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匠阿尼哥扎根中国(1 / 1)

元朝首都的标志性建筑白塔寺,建于公元13 世纪,是一个名叫阿尼哥的尼泊尔工匠建造的。阿尼哥历经千山万水,翻越喜马拉雅山脉,途经西藏,后又继续北上,才来到元朝的首都,并建造了这座流传千载的古塔。此后,中国的许多佛教建筑都是出自他手。

生在佛教圣地

尼泊尔是佛祖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尼泊尔坐落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南麓①,北临中国,国土面积将近十五万平方公里。尼泊尔的蓝毗②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也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去朝拜的圣地。

①麓:lù。

②毗:pí。

公元1 世纪,印度教开始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从那时起,城市建筑就和宗教相依相生。公元4 世纪至9 世纪,尼泊尔进入李查维王朝时期,古典文化艺术也一并进入黄金时代。

在李查维王朝时期,尼泊尔佛教盛行,大量佛教建筑出现了木工、木料、雕刻的佛教艺术,且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仅加德满都的王宫广场,就浓缩了尼泊尔李查维王朝时期的各种建筑精粹。

在这个广场上,有童女神库玛丽庙、象头神庙、湿婆神庙、毗湿奴庙、纳拉杨庙和黑天神庙等。其中,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独木庙,是由一棵树建造的,是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建筑。

在加德满都谷地,有三座彼此相连的城市,即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帕坦建于公元208 年,是马拉王朝的首都,阿尼哥便诞生于此。

阿尼哥生于公元1244 年,是尼泊尔王室后裔。他从小聪慧且勤奋,受当地浓厚的佛教文化影响,阿尼哥年纪不大,就已经是帕坦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了。

建造佛塔

公元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大权。由此,藏传佛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忽必烈委托八思巴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黄金塔,八思巴因此特意在尼泊尔招募八十位工匠,年仅十七岁的阿尼哥就在报名者当中。

阿尼哥翻山越岭到了西藏,且因技艺超群被八思巴看中,成为此项工程的总监工。阿尼哥不辱使命,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黄金塔建好后,阿尼哥向八思巴提出回国的请求。但是八思巴极其欣赏阿尼哥的才华,就把他收作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阿尼哥和众弟子北上大都,拜见元朝皇帝忽必烈。

经过八思巴的推荐,忽必烈也对阿尼哥非常欣赏,阿尼哥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机。公元1271 年,忽必烈要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并把设计和监督施工的重任交给了阿尼哥。

为了不辜负元世祖忽必烈的期望,阿尼哥把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中国的热爱融入到佛塔建筑中。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决定采用尼泊尔佛塔的风格来为元大都建造佛塔。

这种尼泊尔佛塔的雏形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被人们称作“喇嘛塔”。由于塔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所以又称“白塔”。

阿尼哥率领着工匠们废寝忘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终于在公元1279 年使这座白塔落成完工。

白塔高50.9 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二十四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塔身的上部,是下粗上细呈圆锥状的“长脖子”相轮。因相轮有十三道圆环,所以被叫作“十三天”,其精巧的工艺和精准度令人叹为观止。

该塔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又达到了提升美感的作用。白塔落成时,整个大都都震动了。

白塔是阿尼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也成为元大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一块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的土地,以这座白塔为中心兴建 “大圣寿万安寺”。

再建广厦

因为阿尼哥技艺精湛,所以忽必烈又委托他修复宋朝遗留下来的针灸铜人像。

针灸铜人像造于北宋时期,人像上的上百条人体经脉一目了然,每个部位都有对应的针孔。如果把铜人注满水,把针孔用蜡封上,一针扎准穴位,相应的位置就会冒出水来,工艺极其精细。

但是,铜人像传到忽必烈时代的时候,已经破损不堪了。很多人尝试过修复,但都没能成功。阿尼哥肩负着忽必烈的期望,最终圆满完成了针灸铜人像的修复。此后,阿尼哥又在五台山建造了数座佛塔。

忽必烈昔其才华,任命他为 “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负责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后又任命他为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

公元1306 年,六十二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他在中国的四十五年中,不仅创作出了题材广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还培养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关链接: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在少数人中奉行,并没有被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注意。

公元前2 年,大月支国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也有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50 年,阿育王举行第三次结集。会后,他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其中也包括中国。在与印度阿育王同时的秦始皇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秦朝都城咸阳。

另外,也有人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所以无从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