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且在中国游历了十七年,并担任了元朝的官员,访问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回到自己的祖国后,他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书中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他在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初到中国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的时候,就到元大都朝见了忽必烈,并带回了忽必烈写给罗马教皇的信。
公元1271 年,马可·波罗十七岁,父亲和叔叔带着教皇的复信和礼物,并带着马可·波罗及十几位同伴再次向中国进发。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两河流域到达中东古城巴格达,然后改走陆路,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来到中国的新疆。
一路上,马可·波罗就被喀什、和田两地的繁华景象和那里盛产的美玉、飘香的瓜果吸引住了。接着他们又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敦煌古城,又被敦煌无数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深深吸引。
此后,他们经玉门关来到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脚下,最后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元朝都城大都。马可·波罗一行人从出发到到达目的地元朝大都,已是四年后,即公元1275 年的夏天。
深受赏识
到了元大都后,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忽必烈介绍了马可·波罗。聪明的马可·波罗办事干练、细心认真,并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因此深受忽必烈的赏识,忽必烈便把他留在朝中做官。马可·波罗除了在大都任职外,还经常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他当过扬州总管,并奉命出使南洋,到过安南、爪哇①、苏门答腊等地,还到过印度各国和僧伽剌,乃至东非各国。
①爪哇:指爪哇岛,属于印度尼西亚,是该国的第四大岛屿,印尼首都雅加达便位于爪哇岛的西北岸。
在中国,马可·波罗先后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会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马可·波罗向忽必烈称赞中国的繁盛昌明,称赞中国有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庞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
十七年很快就过去了,公元1292 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的委托,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便借此向忽必烈提出回国的请求,忽必烈答应了他们。
马可·波罗一行人在完成使命后,于公元1295 年末,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家乡威尼斯。
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所见、所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来的无数奇珍异宝,让他们一夜之间成为威尼斯的富商巨贾。
狱中写中国
就在马可·波罗回国的这一年,威尼斯和热那亚发生战争。
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舰队,不幸兵败被俘。
他在狱中被关了一年,并在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思蒂谦。于是,马可·波罗把在东方的所见、所闻口述给鲁思蒂谦听,鲁思蒂谦则把马可·波罗的口述记录下来,因此才有了《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天圆地方”说。
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 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和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马丁·罗比歇等众多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后,都纷纷开始寻访中国,从此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强大的国家和先进的文明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使欧洲人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
相关链接:
“世界一大奇书”
《东方见闻录》俗称《马可·波罗游记》。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元朝前期的政治状况,记载了许多中国城市丰富的特产和繁荣盛景;第三部分讲中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后的蒙古诸王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的情况。
《马可·波罗游记》关于元代中国情况的记载极有价值,不仅对北京、西安、济南、开封、襄阳、镇江、常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非常真实,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产以及城市建筑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书中还记载了海都、乃颜之叛和阿合马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介绍了中国使用纸币、用煤炭当燃料的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内容,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让他们对东方十分向往,这本书也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