中不可自拔,全然不把吐蕃军队放在眼里,敌军主帅观察半天,始终猜不透其中有什么阴谋,只好下令撤军。张守珪一声令下,唐军将士犹如猛虎下山,全速追击,吐蕃大军仓皇逃溃。
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极为振奋,当即下旨:封张守珪为银青光禄大夫、宣威将军、左领卫率!
开元十六年(728),吐蕃大将悉末朗卷土重来,再次败于瓜州城下,张守珪被加封为右羽林将军兼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朝廷为了加强对吐蕃的防御,特设瓜州都督府,张守珪为首任瓜州都督。
开元十七年(729),唐军由守转攻,张守珪与沙州刺史贾师顺各率本部兵马向吐蕃大军发动奇袭,敌军仓皇应战,再次大败。一时间,张守珪的威名响彻神州大地,吐蕃军队只要听到张守珪在此,便心生畏怯,不敢前进半步。
开元十八年(730),吐蕃政权自知不是大唐的对手,于是递交降书请和。
李隆基烦心的不止吐蕃,幽州北部的契丹、奚族也被朝廷列入了恐怖主义的黑名单。不幸的是,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实力平平,拿契丹毫无办法,更别说让李隆基扬眉吐气。
开元二十一年(733),李隆基下诏:张守珪调任幽州节度使!
据史料记载,张守珪上任之后,第一时间鼓舞士气,随后便将大军开出幽州城,寻找契丹主力交战。当时,契丹族长李屈烈和大将可突干以为张守珪只不过徒有虚名,于是打起仗来漫不经心,最后惨败。
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立马给张守珪丢了几个头衔: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河北采访处置使。张守珪的存在,犹如一堵不可逾越的城墙,镇守在大唐王朝的边关,镇压着异族的狼子野心。
经历过几次挫折后,李屈烈算是明白了,只要张守珪在,契丹就不可能在正面战场上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诈降!
然而,李屈烈失策了,张守珪在边关混了一辈子,对突厥、吐蕃、契丹等族的了解无人能比。张守珪的阅历告诉他,李屈烈和可突干是来诈降的。
于是,张守珪打算将计就计,派遣最得力的部将王悔前往契丹大营,准备商议受降事宜。临行之前,张守珪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利用契丹内部的矛盾,彻底瓦解他们的势力!
据史料记载,契丹军中,除了李屈烈和可突干,将军李过折也握有实权,此人与可突干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王悔思之再三,最终虎着胆子走进了李过折的军营,将来意说得一清二楚:只要他杀死李屈烈和可突干,带领突厥大军弃暗投明,张守珪一定会奏请朝廷,力保他获得荣华富贵!
契丹大营发生的一切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王悔回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两颗人头,一个是契丹首领李屈烈,一个是契丹大将可突干!
李隆基和李世民一样,骨子里十分崇武,希望看到胜利。张守珪凭一己之力,横扫北庭和西域,逼迫吐蕃递交降书,随后又转战幽州,擒杀契丹主将,这样的帅才,他怎能不另眼相看?
提拔张守珪,李隆基有一百个理由。然而,张九龄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宰相是职责是代替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并不是有战功的人就可以担任的!”
李隆基遭到拒绝,心里略微不爽,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说道:“要不给他挂个宰相的头衔,不让他担任实职,这样可以吗?”
张九龄严词拒绝:“陛下,您现在给张守珪如此大的恩赏,日后他再灭了契丹和突厥部族,您该拿什么犒赏呢?”
这是张九龄第二次拒绝李隆基的宰相提名!
李隆基越来越纳闷,你说李林甫不行,可他做了宰相之后,也没闹出什么事来啊。张守珪的人品和能力毫无挑剔,不让他入朝担任实际职务,难道挂个名也会给江山社稷带来忧患?第一次拒绝,李隆基可以理解为张九龄大公无私,可第二次拒绝,李隆基不能不怀疑张九龄的政治立场和个人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