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中讲的是穷书生窦天章为了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后来被冤枉致死,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的故事。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不论是故事的出版物还是演出表演,至今都广为流传。
这样精彩的故事,关汉卿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
故事起源
《窦娥冤》的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是,关汉卿并没有局限于写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传统故事,而是紧扣当时的社会现状,以这段故事为引子,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这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剧中对政治黑暗与腐败的揭露,十分具有社会意义。有记载说:当时社会风气很坏,做官的人习惯性贪污,同盗贼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不仅自己不感到耻辱,就连普通人也不以此为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冤狱、冤案极多。仅公元1303 年一年时间里,发生的冤案就达五千一百七十六件,因贪赃过错被革职的官员有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七人。
在这样的社会,普通百姓备受压迫、欺凌。窦娥的悲剧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有了必然性。
窦娥的故事
流落在楚州的秀才窦天章,因欠当地蔡婆婆连本加利四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只得将自己七岁的独生女儿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此后,窦天章得了蔡婆婆十两银子作路费,自己赴京赶考去了。
十三年后,蔡婆婆迁居山阳县。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后,没过多久蔡婆婆的儿子就死了,窦娥只能和蔡婆婆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把蔡婆婆骗到郊外,企图勒死她。恰巧被流氓无赖张驴儿和他的父亲遇见了,两人遂将蔡婆婆救下。
张氏父子得知蔡婆婆家里只有婆媳两人,且都是寡妇,就强迫她们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无奈,把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
张驴儿死赖着不走,逼迫窦娥与他成婚,窦娥坚决不从。
一次,张驴儿趁蔡婆婆生病,向赛卢医讨来毒药,暗中放在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儿汤中,想毒死蔡婆婆,逼窦娥允婚。不料蔡婆婆那日呕吐没胃口,便把汤让给了张驴儿的父亲,张父因此一命呜呼。
张驴儿反咬一口,诬陷窦娥杀人,借机逼婚。张驴儿逼婚不成,一气之下便将窦娥告到官府。
楚州太守桃杌①是个贪官污吏,根本不听窦娥的申诉,要用重刑拷打。窦娥怕年老的婆婆受不住拷打,就一人承担了罪名,被判处死刑。
窦娥被押上了刑场,她有冤难诉,气得指天骂地,并且连发下三桩誓愿:一要被斩后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降雪,掩埋尸骸;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以示惩罚。结果,这三桩誓愿在窦娥死后都实现了,由此也证明了窦娥的冤屈。
窦娥死后的第三年,寻找女儿多年的窦天章以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职务来到楚州视察刑狱,审理案卷、检查贪官污吏。这时,窦娥的冤魂出现,向父亲痛诉冤情。窦天章这才将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人捉拿归案,使奸人受惩,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①杌:wù。
艺术特点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他的戏剧语言,历来的评论者都认为是“字字本色”,人们推他为本色派之首。
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韵味。他写的唱词精炼生动,对白也自然活泼,二者紧密配合,紧扣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辞,不用典故,不饰辞藻,明白如话,直抒胸臆①,恰当地表现了窦娥冤屈悲愤的心情,而又不失珠圆玉润、酣畅淋漓的韵文之美。
善于巧妙地编织戏剧冲突,使人物形象在冲突中更加鲜明,同时使剧作结构严谨,是关汉卿剧作的又一特色。关汉卿是一位富有舞台经验的作家,因此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他很注意结构的安排。
他在剧中安排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如:蔡婆婆与窦天章父女;蔡婆婆与窦娥;蔡婆婆与赛卢医;窦娥、蔡婆婆与张氏父子;张氏父子与赛卢医;窦娥与桃杌;窦天章与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一系列矛盾交织在一起,引起了戏剧冲突。在冲突中,人物性格越发鲜明,剧情越发紧凑。窦娥的反抗性格,就是随剧情的发展而逐步展现的。
①胸臆:臆,yì。胸臆,内心深处的想法。
相关链接:
关汉卿装疯卖傻
关汉卿的作品多是揭露封建官场腐败、社会黑暗,讴歌人民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精神的佳作。元朝统治者认为关汉卿蛊惑民众,便一直通缉他。
一天夜里,关汉卿遇上了巡夜的捕快。
捕快问关汉卿:“你到哪里去?”
关汉卿便自言自语,唱着道:“三五步走天下,七八人统领千军。”
捕快平时爱听戏,认出了关汉卿,便问:“你是不是唱戏的?”
关汉卿急忙抢过话茬,说:“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我装谁像谁,谁装谁就像谁。”
捕快犹豫了。若是捉拿了关汉卿,自己以后可就听不到他的戏了;但若是就这么放了,五百两赏银又拿不到。
关汉卿见状便说:“台上莫逞强,纵使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一般人。”
捕快只得骂道:“我看你是精神病!”骂完便转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