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从秦朝赵高开始,只要宦官的名字一出现,人们大都会认为是权倾朝野而祸害忠良的坏人。这种奸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也被印证,因为宦官乱政而导致皇朝灭亡的确实很多。然而,高力士却是著名的贤宦,虽权倾朝野,但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出身名门,慧眼识英
高力士祖籍潘州,本姓冯,为冼夫人的第六代孙子。他父亲原是潘州刺史,后来受人诬陷,高力士也被株连,幼年时被阉割送进宫。年幼的他被武则天看中,并安排在身边。然而没过多久,却又因犯错而被驱逐出宫。在宫时,因为与高延福很亲近,所以高延福把他收为螟蛉①,取名力士。
高力士被逐出宫后一年,又被招入宫中。有了上次的经历,高力士变得更加谨慎。不久,高力士便结识了当时正任职别驾的李隆基。初见时,高力士便觉得李隆基气度非凡,而且颇有见识,于是就一心一意辅助李隆基。李隆基果然不负所望,在高力士等人的协助下平定了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并顺利登基,开启了开元盛世。自此高力士便得到李隆基的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权倾朝野。
李隆基甚至说,只要有高力士在,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亲自处理。
一次,李隆基在五凤楼宴请群臣。百姓都想一睹龙颜,便都挤在一边看热闹。可是百姓们的喧哗打扰了李隆基和群臣,李隆基对此很不高兴。这时候高力士提议说,严安之执法严格,百姓们对其很是敬畏,可用他来维护现场秩序。李隆基同意了,派严安之过来维持秩序。严安之到后,在场地外画了一个圈,并对外宣布:“越此界者死。”在场的百姓真的就没有人敢越过这条界线了。就这样,李隆基与群臣度过了愉快的三日。
①螟蛉:义子,俗称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
审时度势之才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办事很风光,但是也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在贞观年间,宰相都换了很多次,到了李隆基晚年的时候,很多忠臣被诬告而贬职流放,甚至身首异处。
而高力士却一直陪伴在李隆基身边,除了他的工作能力强之外,跟他的应变能力也有关系。
公元737 年,太子李瑛遭到陷害被贬为平民并赐死,李隆基需要重新立太子。武惠妃想要立自己的儿子李瑁为太子,并且还有宰相极力相帮。然而,李隆基心中的人选却是长子李亨。在这个问题上,李隆基实在很难抉择,终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高力士见了,明白李隆基心中想什么,于是对李隆基说:“陛下怎么不吃饭?是不是饭菜不好吃?”李隆基说:“你跟随朕这么多年,难道不知道朕在烦恼什么吗?”高力士说:“陛下是忧心立太子之事吧?自古长幼有序,立长子为太子是传统规矩,没有人会有意见。”一番话,让李隆基下定决心让李亨为太子。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因边界屡屡报捷十分得意,却全然不知是将领贪图享乐而虚报战果。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我年纪大了,朝廷的事交给宰相,边境的事有大将们处理,我可以很安心了。”
可是高力士却说:“云南我军常有败绩,且北方士兵凶悍,陛下可有应对良策?”李隆基心中很清楚安禄山有叛乱的可能,可是他却没有心情去管这些,只在嘴上应付说:“我会考虑的。”
忠心耿耿
高力士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无论是富贵还是危难,都没有改变高力士对李隆基的忠心。唐肃宗李亨继位后,李隆基为太上皇,高力士还是侍奉在李隆基身边。
公元760 年,李亨病倒,李辅国私自下诏,将李隆基迁到西内。李辅国带领五百兵士途中拦截李隆基,想要谋害李隆基。
那时,李隆基身边只有二三十个老弱侍从,见到声势浩大的李辅国一伙,很是害怕。只有高力士挺身而出,对着李辅国说:“太上皇五十年来兢兢业业,你也是老臣子了,见天子还不下马?”
李辅国一听,被吓得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又对将士们说:“传太上皇旨意,将士应当尽忠职守!”李辅国马上命令士兵收起兵器,纷纷向李隆基叩拜。接着高力士又让李辅国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也照做了,并和士兵一起护送李隆基进入西内。李辅国走后,李隆基牵着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了爱卿,要不是你在,估计朕就不在人世了。”
然而,高力士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李辅国的陷害。公元760 年,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临走前,他对李辅国说:“我本是该死之人,在走前希望能见太上皇一面。”李辅国当然不愿意,直接让人押送高力士走了。
公元762 年,高力士遇大赦重回京城。可是高力士与人交谈才知道,李隆基早就驾崩了。听到这个消息,高力士如同被雷轰击一般,他望北放声大哭,最终吐血而亡。
相关链接:
从称呼看高力士的地位
唐玄宗在位期间,高力士一度权倾朝野。各地上报的事情,如果只是一些小事,就不用过问李隆基,高力士直接就可以解决。因此人人都想巴结高力士,而高力士的财富也可以与王侯相比。唐肃宗李亨在东宫的时候,称呼高力士为“二兄”;各个皇子公主都称呼高力士为“阿翁”;驸马爷则要称呼高力士为“爷”,可见高力士的权力与地位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