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流传甚广,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却与我们熟知的那些故事不尽相同,让我们一起看看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吧。
绝食而亡的杨家第一代
北汉灭亡后,杨业(又名继业)选择归降北宋,成了北宋的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后来,宋太宗以杨业对抗击辽国有着丰富经验为由,将杨业调到代州担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归潘美节制。辽国自雁门入侵宋朝,杨业带领几百亲兵沿小道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军队一起前后夹击辽军,将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杀死,并活捉了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收缴辽国兵甲战马不计其数。
后来,杨业因战功右迁云州观察使。此后,辽国每次看到杨业的旗帜都会选择弃战而逃。戍边的主将对杨业有此威名感到十分嫉妒,便多次上疏宋太宗,诬陷杨业。宋太宗看完他的奏疏后,反而将那些奏疏交予杨业,以示信任。
公元986 年,宋太宗遣三支军队讨伐辽国。其中西路的主将、副将分别为潘美和杨业。起初,三路大军的进展十分顺利,如有神助。杨业更是一路攻下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谁知就在这时,中路主力军曹彬战场失利。于是宋太宗急忙令各路军马全部回朝,又让潘美等人带大军将寰、朔、云、应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来。但是辽国的大军已经开始回击,并迅速攻克寰州。在兵力上,辽军显然占有极大优势。杨业凭借与辽国交战多年的经验,向潘美提出一个万全之策。可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对杨业的策略很是不屑,坚持要与辽国正面交战,还嘲笑杨业为人懦弱。杨业力争无果,只好选择冒险迎战。他与潘美约定,让潘美在陈家谷埋伏步兵强弩做好接应。如此一来,即使无法取胜,也能全身而退。可是这一切却又败在了王冼等人的手里。原来,杨业出兵后,王冼等人苦等许久都未得到消息,便断定辽军已败。王冼为了抢功,便带军主动出击。可才前进没多久,就闻知杨业战败的事,便又急忙撤兵。杨业苦战几日后退到陈家谷,却怎么也找不到接应的人。悲愤之下,只能继续带兵力战。在这场战斗中,杨业之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均战死沙场。杨业也身受重伤,被辽军擒拿。被擒的杨业宁可绝食也坚决不降,最后活活饿死在敌营之中。
名震辽国的杨六郎
杨家将第二代不得不提的便是杨延昭,他是杨业之子,自幼沉默寡言,喜欢玩行军打仗的游戏。杨业见此情况,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像我。”杨业每逢出征都会带上杨延昭,如此熏陶之下,成年后的杨延昭也成了一名合格的将领。公元986 年,杨延昭随父亲一同北伐。在进攻朔州时,杨延昭任前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被流矢射穿手臂也没有退却半分,反而越战越勇。后来杨业阵亡,杨延昭右迁崇仪副使,后又改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边疆前线就职。
公元999 年,辽国南侵宋朝。杨延昭所在的遂城又小又没有做好防御准备,因而受到敌军猛烈攻击。城内众人惶惶不安,杨延昭找来城中壮丁,每人都分配武器,让他们配合宋军一同抗敌。
那时正是隆冬,杨延昭派人在城墙上浇水。一夜过后,城墙上结了一层坚冰,光滑无比。敌军无法登上城墙,攻击便难以继续,只好退兵。杨延昭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想出如此奇招,确实令人钦佩,他也因此功被封为莫州刺史。
公元1001 年,辽国挥兵南下。杨延昭在羊山上设伏,并亲率部队诱敌入埋伏圈。在这次夹击中,辽军大败,辽国大将也被斩于阵中。杨延昭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与另一位边防勇将杨嗣并称二杨。当时朝中有人嫉恨他们屡立战功,曾多次向宋真宗进谗言。所幸宋真宗坚信二人皆为忠勇之士,力保他们平安。咸平五年,辽国进军保州。杨延昭与杨嗣带兵前去支援,还没列阵,便受敌军突袭,损失惨重。宋真宗知道二人忠勇无比,便赦免了他们的罪,让杨延昭仍然任莫州团练使一职。
公元1003 年,杨延昭改任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公元1004 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军队扩至上万人,并准许他在辽国入侵时可便宜行事,可越过朝廷的指示。在澶州之战中,杨延昭与寇准力反议和,认为应及时切断契丹要路,可惜朝廷并未对他的上疏有所回应。于是杨延昭便亲率人马攻入辽国,还攻克了辽国古城,战果辉煌。后来澶渊条约签订,杨延昭因戍边有功得到升迁。公元1005 年,杨延昭被封高阳关副都部署。公元1014 年,杨延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宋真宗闻知后,悲痛万分,特派使者护送灵柩回归,朔州百姓无不为之流泪哭泣。纵观杨延昭在边疆镇守的二十余年,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浴血奋战,深受百姓拥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相关链接:
杨延昭为何从长子变为杨六郎?
在杨家将的传说中,将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的原因归为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但是据资料记载,杨延昭应该是杨业的长子。之所以被称为“杨六郎”,是因为那时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是辽国的克星。因为杨延昭对辽国很有威慑力,所以辽人都认为他是第六星的转世,专克辽国,故称其为“杨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