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全身而退:只有笨皇帝,没有傻皇帝(1 / 1)

李旦膝下一共有六个儿子:

李成器,李旦的嫡长子。

李成义,皇二子,母亲是宫女柳氏。

李隆基,皇三子,母亲是德妃窦氏。

李隆范,皇四子,生母不详。

李隆业,皇五子,生母不详。

李隆悌,皇六子,生母不详。

按照惯例,李成器是嫡长子,是太子的第一候选人。

很遗憾,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立下了首功,手里还掌握着万骑军,李旦不能不慎重考虑。当时,李旦召集了几个皇子,直接抛出了立太子的议题。

李成器颇有乃父风范,一马当先地推辞道:“陛下,国泰民安则应当先立嫡长子,国家多难则应当立有功之人为太子。如果不这样做,天下人恐怕会大失所望。儿臣宁可死,也不敢位居在三弟之上!”

接下来的几天,李成器一直在李旦面前哭诉,请求封李隆基为太子,绝大部分朝臣也认为李隆基挽狂澜于危机之中,确实配得上太子之位。

言外之意是:不立李隆基,朝堂还得继续乱下去!

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七日,李隆基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皇太子的印信。为了安抚李成器,李旦把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三个高级头衔一起丢给了他。

客观地说,李旦和李显的性格颇为相似:为人善良柔弱,对权力的欲望没那么强烈,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过,就算追求安逸,也得先消灭敌人啊。

李旦登基之后,顺势对韦后的党羽展开了清洗,还剥夺了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爵位,废除了武氏家族的宗庙。不仅如此,李旦还刨开了武三思父子的坟墓,对他们实行了鞭尸惩罚。历史证明,性格再柔软的人,内心也住着一只魔鬼。

可惜的是,李旦空有天子的尊严,却没有天子的权势。政变之后,李旦必须面对两个现实:李隆基对权力很有欲望,太平公主更是跃跃欲试。

李隆基上位之后,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班底:

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左庶子。

宋璟: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右庶子。

苏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少傅。

张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太平公主的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这位大小姐的性格非常霸道,为人机敏,拥有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武则天晚年,张易之控制宫禁,太平公主和张柬之等人联手发动了神龙政变,一举奠定了她在皇室的政治地位。韦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朝政的时候,太平公主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皇室一姐的身份和她们周旋。这次唐隆政变,太平公主又立下了大功,李显对她既感恩,又尊敬。

在封赏功臣的同时,李旦大手一挥,将太平公主的食邑增加到一万户,并将大侄子薛崇敏、薛崇简全都封为异姓王,还给予了朝廷实职。

据史料记载,李旦经常邀请太平公主商讨政事,而且经常待一整天,如果太平公主没有入朝,李旦就会派宰相前去询问她的意见。宰相们决定政事的时候,李旦通常都会问:“有没有和太平公主商议过啊?”

宰相们通常回答:“陛下,公主已经同意此事!”

李旦继续问:“有没有和太子商议过?”

宰相们回答:“陛下,太子也同意了此事!”

李旦这才会说:“好,那你们去执行吧!”

在李旦的纵容下,太平公主开始在朝中大肆招揽朝臣,窦怀贞、萧至忠、崔湜、岑羲、常元楷、李慈、李钦、李猷等人纷纷前往公主府报到。

当然了,他们有的看好太平公主的前途,有的是被太子府针对,只能找个新靠山。很遗憾,这帮人基本上都有张氏兄弟、武三思和韦后党羽的标签,在接下来的政治洗牌中,几乎全部出局,太平公主还是要孤军奋战。

太平公主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自己做皇帝,似乎有些天方夜谭。武则天能做皇帝,是因为经营了数十年时间,韦后可以挑战皇位,是因为她能控制李显,把持朝政。然而,太平公主什么也没有,只能靠皇室公主的身份混饭吃。

事实上,太平公主的思路很清晰,先不打皇位的心思,最好能控制一个傀儡皇帝,比如李显、李重茂这样的,以后再徐图打算!这样一来,李隆基的存在就成了太平公主美好生活的埋葬者!

大侄子,对不起了,姑姑只能拿你开刀了。

景云元年(710)十月,太平公主的舆论战正式打响:长安城的父老乡亲们呐,李隆基既不是皇帝的长子,更不是嫡子,根本就没有资格做太子啊。最适合的候选人其实是嫡长子李成器,再不济也是高宗皇帝的长孙,豳王李守礼。

不得不说,庶子身份是李隆基无法改变的硬伤。

那个年代,嫡长子永远是太子的第一候选人,李世民虽然破坏了规矩,可骨子里还是很尊重规矩的,因此让嫡子李承乾做了太子,后世都是遵守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可到了李隆基这里,规矩又变了,因为他是政变功臣,所以能做太子。问题是,功劳可以保得了一时,却保不了李隆基一世啊。

时间长了,朝臣的价值观就会重新回到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轨道上来,李隆基可伤不起啊。面对太平公主的挑衅,李隆基坐卧不安,毫无对策。

李旦不是聋人,太子府的压抑气氛他有所耳闻。他的立场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是一家人,如果能和和气气,他愿意居中调和,哪怕自己付出一些代价。可如果一家人闹得鸡飞狗跳,他也不会坐视不理。

亲儿子和亲妹子,换作任何人,恐怕都会力挺亲儿子吧。

为了安抚人心,李旦特地下了一道诏书:李隆基是合法的太子,希望天下臣民不要传播谣言,更不要误信谣言。

就这样,太平公主的一波进攻被老哥轻松瓦解。

紧接着,她又派遣卧底前往太子府,希望能刺探到李隆基的秘闻,比如和男宠乱搞关系,暗中画圈圈诅咒皇帝之类的。遗憾的是,李隆基虽然谈不上人人称赞的君子,可举止行为也是毫无挑剔的,这让太平公主非常懊恼。

景云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又想了个主意,希望借宰相之手除掉李隆基。

当时,太平公主让女婿唐晙去找宰相韦安石,希望他能过府一叙,却遭到韦安石的拒绝。于是,太平公主找到李旦,声称韦安石暗中投靠了李隆基,希望能引起李旦的注意。

李旦有点不相信,于是让太平公主躲在宫中,然后密召韦安石问话:“韦爱卿,朕听说不少朝臣都已经归附太子,这事儿你怎么看?”

韦安石大惊失色,急忙辩解道:“陛下,这是亡国之言啊。臣猜测肯定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吧!太子殿下为社稷立下大功,而且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啊!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迷惑!”

李旦:“韦爱卿,朕知道了,此事以后不必再提。”

精心准备的计划被瓦解,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太平公主愤怒了,她安排了一批御史上奏弹劾,把韦安石打入牢狱,多亏了另一位宰相郭元振的相救,韦安石这才捡回一条性命。

大侄子撼动不了,朝臣也弄不死,太平公主觉得无比空虚。

一天早上,大臣们等候上朝,太平公主偷偷摸摸找到几位宰相,声称有大事和他们相商。宰相们都是凡人,听说有大事相商,顿时觉得被尊重了,于是满心欢喜地跟着太平公主来到了宣政殿西南角的光范门内。

太平公主开门见山:“各位宰相,你们都是大唐的国之栋梁,如今京城谣言四起,说太子并非陛下的嫡长子,如今忝居上位,实在是于国无益啊!”

众臣僚不解:“公主究竟想要干什么?”

太平公主:“我想和你们一起向陛下进言,废黜太子!”

宋璟大惊失色道:“公主殿下!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又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为何要废黜他呀?”

是啊,为什么要废他,凭什么能废他?

太平公主完全回答不上来,只好拂袖而去。

姚崇、宋璟是李隆基的嫡系亲信,他们亲眼看见了太平公主的蛮横,对权力的执着追求,因此为李隆基的前途深感忧虑。

随后,两位宰相找到李旦,痛心疾首地说道:“陛下,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确实是太子的合适人选,如今太平公主有意挑拨他们和太子的关系,使得东宫地位不稳,这不是好兆头啊!”

李旦:“朕也忧心此事,依你们之见,该如何处理?”

宋璟:“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让他们侍奉太子。至于太平公主和武攸暨,还请陛下将他们安置到东都洛阳。”

李旦:“两位爱卿,朕的兄弟已经相继过世,只有太平公主一个妹妹了,怎么可以因为猜忌而将她安置到洛阳呢?”

宋璟:“陛下,如果处理不善,恐怕后患无穷啊!”

李旦:“这样吧,公主你们不必管了,至于诸位亲王,任凭你们安排!”

如何处置姑侄的矛盾,李旦心里有数,他先给朝臣们打了一剂预防针:今后王爷和驸马不许执掌禁卫军。朝廷会对现有的禁卫军将领重新任职。

没过几天,有术士突然告诉李旦,五日之内必有军变。

军变,多么敏感的字眼啊,可究竟是谁会军变呢?李旦似乎拿捏不准,不过他还是偏向相信太子府,因此找来了姚崇、张说等人:“各位爱卿啊,占卜的人告诉朕,最近会有变故发生,你们应当提前防备才是。”

张说闻言,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一定是坏蛋故意离间陛下和太子的关系,希望陛下让太子代理政务,以此消除流言蜚语,稳定人心!”

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一,最终判决书下来了:宋王成器调任同州刺史,豳王守礼调任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李隆范调任太子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李隆业调任太子右卫率,太平公主前往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境内)安置。

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二,李旦再次下诏:由太子李隆基代理政务,朝廷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以及徒刑罪以下的犯人审核,均由太子全权处理。

诏书刚刚发布,群臣就炸了锅。

大家伙儿都知道,李隆基、姚崇和宋璟生了一颗改革的心,他们始终觉得,朝廷的官员数量太多,尤其想裁撤李显提拔的斜封官员。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偷偷摸摸开除了一批,如果让李隆基上台,大家还有好果子吃?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张利益交织的关系网,京城的官场更是如此,大家靠金钱、门生、利益交换的关系维系着,牵一发而动全身。

诏书颁布的当天,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昭素等人就进宫了:“陛下,斜封官都是先帝任命的,姚崇等人执意剥夺他们的官职,岂不是说先帝做错了?臣等深为担忧,害怕此举会给陛下带来怨言。再者说,斜封官的数量实在太多,稍有不慎,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变故啊。”

事实证明,这可能是太平公主指使的,因为两位朝臣刚刚入宫没多久,太平公主就跟上去补了一刀:“他们说得实在是太对了!”

和哥哥李显一样,李旦也喜欢稳定,不喜欢动**。

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三,李旦紧急下诏:凡是被停职的斜封官,可以量才叙用。李旦不是昏聩的皇帝,他如此下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太子府的崛起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而朝臣的怒气让李旦备感压力,他必须出手干预。

对太平公主来说,利用朝臣的怒火,完全可以组织一波反攻。

当时,太平公主怒气冲冲地跑到太子府,以李隆基姑母的身份自居,扬言都是姚崇和宋璟给乖侄子出的馊主意,差一点引发朝野动**,这是不顾大局,别有居心的行为!说到兴起处,她还指责李隆基在联合外臣,欺负她这个姑母。

换作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太平公主的来者不善。李隆基感到头皮发麻,理智告诉他,这件事肯定没完。是啊,就算是太子爷,也得考虑朝臣的情绪,开除斜封官没毛病,可还是太心急,给老爹带来了麻烦!

面对怒气冲冲的姑母,李隆基选择以退为进,先安抚住她,随后主动进宫,将所有罪责都推到了姚崇和宋璟的身上,希望李旦能够秉公处理。李隆基自信,事情闹得并不大,老爹不会要了姚崇和宋璟的命。

事实上,李旦知道这二人是太子府的智囊,也明白李隆基是为了保护姚崇和宋璟,因此也配合演了一出戏。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九,李旦下诏:姚崇调任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刺史,宋璟调任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刺史。至于李成器等人外放一事,暂且搁置!

据史料记载,取代姚崇、宋璟的是韦安石和李日知,这两位老兄是明哲保身的中间派,谁也不得罪。既然李旦不想动斜封官,他们也就跟着皇上的意思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几乎回到了李显主政的时代。

这是李旦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当然不是。李旦虽然不是明君,可也不是昏君,他亲眼看见了中宗一朝混乱的政治生态,目睹老哥惨死在亲人的手里。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他,越是打算混日子,你的日子混得越惨。然而,李旦夹在妹妹和儿子中间,他无力改变朝廷的局势,更不愿意看到江山社稷从根上彻底烂掉。

李旦深思熟虑,决定把皇位交出去。

辞让帝位已经不是第一次,再多让一次又有何妨呢!

景云二年(711)四月,在一次例行早朝之后,李旦将三品以上的重臣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各位爱卿,朕一向恬淡寡欲,没把皇位看得太重,正因为如此,当初才会主动退位让贤,朕现在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你们认为怎么样?”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朝臣们呆若木鸡,久久没有缓过神来。

李旦:“先退下吧,容后再议。”

事后,李隆基让太子右庶子李景伯主动上奏,希望李旦能够收回成命,不要冲动行事。然而,李旦还是坚持己见。

殿中侍御史和逢尧是太平公主党羽,他也上了一道奏表:“陛下正当壮年,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指望着您呢,怎么能着急禅位于皇太子呢?”

有趣的是,李旦拒绝了太子府,却答应了公主府。

拒绝太子府,是因为李旦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确实想把帝位传给李隆基,希望父子之间不要有任何隔阂。想想看,如果李旦答应了太子府的请求,继续做皇帝,李隆基该是什么样的心情?虚伪的父皇?

答应公主府,是因为李旦觉得时机还是不到。

景云二年(711)四月十三日,李旦下诏:由李隆基处理所有政务,涉及军国大事、死刑犯的审核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要先与皇太子商议,然后再上奏。

景云二年(711)五月,李隆基主动请辞,希望将太子之位给大哥李成器。

李旦表示,儿子够聪明,但是朕拒绝。

李隆基再次请奏,希望将太平公主重新迎回长安城侍奉。

李旦:就这么着!

历史证明,李旦从没想过给太平公主许下政治承诺,也没有让她辅佐李隆基的打算。李旦纵容太平公主,很大程度是顾念兄妹的情分。关于太平公主,李旦似乎看得很清楚,她的党羽都是酒囊饭袋,仗着公主府的权势敛聚钱财,并没有太大的政治诉求,也没有能翻云覆雨的怪才,所以李旦绝对放心。

最重要的是,李旦已经提前布局,把禁卫军中的王爷、驸马全部撸了下来。如今掌握军权的,恰好是太子李隆基。想想看,没有兵权,太平公主也只能祸害一下朝政,改变不了大局,这才是李旦纵容妹妹的根本原因。

俗话说得好,只有笨皇帝,没有傻皇帝。

如此不起眼的唐睿宗,居然可以平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大枭雄,最终还能完成皇权过渡,全身而退,赢得所有人尊重,这难道不是一种本事吗?

太平公主再次回京,李旦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只要妹妹不闹事,不搞阴谋诡计,他都可以接受。接下来的几个月,太平公主依仗李旦对她的宠爱,在朝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唆使李旦频繁地任命高级官员。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相继被提拔为宰相,而她看不惯的大臣,通通调任地方。

李隆基着急吗?愤怒吗?

事实证明,他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的自信,让李隆基可以笑看姑姑的幼稚操作。最坏的情况,无非是李隆基再来一次兵变,把所有敌人全部消灭干净,这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