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作品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丰富生动,曲词精美绝伦,在戏曲和文学发展史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也称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大师。贾仲明《录鬼簿》悼词称他为“驱梨园①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①梨园:据说唐玄宗曾教乐工、宫女在“梨园”演习音乐舞蹈,后来沿用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班社的别称。
关汉卿出生于医户家庭,金国时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兴盛,即使在金国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就受戏剧的熏染,喜欢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
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大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关汉卿来到大都后,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他的剧本《伊尹扶汤》,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震。
关汉卿一生编有杂剧六十七部,现存十八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为朴,字太素,号兰谷。
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公元1215 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年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虽然很早就去世了,但是诗却很有名。
白朴出生后不久,金国的南京汴梁便被蒙古军包围。位居中枢的白华为金国的存亡而奔忙,只得把家人留在汴京,只身随金哀宗渡河而上。后来金国灭亡,白华又投降南宋,做了均州提鲁。
然而不久,南宋均州守将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公元1237 年,白朴十二岁。白华和金国的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守护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与母亲失散,致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自称亡国遗民,以替人作诗、填赋为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闷。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十五部剧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部,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马致远
马致远约生于公元1250 年,约公元1321 年去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部,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部。
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
马致远的《汉宫秋》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朝被强大的匈奴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索贿不成,故意在画像时丑化王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又引来匈奴强行索要王昭君,把汉元帝则描写成一个软弱无能、被群臣所挟制的多愁善感、深爱昭君的懦弱皇帝,昭君的结局,则改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投江自杀。
所用的手法是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加上大量的虚构背景,使之带上浓重的故事色彩。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颇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是涉及全真教的故事。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
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士交往,因此官场诸公都很瞧不起他。
但杭州风景秀丽,再加上杭州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郑光祖的艺术灵感,他便开始从事杂剧创作。
郑光祖一生写过十八部杂剧剧本,主要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和历史题材故事。他的题材离现实较远,流传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讲的是唐朝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但不幸的是,王文举父母早亡,倩女的母亲想悔婚,便准备以王文举无法中进士为借口,退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忠于爱情。王文举和倩女在柳亭分别时,倩女的魂魄便离了身,跟随着王文举一起来到京城。后来,王文举中了状元。三年后,王文举准备从京城启程到任上任职,顺路去探望岳母,并写了一封信告诉倩女的父母,称自己要同倩女一道回乡探望二老。王文举偕同倩女的魂魄回到倩女身边,倩女的魂魄与身体又合为一体,这一对恩爱夫妻才得以团聚。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伶人尊称他为郑老先生。郑光祖死后,是由伶人把他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的曲词流传至今的还有六首小令、二曲套数。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等。无论写景还是抒情,他的曲词清新流畅、婉转妩媚,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链接:
马致远改名
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时在家乡就以聪明好学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他决定离家远行。临行前,他到县城的铁佛寺内去参拜铁佛。
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而且寺里僧侣的学问都很高。马致远拜罢铁佛后,问长老:“小生名叫视远,想学一点东西,可是因为家里贫寒,无人能教,求长老给赐个名字,以促进学业!”
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教导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他日定成大器。
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
从此,“马视远”改名为“马致远”,号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