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晚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它的烽火还没有在中华大地平息,横空出世的刘渊又带着匈奴发动了针对西晋王朝的叛乱,把永嘉搅了个天翻地覆,北方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始作俑者刘渊,他的祖先是匈奴单于。
不受重用
从西汉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相处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认为祖先多次跟汉朝和亲,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朝皇帝的姓——刘。
曹操统一北方后,把匈奴三万个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都设部帅,匈奴贵族刘豹就是其中一部的部帅。
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聪明伶俐,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他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能够拉得动三百斤重的大弓。
公元264—265 年,刘渊作为匈奴五部的质子来到洛阳,见到了当时掌权的司马昭。
司马昭上下打量刘渊,发现他相貌堂堂,身材魁梧,同时又满腹文韬武略,非常欣赏,并希望刘渊能够为自己所用。但是曹魏大臣孔恂等人认为刘渊是匈奴人,并非汉族,恐以后有反心,不堪录用,因此坚决反对。经过这些人的多次劝说,司马昭只能忍痛割舍了刘渊,把刘渊闲置在洛阳。
大起大落
刘渊被困在洛阳无计可施时,匈奴传来消息,刘渊的父亲刘豹去世了。刘渊趁机解除了自己的质子生活,带领军队返回匈奴五部,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公元289 年,朝廷下令封匈奴五部将领为五部都尉,后来又成了五部大都督。刘渊很高兴,这算是由朝廷正式确立了他在匈奴五部的地位。受到极大振奋的刘渊开始励精图治,用自己多年所学来治理匈奴五部。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匈奴五部中有人叛逃,引起朝廷震怒,刘渊被罢免了五部大都督的职务,被迫到成都王司马颖手下当了个宁朔将军。
此时的刘渊就好比龙困浅滩,在积蓄一飞冲天的力量。
建立后汉
八王混战开始后,匈奴部落里的一些贵族说:“我们匈奴单于后代虽然有封号,但是却没有自己的土地,跟一般百姓没什么两样。
现在晋朝发生内乱,自相残杀,正是我们匈奴人恢复地位的好时机啊!”
大家一致认为刘渊有才能、威望高,推举他当单于相当合适。
于是,贵族们派人去请回刘渊。刘渊很高兴,就借口要回匈奴安葬自己的父亲,向司马颖请假;司马颖不同意,刘渊只好让使者先回去,并且要五部匈奴集结兵力,向南移动。
后来,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争夺地盘,并打算挟持晋惠帝逃跑。晋朝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将军王浚联络鲜卑贵族攻打司马颖,司马颖落败,逃往洛阳。刘渊向司马颖提出要回去带匈奴兵马来助战,司马颖才放他走。
公元304 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大伙儿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五万人马,亲自率领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把晋朝灭掉,反倒去帮助晋军呢?
刘渊说:“要灭掉晋朝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向着我们。
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心中影响也大,我们的祖先又是汉朝皇室的兄弟。现在汉朝亡了,我们用继承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民心。”
大家听了,觉得是个好主意。自此以后,刘渊就宣称自己是汉王。
相关链接:
西北彪悍民族的统称——“胡”
“胡”最初指的是匈奴人,后来泛指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说法就足以证明。胡,并非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具体说,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
西汉时,匈奴单于狐鹿姑曾经给汉室皇帝致书,说“胡者,天之骄子也”。也就是说,“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和中原的“天子”意思差不多。胡人最辉煌的时期是两晋南北朝,伴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大夏等十五个北方政权和一个西南政权成汉。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所建,所以史称“五胡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