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影视形象中那个脸色黝黑、额头上有个月牙,办起案来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历史上,包拯在三十多年的为官生涯里确实一直秉承着刚正不阿的执法态度,绝不愧对“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入仕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 年,是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本来依照宋朝的选人制度,考中进士以后便可踏入仕途。不过包拯其人孝顺无比,坚守“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一直留在家中伺候父母。直到三十六岁双亲去世后才踏上仕途,任天长县知县。在职期间,他明断奇案,自此名扬四海。三十八岁时,右迁知州。为官清廉的他深受上司喜爱与民众称赞,此后逐渐成为宋朝重臣。

巧断牛舌案

传说,包拯在地方任职时,曾经巧断一桩“牛舌案”。那日,一个农民前来报案,称自己家牛的舌头被割掉了。包拯认真听完农民的描述后说道:“你先回去吧。”农民闻言,痛哭着说:“ 我的牛现在根本止不住血,肯定是无法存活了。可是官府又不让人私自屠杀耕牛,我该如何是好?”包拯道:“我现在就批准你可以宰杀这头牛,然后以肉换钱。”农民依照包拯的命令,回家杀牛卖肉去了。没多久,又有一个人来报案。这人要告先前报案的农民,所告之罪就是私宰耕牛。包拯立刻下令让人将这个报案人绑了起来,责问道:“你将别人家牛的舌头割下来,现在竟然还敢来告状?”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腿一软跪倒在地。包拯又继续道:“我就知道那农民的牛被割去舌头一定是仇人所为,所以才故意准许他回去宰杀耕牛。如此一来,那割牛舌的仇人一定会抓准时机前来告状。”报案人一听这话,瞬间没了言语,只能承认罪行。

这桩离奇的牛舌案就这样水落石出了,包拯也因巧断奇案而声名远播。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在断案时发现,百姓所控诉的往往是那些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权贵之人。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执法公正、铁面无私的好官。

朝中有个叫张尧佐的大臣,他仗着自己的侄女被仁宗宠幸,多次贪赃枉法,为自己牟取私利。包拯接连三次弹劾张尧佐,可宋仁宗却三次都因为张贵妃的缘故,不肯轻易罢免张尧佐。为此,包拯又联合其他几位监察御史一同上疏,恳求皇上罢免张尧佐。

宋仁宗迫于压力,最终还是将张尧佐罢黜了。

那时, 泄洪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封城。每逢暴雨来袭, 开封便会被大水淹没。包拯决心要重修惠民河, 以疏通水道。

然而重修惠民河时却又遇到一个难题, 原来, 不少达官显贵在惠民河河岸修建堤坝, 一方面可以为自家挡水, 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自家修一个大池塘。为了维护百姓利益, 包拯公然与那些达官显贵作对, 下令拆除堤坝。这一拆, 又得罪了张尧佐。张尧佐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在河边修了个名为青莲池的水上花园,如今包拯却要拆了它。张尧佐自然不肯轻易退让,便让张贵妃想办法阻拦包拯。张贵妃为此特地骗来皇后的銮驾想要拦住包拯, 谁知包拯并不退却, 反而下令绕过张贵妃的车辇①,抢在张贵妃向宋仁宗告状之前拆了青莲池。等到宋仁宗得知此事、想要找包拯算账时, 青莲池早就被拆得一干二净了。宋仁宗见青莲池拆除后确实很好地缓解了开封的泄洪问题,便也只能饶了包拯。

经历种种事情,包拯渐渐被塑造成了一个屡破奇案、铁面无私的传奇人物。百姓们将自己对清官、好官的幻想全都投射到包拯身上。或许传说中的包拯形象并不能完全与历史原型契合,但是他早已成为百姓心中清明正义的化身。

①辇:niǎn。

相关链接:

包公审石头

端州城郊有个叫张小友的男孩,他们一家靠着父亲卖炸糍粑来维持生活。一次,他负责把父亲卖炸糍粑的钱送回家。他走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很累,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打了个盹。可一觉醒来,钱全都不见了。张小友慌了,忍不住大哭起来。

这时包拯恰好经过,便上前问是何缘由。了解清楚情况后,包拯便让人散播消息:自己要审石头。不一会儿,周围就聚集了想看热闹的人。

包拯对着石头大声质问,还让人打了它三十大板,可石头怎么会有回应呢?这时包拯对看热闹的人说:“这个小男孩很可怜,不如大家每人送给他一枚铜钱吧,可好?”

众人纷纷表示愿意。

包拯随即命人抬了一大缸清水,让众人依次把铜钱扔进去。一个男子扔钱进去时,水里漂起一层油花。包拯喝道:“把他抓起来。”男子还想抵赖,包拯接着说:“炸糍粑的人收的钱,一定是油腻腻的。别人的钱都干干净净,只有你的漂起油花,定是你偷了张小友的钱!”男子见无从抵赖,只好招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