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执拗:骨子里道不明的情怀(1 / 1)

要知道,被皇帝猜忌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然而,李隆基还是耐着性子,封张守珪做了右羽林大将军、御史大夫。没过多久,朝中又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刑事案件。

十年前,巂州都督张审素被人诬告贪污,朝廷派监察御史杨汪前去查案。当时,杨汪没有调查事情的真相,反而是误听人言,以为张审素真的存在贪赃枉法的行为,因此想要具表回复朝廷,先给张审素定罪。

谁承想,张审素的亲信,巂州总管董元礼担心顶头上司被冤枉,于是动用军队诛杀了原告,随后派遣七百名精兵把杨汪给围了起来。董元礼放出狠话,只要张审素被判无罪,杨汪就可以活命,否则玉石俱焚。

一起普通的贪污案,最后竟然变成威胁朝廷钦差的谋反案!

据史料记载,当地官府和军府调派兵力,迅速平息了叛乱,董元礼以哗变的罪名,当场被处死。得救后的杨汪不管不顾,向朝廷陈诉谋反的实情,致使张审素被判斩立决,张氏一门悉数被发配到岭南。

张审素有没有贪污,杨汪心知肚明,他可能知道自己会惹来大麻烦,于是改名为杨万顷,后来一直做到殿中侍御史之职。事实上,张审素虽然被杀,他的儿子张皇和张秀并没有被处死。前往岭南的时候,他们年纪还小,长大之后才得知,父亲当年并没有贪污受贿,正是监察御史杨汪的所作所为让父亲蒙冤而死,而且让张氏一门背负了谋反的骂名。

屈辱、愤怒、不甘、仇恨涌上兄弟二人的心头。

张皇和张秀摸清了所有的事实后,暗中逃回洛阳。开元二十三年(735)三月十一日,他们亲手终结了杨万顷的性命,临走之时,他们拿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血书,放在凶案的现场,血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张审素一案的所有真相。做完了这一切,兄弟二人立马动身前往江南,继续寻找当年参与此案的帮凶。

朝廷大臣在家被戕杀,已经算恶性刑事案件,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人手调查,兄弟二人走到汜水一带的时候,不幸被抓获。牵涉到陈年旧案和朝中重臣,长安城绝大部分人都在密切关注此案,到底该如何定罪呢?

李隆基召集群臣商议,准备处死张氏兄弟。

谁料想,张九龄竟然出来求情了:“陛下!张审素当年蒙冤而死,张皇、张秀为父报仇,情有可原,应该免除死罪啊。”

这就是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张九龄的求情,李隆基显得很犹豫,也带着质疑,他不想破这个例。

站在一旁的李林甫和裴耀卿看出了门道,于是进言道:“陛下,如果赦免张氏兄弟,可能会破坏国家的法度,引起其他人的效仿!”

李隆基深以为然,于是对张九龄说道:“张氏兄弟确实是孝子,为了父亲不惜戕杀仇敌,然而杀了人而不受处罚,朝廷的威严何在?”

李隆基当即传下旨意:国家设立法度,是为了杜绝百姓随便杀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声称自己是孝子,大家争相仇杀敌人,那还能有止境?张氏兄弟必须死!

李隆基发了话,河南府很快就将张氏兄弟乱棍打死。

老百姓是朴素的,他们虽然知道杀人偿命的律法,更知道为父报仇的江湖准则,张氏兄弟是朝廷钦定的罪犯,却是他们眼中的孝子和英雄。据史料记载,张皇、张秀被乱棍打死后,当地的百姓立马就给他们收了尸体,还凑钱将他们安葬在洛阳北边的邙山之中。为了防止杨汪的家人挖掘,他们特意建造了好几个疑冢,让张氏兄弟享受了曹操才有的待遇。

无独有偶,张九龄之后,诗圣杜甫的身上也发生过这种事。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高官,由于杜审言恃才傲物,被排挤到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出任司户参军。

很遗憾,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不是贬官就可以收拾的。在吉州任上,杜审言依旧我行我素,同事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吉州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联手捏造了一个罪名,将杜审言打入大牢,等待处斩。

杜审言被关押之后,13岁的儿子杜并跑到州府替父亲求情。当时,周季重负责接待,他以为杜并只不过是个小孩子,随便糊弄几下就过去了。

谁料想,就在周季重心不在焉的时候,杜并抽出袖中的利刃,对着周季重连捅数刀,周季重当场倒在血泊之中。弥留之际,周季重艰难地吐出一句话:“早知道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打死老子也不会去招惹他!”

可惜,周季重明白得太晚,白白搭上了前途和性命。周季重被杀之后,身边的随从一拥而上,将杜并当场打死。多年之后,杜甫长大成人,对这段历史深为感怀,他并没有因为有个杀人的叔叔而自惭形秽,反而以他是杜并的侄子为荣!

唐朝的文人,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很遗憾,李隆基是帝王,张九龄的情怀,他表示尊重,但是不理解。在他眼里,张九龄不顾国家法度,为陌生人徇私,这就很要命了。总而言之,李隆基对张九龄的信任,已经慢慢产生了裂痕。

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李隆基52岁的生日,时称千秋节。皇帝过生日,那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文武百官自然得搜罗一些奇珍异宝进献给皇帝。

官阶低的人,不能送太名贵的东西,一来俸禄有限,容易引起皇帝和御史的怀疑。再者说,兵部员外郎比兵部侍郎送的还要贵,以后如何混官场。

四品以上的官员,那就得用点心了。文雅的名画、手抄诗集未尝不可以,但无法出彩,想要让皇帝高兴,就必须剑走偏锋。事实上,长安城早就有八卦传闻,说某人找到了传说中的“宝镜”,必定会成为这次盛典的主角。

是铜镜吗?那可太小瞧古人们的品位了。

宝镜分为很多种,比如照骨方镜、照心境、生寒镜、探宝镜等等。据说,秦始皇的咸阳宫府库中,就有一枚世所罕见的方镜。这枚镜子宽90厘米,高130厘米,里面可以发出明光,秦始皇经常拿着这枚方镜观察宫女的心脏、肝胆,以此来检验宫女是否怀有二心。秦末天下大乱,这枚宝镜便下落不明。

后来,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宝镜,要么能透视人体的器官,要么能治疗疾病,要么能给人带来好运,可谓神乎其神。

不管是什么样的宝镜,张九龄都没有钱去弄。不过,他是首席宰相,不能被人比下去啊,张九龄思之再三,决定亲笔撰写一本《千秋金镜录》,作为送李隆基的礼物。这是一本书,讲述前朝治乱兴亡的历史,目的就是为了提醒李隆基,要好好地做皇帝,不要任用奸佞,不要重用外戚。

你说说,这不是煞风景吗?

当时,很多朝臣都提醒张九龄,不要把这本书进献给皇帝,不然后果会很严重,可张九龄依旧一意孤行,在李隆基的生日宴会上递了上去。

李隆基能翻脸吗?不能,因为他不想做昏君。

碍于张九龄的面子,李隆基并没有发作,反而是赞赏了张九龄一番。然而,大家都知道,搅了皇帝的兴致,就是惹皇帝生气,后果一定会很严重。李林甫明白这个道理,可张九龄自始至终也不明白。

很快,张九龄就遭遇到了人生的职业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