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狼烟滚滚 风云变色 野心勃勃的司马昭(1 / 1)

司马昭是曹魏名臣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青年时期追随其父司马懿西拒蜀汉,东御孙吴,北伐辽东。长期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干。执政后,他政绩卓著,甚得民心。但人们对他的印象似乎只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司马家族的野心

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司马懿长期在关中和蜀汉作战,掌握了魏国大部分兵权。后来辽东造反,魏明帝调派司马懿去平乱。等司马懿平定了叛乱,魏明帝已经病重,临死前嘱咐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曹芳继位后,封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两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护卫皇宫安全。曹爽这个人,各方面能力都不如司马懿,所以一开始他很尊重司马懿,事事都听取司马懿的意见。但是他出身皇族,自信心难免膨胀,所以时间一长,他就觉得是司马懿分了他的权力,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把司马懿从太尉升职为太傅。

看着是升了职,实际上却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不露声色,只推说得病,不上朝了。

曹爽不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生病,打算派人去打探。正好有个叫李胜的官员要去荆州做刺史,他临走的时候,曹爽让他去向司马懿告别,顺便探探情况。

得知曹爽派了人来看自己,司马懿连忙躺在**装病。李胜到了司马懿家,见司马懿喝粥都要人喂,还洒得到处都是,看上去十分可怜。李胜便对司马懿说:“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气喘吁吁地道:“并州在北方,且靠近胡人,可不算一个好地方,真是委屈你了。我病成这样,只怕以后都见不到你啦!”

李胜纠正了好几遍,司马懿才搞明白他要去的是“荆州”,而不是“并州”。随后,李胜便回去向曹爽汇报说司马懿年老病重,耳朵也聋了,就剩一口气。曹爽听了十分高兴,再也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公元249 年,曹爽陪同魏少帝出城祭祖,司马懿趁机率军占领了城门,并假传皇太后的旨意,撤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曹爽心慌不已,连忙向司马懿投降。过了几天,司马懿就以谋反的罪名把曹爽和他的亲信全都处死了。

从此,魏国的政权实权实际上就转移到了司马氏手中。

司马昭之心

过了两年,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权。魏少帝恨司马师专横,就打算想办法把司马师杀了。可谁知司马师先下手为强,逼着皇太后把他废黜了,另立曹髦①为帝。

司马师废帝的举动惹怒了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毋②丘俭,他们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亲自领兵打败他们,不久后却病死了。

之后就由他的弟弟司马昭做了大将军。

①髦:máo。

②毋:wú。

司马昭更加专横,魏帝曹髦无法忍耐,气愤地对大臣说道:“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坐等他来杀我,今天我就要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都害怕司马昭的势力,纷纷劝曹髦忍耐,不要和司马昭作对。曹髦不听,说道:“死也要和他拼了,再说,还不一定就会死呢!”

这些大臣心里实在害怕,就偷偷去跟司马昭通风报信。曹髦哪里知道消息已经走漏,他带着宫里的禁卫军和太监,从宫里杀了出来。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闻讯后,就带着一队士兵赶来,挡住他们的去路。

双方激烈地交战,曹髦挥着剑向贾充杀过去,贾充手下有个名叫成济的,举起长矛就向曹髦身上刺去。曹髦招架不得,被长矛刺穿胸膛,跌下马死了。

司马昭听说曹髦被自己的人杀了,也有点慌。不过他舍不得杀死贾充,就把罪名都推到成济身上,判了成济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满门抄斩。之后他立曹操的孙子、十五岁的曹奂当皇帝,也就是魏元帝。

此时的司马昭名为臣,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而曹奂名为君,不过是司马家族的傀儡罢了。利用傀儡皇帝控制政权,对于司马昭来说始终有点不如意,所以他决定将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

司马昭的遗憾

在古代,“君君臣臣”的思想是很根深蒂固的,所以司马昭要从一个大臣变成皇帝,除了手中的权势外,还要顾及别人的说法以及后世的评说。他强忍着按捺下野心,决定先灭了蜀国和吴国,这样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又能避免自己夺取帝位后这两个国家趁机来捣乱。

蜀国因为长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人才零落,被司马昭派三路大军灭掉,后主刘禅也被带到魏国软禁。

之后,司马昭迫使魏元帝曹奂封自己为晋王,又假装推辞不受,几番折腾后,总算“不情愿”地接受了魏元帝的封赏。封王是夺位之前的最后一步,可惜司马昭常年沙场征战,身上落下了病根,已是年老体衰,在晋王的位置上坐了一年半就病死了。

公元265 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几个月后就逼迫魏元帝让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晋。即位之后,他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

相关链接:

古人的一道“紧箍咒”——身后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此法始于西周。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有了身后谥号这一说,皇帝、大臣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否则会背上千古骂名。但不少皇帝的谥号却名不副实,比如晋朝皇帝司马德宗,可能是个植物人。史书上说他从小到大不会讲话,分不清寒暑冷热,没有独立行动能力。这样一个皇帝,死后的谥号竟然是“安”。为什么会是“安”?

《谥法》说:“好和不争曰安。”司马德宗没思维、没反应,肯定是“好和不争”。真是难为他的臣子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么一个周全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