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从公元1235 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后,宋蒙战争一触即发。公元1273 年,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从此,元朝灭宋朝只是时间问题。由此可见襄阳在宋蒙战争中对南宋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

宋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结成同盟,共同攻打金国。到公元1234 年,金哀宗在蔡州被宋蒙联军击败自杀,金国彻底覆灭。

宋蒙联合灭金后,两国联盟马上破裂,宋蒙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公元1235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集合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五十万,兵分三路开始攻宋。

当时襄阳的守将是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赵范手下有一支金国降兵组成的“克敌军”。因为赵范嗜酒,所以蒙古军队乘着赵范在军中酩酊大醉的时候,与“克敌军”联络作为内应,乘机打开城门,攻入城内。襄阳由此失陷,数万百姓被蒙古军掠走,三十万石粮食、二十四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由于襄阳失陷,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南宋七个州郡相继失陷,整个南宋危在旦夕。但是,就在南宋最为危急之时,蒙古军中路军主帅阔出突然暴病而亡。同时,南宋名将孟珙在蕲州、江陵等地接连击退蒙古军。双方的形势对比转化,使当时的襄阳战局形成胶着状态。

第二阶段

公元1239 年,孟珙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工作。宋军虽然收复了襄阳,但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此时的襄阳城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不得不就此放弃。

同年四月, 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 率两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樊的蒙古军队进攻。

南宋将士英勇杀敌,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此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仅用两个月时间,城内就建造了一万间营房,加固后的襄阳城周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不久,蒙古发生内乱,公元1241 年,窝阔台病死。此后,窝阔台的继任者贵由又病死。蒙古陷入了汗位争夺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到公元1251 年新大汗蒙哥继位方才平息。

公元1252 年春,李曾伯向朝廷提出加强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建议。朝廷下拨一百万缗①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三年税赋。

到公元1254 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②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襄阳城居民已达六千两百七十六户,逐渐恢复生机。

第三阶段

公元1257 年,蒙哥在清除异己后,决定于次年第二次出兵攻宋。这一次,他亲自带兵征战。

蒙古军此次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蒙哥带西路军猛攻四川;忽必烈带东路军避开襄樊,直逼鄂州;兀良合台则带兵实施战略大迂回,自云南北上夹攻宋军。

①缗: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

②夔:kuí。

这次战争中,蒙哥因意外死于四川钓鱼城,蒙古军攻宋计划破灭。忽必烈急于北返争夺大汗之位,便急忙撤了兵。

忽必烈回到草原后经过数年征战,直到公元1264 年击败阿里不哥,才彻底结束了蒙古内部持续四年的内乱。内乱结束后,忽必烈不再对占领的南宋城池大肆杀戮,而是改用怀柔政策,实行招降。

这时的南宋,贾似道弄权,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相继被贬职、罢官。很多人甚至郁郁而亡。于是,宋蒙战争中南宋开始处于绝对劣势。

第四阶段

自公元1251 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宋理宗便向襄阳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和屏壁。在这十几年中,吕文德军事集团逐渐成为防守襄阳的主要力量。

吕文德上献媚于贾似道,下打击异己,致使不少将领为了自保只能投降忽必烈。特别是孟珙的爱将刘整,刘整看到其他将领受到打击杀害,就主动向忽必烈投降。

刘整为表忠心,就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刘整的策略被忽必烈采纳,蒙古军在刘整的建议和策划下,突破宋的防御,将兵力重新聚焦到襄阳上。

公元1269 年三月,南宋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阳,与蒙古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展开大战。

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用战船将粮食、衣物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同年六月,荆鄂都统唐永坚从襄阳城杀出,兵败被俘后投降。

七月,夏贵率五万军队、三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遭到沿江堡垒蒙古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

蒙古军在襄阳地区采取的是长期不断缩小包围的方式,对援助襄阳的部队痛击,致使宋军节节败退。

这一战一打就是三年,到了公元1273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此时的襄阳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草短缺、士气低落。这时,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不得不于公元1273 年二月举城投降。

襄樊之战后,南宋迅速败亡,公元1279 年,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海,南宋至此灭亡。

相关链接: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

赵昺,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宋度宗的第三个儿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生母为俞修容。

临安危急时,他与兄长赵昰、赵昰的母亲杨淑妃等在太皇太后谢道清暗中诏令的摄行军中事江万载为首的江氏“三古”家族将领带领的义军和殿前禁军的保护下,秘密出城,先逃到婺州,辗转又到了温州、福州,再到泉州。

宋端宗赵昰于公元1278 年四月溺海受到惊吓,又因目睹了一直保护自己的大臣江万载为救自己被狂风海浪吞没,惊病交加而死。其弟赵昺遂被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之子江钲于同月在冈州拥立为帝;同年五月,改年号为“祥兴”。

次月,迁到崖山。

公元1279 年二月七日,元军从四个方向向弹尽粮绝的宋军发起突袭,宋军的船只很快被包围。

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不愿靖康之耻重演,便在崖山背着八岁的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