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短短十四个字,历经千年却依旧令人为之动容,如此胸怀天下的大爱来自宋朝的宰相——范仲淹。
发奋进取好少年
范仲淹出生的时候恰逢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困。他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又不幸离世,家中生活更加穷困潦倒。苦于生计,范仲淹之母谢氏只能改嫁淄州。由于家境问题,幼年的范仲淹过得十分艰辛,常常只能寄宿在鳢泉寺①的僧房中。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恰恰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与意志。他发奋努力,用功读书。为了节省家庭开支,也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冷了凝固成块后再用刀子切割成四份,分两餐食之。
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范仲淹就已经把当地所能找到的书籍全都看完了。
①鳢泉寺:鳢,lǐ。鳢泉寺,位于山东省邹平县西南长白山中。
后来他得到了进入当时非常出名的学府——睢阳应天府书院学习的机会。这个书院有一百多间校舍、几千卷藏书。爱好读书的范仲淹在这里如鱼得水,日夜畅游于书海间。相传有一次,宋真宗路过此地,范仲淹的同窗们纷纷出去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依旧埋头苦读,丝毫不闻窗外事。
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公元1015 年,范仲淹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七岁。在殿试中,范仲淹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正式踏入政坛。公元1021 年,范仲淹前往泰州海陵任西溪盐官,刚到任便对辖区的海堤和海盐生产情况进行了视察。当时,海堤因为长期失修而残破不堪。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到盐场的生产,每当海潮来袭时,更是会严重损害泰州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他向江淮漕运、泰州知州张纶提出要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等沿海区域重筑捍海堤堰的请求。经过批准,范仲淹带领几万百姓一同前往海边开展治堰工程。很快,长达几百米的堤堰竣工。如此一来,滨海的盐场运作终于有了保障,万千农田农宅也都不必再忧心海潮之灾,主持这次堤堰修筑的范仲淹在当地百姓口中也有了一个新名字——范公堤。
不久,范仲淹就任苏州知府。苏州是一个水患频发的地方,范仲淹到任后,便号召百姓疏通河道,将积水引入海中。此后,范仲淹又考虑对太湖进行疏导。只是刚开工没多久,朝廷便下旨要将他调任明州。苏州百姓苦苦哀求转运使上报朝廷,希望将范仲淹留下来,等完成太湖疏导再离开。宋仁宗听了转运使的上报,同意了让范仲淹留任苏州知府一事。
终于,太湖入海的工程在范仲淹的指挥下顺利竣工,范仲淹离开时,苏州百姓纷纷含泪相送。
三次被贬的谏臣
范仲淹其人正直敢言,不与贪官奸佞同流合污。他在朝为官的十年间,曾三次因犯颜直谏、触及权贵利益而被贬出京。公元1028 年,范仲淹右迁为秘阁校理,负责校勘、整理皇室图书典藏。
作为皇上的文学侍从,范仲淹得以直面圣上,了解朝廷秘事。如此职位只要稍微懂得变通,便很容易平步青云,有多少人眼热这一差事呢。可是范仲淹却显得十分“不懂事”,那时宋仁宗已是弱冠之年,却一直难以亲政,朝中大权皆掌控在刘太后手中。范仲淹直接上疏恳请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就这样,范仲淹第一次被朝廷贬出京师。
公元1031 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念及直言敢谏的范仲淹,将他召回朝中,授予右司谏之位,负责评议朝政等事。两年后,宋仁宗听信宰相吕夷简的话,准备废黜皇后。范仲淹又一次挺身而出,请求宋仁宗收回成命,结果再次被贬离京师,到睦州任知州。又过了几年,范仲淹改任苏州知州,后因治水有功又一次被召回京城,担任天章阁待制兼开封知府。那时,吕夷简任人唯亲,独揽朝政,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弹劾吕夷简。可惜宋仁宗早就将吕夷简视为心腹,范仲淹再次被贬,成为饶州知府。公元1052 年,范仲淹在路途颠簸中不幸逝世。
相关链接:
千古名句并非范仲淹首创?
长久以来,人们每每提及范仲淹,总会想起他的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中饱含了范仲淹对天下百姓之爱,闪烁着大公无私的光辉。其实,这句话并非范仲淹首创,而是他化用齐宣公问孟子的典故而来的。
当年,齐宣公向孟子询问贤者以何为乐。孟子答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