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国正酝酿着剧烈的风暴,整个上层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真正的结果会在两年后出现。这时只是初露端倪,就造成了宋、金之间和议的拖延。
问题出在写信的完颜宗翰身上,这次他没像选刘豫时那样截胡,而是曾经的小弟完颜宗弼在捣鬼。他鄙视以金太宗为首的主和派,也厌恶日薄西山,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耍大牌的完颜宗翰,他要战争,要像他的父亲完颜阿骨打那样用铁和血来洗劫世界,创建更伟大的女真王朝。
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为此不惜血洗同族尊长血亲。
现在完颜昌的和议就是被他压制的,时局还及时给了他新机遇,南宋绍兴二年十二月,宋军突然发起了对伪齐的攻势。这完全出乎了金国、南宋、伪齐这三方的预料。
尤其是赵构,他终于盼来了完颜宗翰的和平提议,部下就突然出兵搅局,这等于是打碎了他的梦想。然而他还真的没办法阻止,因为出兵的是襄阳镇抚使李横和河南府、孟州、汝州、唐州镇抚使翟琮。
镇抚使名义上是宋朝的官员,实际上自筹粮饷,拥兵自重,赵构对他们没有实际管辖权。而在组建之初宋朝给予他们的使命就是进攻伪齐,至少成为江淮区域捍卫南宋防线的屏障,所以出兵名正言顺。
在这个时段,刘豫把国都从大名府迁到了开封城,沿黄河、淮河两岸,陕西、山东一线驻扎了十余万兵力,编成十二军,进窥南宋。声势浩大,但每条战线上都兵力薄弱,事实上这只是伪齐为了应付金国创建自己的使命去做做样子,明眼人都看出了机会,只要出兵就一定能打穿这条战线,进入淮河区域。
可是宋朝的正规军都按兵不动,倒是镇抚使们抓住了机会。
南宋以实力、资历等为标准,分四批一共任命了近三十位镇抚使。
第一批任命八位,分别是翟兴、赵立、刘位、赵霖、李成、吴翊、李彦先、薛庆;
第二批任命六位,分别是陈规、解潜、程昌、陈求道、范之才、冯长宁;
第三批任命三位,分别是郭仲威、孔彦舟、岳飞;
第四批任命十余位,比较著名的是王彦、桑仲、张用、董先、牛皋、翟琮、李横。
这份名单很重要,刘、张、韩、岳、吴、刘(锜)之所以后来能成就六大军区的规模,很大程度上与这份名单上的镇抚使有关。
现在岳飞、王彦、牛皋名列其中,是不是很意外?在前文岳飞失守楚州时就提到过,他当时的官职是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至于他是怎么成了编外人员的镇抚使,以及后来怎样进入南宋正规军序列,怎样发展壮大成就岳家军,与韩、张、刘并肩甚至超越他们,成为赵构手中的最强王牌,都是一篇非常大的文章,到了合适的阶段再深谈。
回到李横、翟琮的北伐,这是宋人自从金军南侵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充满了突发性,让伪齐与金国都措手不及。李、翟两人渡江后分兵掠地横扫河南区域,在转过年的二月攻到了开封城的外围。这是空前也是绝后的战绩,此后终南宋一朝都没有人能做到。
刘豫向金国求救。
完颜宗弼大喜,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时局带给他的新机遇。他立即起兵,会合伪齐大将李成组成近十万的联军南下。南宋方面毫无反应。
其他的镇抚使们居心叵测,有骑墙观望者,有嫉贤妒能者,更有盼着李、翟失败幸灾乐祸者,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吞并与被吞并,这时谁去管李、翟的死活。正规军方面刘光世、韩世忠两军都驻守在长江防线上,非圣旨不动,这时哪怕立即启程也赶不及。
李横、翟琮在开封城郊的羊驰岗与金军决战。
李、翟北伐战线过长、没有援军,被伪齐、金联军击败,一溃千里。完颜宗弼穷追不舍,把先前丢失的城池都夺了回去,又相继攻占了邓州、随州(今湖北随州)、襄阳及郢州(今湖北钟祥)。
李横、翟琮连自己的根据地都丢了,一直退到洪州才稳住局势。
局势逆转,金、齐联军在长江防线上撕开了缺口,江南失去屏障,宋廷与川陕之间的通道也被切断,完颜宗弼可以溯江而上进攻蜀川,可以顺流直下攻取吴越,刘豫还与洞庭湖起义军杨幺联络,准备在江南腹地开花,里应外合。
南宋怎么也没有料到,刚刚还大获全胜,有覆灭伪齐可能的镇抚使北伐,突然间就变成了灾难。然而就在宋廷惊慌之际,完颜宗弼却放弃了送到嘴边的肥肉,率军急驱西南方向,远远地离开了。赵构错愕,继而真正地慌乱了。
有战报从西南方传来,金军在陕西境内的主将完颜杲击败了吴玠,打通了由陕入川的通道!
完颜宗弼不必突破长江防线,沿北宋灭后蜀的故道强攻号称世间第一天险的剑门关,进入蜀川,再顺流直下灭亡江南。他只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与完颜杲合力彻底灭亡吴玠就能一路顺畅地进入蜀川了。
这次完颜杲战胜吴玠的地方在饶风关。川陕之间以西安为起点的话,可以分出两条通道。一条是陈仓道,即上次吴玠击败完颜宗弼的和尚原、仙人关一线;另一条是子午道,饶风关就在这里。
饶风关又称饶峰关,位于今陕西安康石泉县饶峰镇的饶峰岭上。此关东连金州(今陕西安康),西接汉中,北通关中,南达巴蜀,是川陕鄂三地的交通咽喉。
如此重关险地,吴玠是早有防备的。在和尚原之战结束后,他向宝鸡方向后撤,在甘肃境内的徽县附近的河池设立大本营。和尚原由吴璘驻守,饶风关东方的金州交给了原八字军主将王彦。
他们组成了一个三角阵势,互相呼应。完颜杲最初的攻击点就是王彦所在的金州。
金州正下方是现在的重庆市,背后是兴元府与阳平关(今陕西汉中),是当年三国入蜀的官道。除此之外,就是逆流而上的险滩水道,完颜杲没有强大的水军,注定了只能强攻金州。
王彦的八字军都交割给了江北时期的御营,现在他只是吴玠手下的一员普通将领,吴玠本人的兵力也不过万,王彦的实力可想而知。面对完颜杲集结的陕西境内的全部金军,金州失守。
金军直扑兴元府,饶风关就在兴元府与金州之间,完颜杲如果抢占了饶风关,战事立即就会主客易位。宋军要么放弃它,坚守兴元府;要么就要像之前的完颜宗弼强攻和尚原一样用人命去填,才有望夺回来。
时间是一切,兴元府守将刘子羽派部下田晟急速出发去守饶风关,同时向远在河池的吴玠求援。吴玠创造了奇迹,他尽起精锐亲自赴援,一昼夜疾驰三百余里,抢在完颜杲之前赶到了饶风关。
吴玠给完颜杲送去了黄柑,“大军远来,聊用止渴”。完颜杲目瞪口呆,河池远在甘肃,与饶风关的距离比金州远一倍以上,还是先由兴元府派人求救才起兵赴援,难道吴玠是飞来的吗?!
饶风关之战爆发,一步之差,金军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完颜杲命金军下马,披重甲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饶风关上箭如雨下,大石摧压,整整六日六夜,金军的尸体在饶风关下堆积如山,完颜杲死战不退。
第七天,完颜杲体会到了四太子完颜宗弼的幸福,原来关键时刻真的会有汉人来帮忙!吴玠军中有一个犯罪的小校叛变,告密有一条隐藏在山涧中的小路能绕到饶风关的背后,那里居高临下,攻守会瞬间逆转。
这是饶风关与和尚原的区别,和尚原是大散关附近的制高点,饶风关修筑在半山腰。金军上下夹攻,吴玠猝不及防,饶风关失守。完颜杲疾趋兴元府,蜀川大道一马平川,大胜在望,甚至灭亡南宋也指日可待。
在兴元府迎接完颜杲的是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刘子羽把能烧的都烧光了,留给金军的是一片废墟。
完颜杲再一次目瞪口呆,这真是神来之笔,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了。一条是自筹粮饷,继续深入。可是这里烧成了一片白地,什么都没有;另一条是马上后退,趁战力未衰回到凤翔府老巢,确保安全。
要退就得快退,吴玠退走时并未被击溃,兵力还在,背后金州又被王彦收复,甚至在进一步窥视饶风关,金军在整个态势中已经被宋军合围,一旦缺粮造成战力衰退,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其实除此之外,办法还是有的,只要金军还有援军,就会反过来把吴玠、王彦、刘子羽合围,仍然是一战定蜀川。完颜杲实在不甘心,就向长江边上的完颜宗弼紧急求援,四太子第一时间赶了过来,但是再快也要两个月。
当他们会合时,已经在完颜杲的凤翔府了。两个完颜生闷气,这仗打的实际结果是吴玠以另一种方式挽救了南宋,把即将崩溃的长江防线边上的金军重兵吸引到了川陕一带,不仅保住了蜀川,还重创了完颜杲部的金军。
摆在完颜们面前的路还是有两条,一条是赶回长江边,襄阳等城还在金军手里,之前的优势不变;另一条就是跟吴玠拼了,集结完颜杲、宗弼两军相当于半个金国的实力,就不信打不开川陕之门!
完颜宗弼选第二条。再原路折回去等于空跑一个来回,不管结果怎样,过程都会变成笑柄。至于为何他一定要战斗,很多史书强调他是个战争狂人、大女真主义者,他的确是,但是在这个时段频繁寻求战斗,原因是很复杂的,要在一年之后才知道真相。
金军再次强攻和尚原,这一次完颜宗弼成功了,当他登上大散关之巅时才发现对手是吴玠的弟弟吴璘,而吴玠在不远处的仙人关。仙人关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边虞关紧邻铁山栈道,位于陕西宋军的大本营河池的东南方,吴玠亲自把守,是当时最强的据点。
战前完颜宗弼非常谨慎,他用了七天的时间仔细勘察,发现了在仙人关的东北方向约四十里处的青泥岭、铁山一线有一个制高点,地势比仙人关还要高。把战马牵上去,居高临下发起冲锋绝对会冲垮宋军阵地。
他不知道这七天的时间才是决定此战胜负的根本,吴璘自七方关(今甘肃康县东北)转战七昼夜,在战前与兄长会合。
绍兴四年(1134)二月二十七日,金军骑兵从四十里外以俯冲式向仙人关发起进攻,然后戛然而止。他们被一条狭长的像一道天然城墙的山岭挡住,这就是著名的“杀金坪”。
宋军背岭迎敌,金军经三十余次冲击才冲到杀金坪宋军营寨前。这并不是宋军的战力不敌,而是杀金坪的地势有天然缺陷。它是一条狭长形的天然山岭,防线过于漫长,不像和尚原、饶风关只在一点受力。
为此吴璘向兄长建议,“杀金坪之地,去原尚远,前阵散漫,宜益治第二隘,示必死战,则可取胜”。
位于仙人关与杀金坪之间的第二条防线是决定性的,宋金两军在这里手段尽出。金军以极大的代价把数十架笨重的投石机运上险峻的秦岭深处,像攻城一样投石进攻。然而吴玠早就准备了数量更多的投石机,居高临下投掷让金军吃了大亏。
完颜宗弼下令强攻,完颜杲攻击饶风关一幕重现,金军“人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宋军强弓硬弩,矢如雨下,女真人死者层积,余者践踏不顾,全力攀登。久战之后完颜杲亲临战阵,发现了胜负的关键点。
第二天,金军集中兵力猛攻西北楼。宋将姚仲登楼酣战,楼被打歪了,宋军以帛为绳,系住楼体又拉了回来。金军放火烧楼,宋军用酒罐灭火。金军无可奈何,只能集结全部骑兵列阵冲锋。
宋军出寨野战,统领官田晟以长刀大斧迎击,在秦岭的险峻地段击溃了金军铁骑。
双方精疲力竭,吴玠在三月初一的深夜发起进攻,一夜之间把金军赶回到杀金坪一线。在这里完颜宗弼突发灵感,吴璘救援兄长,他本来的防区七方关、白水关(今四川广元)一带必定空虚,从那里一样入川。
然而战场完全进入了吴玠的节奏,他以更快的速度抢先绕后偷袭金军大寨,金军死伤万余人,连夜逃遁。沿途被吴玠预先安排的伏兵不断截击,在横川店一带大败,被生俘一百二十人,死五百余人。到河池附近再被伏击,被活捉一百五十余人,死一千二百人以上。
完颜宗弼、完颜杲两人撤回到凤翔府老巢。此后宋金隔渭水对峙,终完颜宗弼一生未敢再次窥视蜀川。这次大败彻底打消了他的心气,让他在川陕一带大败的同时,忘记了长江边上还存在着巨大隐患。
襄阳城,在很久之后是南宋抵御蒙古军队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重要性就在于能确定南北两地的攻防走势。这时它是伪齐的,会成为金军进攻的桥头堡,于宋朝而言,必须抓住金国重兵集结在陕西与吴玠缠斗的机会,把它夺回来,重建长江防线。
宋廷精选参战部队,居然不是韩、张、刘,而是此前初露峥嵘就跌入谷底的岳飞。此时距离他收复建康府已经过去了四年。遍查史书,岳飞在这四年里征战无数,对手有金国、伪齐、流寇,几乎与所有的敌对势力都较量过,除了泰州失守那次外保持了全胜。
那么何来跌入谷底呢?
一切从收复建康府开始。岳飞因功受封为通、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对此岳飞的反应是:“飞辞,乞淮南东路一重难任使,收复本路州郡,乘机渐进,使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次第而复。”
不了解当时南宋官场猫腻的话,会把此举解读为岳飞品性高洁,不贪官职,只想为朝廷办点实事。但实际情况是南宋官方把岳飞定位成了流寇,与前面提到的那些镇抚使同列,成了外人。
镇抚使的本质是把南宋官军序列外的力量布置在江淮一线,与金军、伪齐对耗,让双方同归于尽。
岳飞自从军以来精忠报国,与金军血战到底,居然被区别对待,怎不让人心凉齿冷?反观同时期的韩世忠,黄天**先胜后败,全军覆没,惨淡收场,得到的回报是赵构亲下六道嘉奖令,升检校太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一举奠定中兴大将的地位。
两相对照,天差地远,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在岳飞的履历里。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是王彦的部下。王彦与官方对立,八字军是自组成军。后转投宗泽部下,宗泽是赵构最不喜欢的人。再到杜充部下,杜充投降了金国。岳飞的每一步都奇准无比地踩中了赵构最疼的那根神经。
他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炎集团的嫡系,参照宗泽、李纲等人,就注定了他越是立功、立大功,就越受猜忌排挤的结果。
再看吴玠、张俊、刘光世、韩世忠,都是西军出身,根红苗正,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赵构的身边,所以是自家人。
岳飞不明白这些,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一直用更积极的态度建尽可能多的军功,期待能重新成为正规军。这期间就发生一件很有争议的事,从不同的角度能解读出各种层次的问题来。
事件是前面提到过的“搜山检海”之役金军渡江回归之后的楚州之战。事实上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楚州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弱,直至完颜昌一方主动提出了和议。
之所以要放在这里解读,是因为只有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才能全盘回顾,真正地看清过往状况,以及岳飞的人生经历。
历代江南割据想抵御北方力量的入侵,要先确保两淮的稳定。即所谓的“守江必守淮”。楚州是两淮区域的重镇,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京杭大运河上。之前宋金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从宏观角度上解读,完颜宗弼之所以会在黄天**被困四十八天,差点全军覆没,根源问题是没能掌控整条大运河。
他击败韩世忠之后,也只是打通了从大运河进入长江的通道,再沿河向北回归的话仍然会受阻于楚州,所以才折回到长江南岸的建康府,才在建康府被岳飞迎头痛击。之后完颜宗弼从建康北渡,屯兵在北岸的六合,还是没法北归。就因为“赵立在楚,薛庆在承,扼其冲,不得进,宗弼患之”。
楚州的守将是赵立,承州的守将是薛庆。摆在金军面前的问题不仅是眼前的回归难关,更是以后怎样由淮入江再次顺利进攻。
纵观宋朝以前面对的历次金军南侵战争,守淮的要点在于聚重兵守城,而不是在两淮区域集结军队与北方决战。试问后者能胜利的话,何不把战线北移,到北方帝国的国都附近开战岂不更好?
所以要点是楚、承、寿等州府,守淮的力量都紧缩在城里,北方军队如果重兵围困,自然会延误进攻长江防线的速度,消耗南下的兵力。如果越过这些城池直扑长江,那么就等于在背后埋下了可怕的隐患。
等战斗在长江一线展开时,两淮出兵会前后夹击金军,或者等金军铩羽返回时,两淮会变成他们的噩梦。
所以完颜宗弼下定决心联手完颜昌拔除楚、承两州。
承州守将薛庆非常英勇,或许是被黄天**、建康两战激励,他率领军队直扑扬州与完颜宗弼决战。但是这场战斗没有黄天**的绝佳地利,也没有建康之战的突发性,他失败了,被金军骑兵衔尾疾追,坠马被杀。
承州陷落,全部的压力都转到楚州。
当时南宋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是调集重兵救援楚州,这就意味着进入两淮区域主动与金军决战。万一失败,南宋将输掉所有筹码,届时不要说怎样抵挡金军,连南方的地方私人武装都会造反,赵构将无立锥之地!
但是赵立的求援信已经到了,时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赵鼎命令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去救。这就相当于选择了决战,不然的话就是派张俊去送死。张俊拒绝:“立孤垒,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譬徒手搏虎,并亡无益。”
张俊身份特殊,赵鼎没法强迫,只好讲道理。“楚当敌冲,所以蔽两淮,委而不救,则失诸镇之心。”两淮本就隔在长江之北,算是孤悬敌境,坐视赵立灭亡,以后谁还会坚守城池?
张俊则反问道:“救之诚是。但南渡以来,根本未固,而宿卫寡弱,人心易摇,此行失利,何以善后?”
这一下子就把赵鼎问住了,前面提过的决战后果谁也负担不起。哪怕不去决战,只是牺牲了张俊的部队,也是赵构无法承受的损失。
第二个办法就此出炉,不救。战争从来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胜负,以往金军强攻,宋朝后退,金军总会撤退,宋朝再原路返回。一来一往间尽管人口、财货损失巨大,但水过石头在,被证明是有效的战术。
临安、建康等都能暂时放弃,楚州为什么不行?至于说金军会就此打通大运河,再次南侵时宋朝有覆盆之忧,也只能到时再说。
第三个办法是围魏救赵,把金军主战力量从两淮区域引走。具体的办法就是张浚在川陕一线发动的富平之战,可惜远水不解近渴,对楚州城的存亡不起作用,真正的意义在于大战略的格局,为整个淮河流域减负。
三个办法全有弊端,宋廷再三争议,还是要派兵去救,具体的将领由张俊委派,选中的是岳飞,由刘光世后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岳飞三战三捷,刘光世玩消失,楚州失陷,金军乘势追击,泰州也被攻破,岳飞以失守待罪。
从表面结果来看,岳飞被坑了。没人去的送死任务落到了他的头上,他拼尽全力,毫无战绩,唯一的收获是从有根据地的镇抚使变成了没有根据地的镇抚使,连兵都打没了许多,怎么看都是赔本的买卖。
但是眼光放长些会发现此战的价值。救援命令是宋廷下的,没人响应,只有岳飞出战,且英勇非凡,这都落在了赵构的眼里。烈火炼真金,一定会留下重重的一笔,在将来转正时起作用。
还是要说一下赵立和楚州。他们是历史上的过客,才入眼帘,转瞬即逝。两宋之际人物之繁多、事件之芜杂如夜空群星,没有人会注意他们。但是实际上他们是非凡的,对历史进程起了重大作用。
《宋史·赵立列传》中记载:“自金人犯中国,所下城率以虚声胁降,惟太原坚守逾二年,濮州城破,杀伤大相当,皆为金人所惮,而立威名战多,咸出其上。”
这段话道出了宋金战争在楚州陷落前的真实写照,女真人的侵略劲头之所以越来越强,如完颜宗弼“搜山检海”达到了不依不饶、肆无忌惮的地步,原因就在宋军的懦弱无能。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自溃,让金军产生了虐杀的快感。直到黄天**、建康、楚州之战相继出现,才让金国人忌惮。
让侵略者害怕,往往不必真的击败他们。只要足够强硬,让侵略者流血、疼痛,就会让他们退缩。
楚州的陷落让赵鼎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岳飞的救援不管几战几捷,都始终没能抵近楚州城墙,没让赵立看到一兵一卒的援军。实际情况完全可以说是南宋的敷衍。这让江淮区域所有的亲宋势力心寒。
镇抚使们本就叛服不定,这时都在为自己做打算了。势力最大的李成再次叛宋,成为流寇。
李成,字伯友,雄州(今河北雄县)人。弓手出身,以悍勇闻名。他有一份标准的镇抚使履历,在金军南侵时自发聚众成军,金军势大,加上开封系军队排斥义军时,他率军向江淮移动。
义军与流寇只有一线之隔,李成底层出身,在生存大事面前毫无底线,与“义”字半点都不沾边。促使他成为头面人物的原因,除了本身实力强悍外,还与一个叫陶子思的道士有关。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埇桥)时,这个道士给他相面,惊诧他有王霸之姿,应该率领十万之众直驱蜀川,成都是他立业的福地。
限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势力割据,李成没有办法离开江淮,但是从此野心大炽,扩张地盘壮大力量,与普通的流寇截然不同。宋廷很快就注意到了他,派刘光世剿匪。
刘光世奉行的是“养威避事”。所谓避事,避的是金军,不避的话会实力受损,甚至自身难保。避的程度能把孟太后扔到一边不管,只管逃命。养威指的是对内,只要是剿匪,大衙内都非常积极。
当时南宋军队要想扩张壮大,剿匪是不二法门,兵源与财源都出在这一块。区别就是某些军队有底线,只剿匪。有些剿的时候匪、民不分,能将一片区域内所有生命与财产都洗劫。
刘光世出马,李成迅速投降,成为第一批八个镇抚使中的一个,辖区在舒(今安徽潜山)、蕲(今湖北蕲春)。按说军、政、财、法俱归他一人所有,也算是称霸了,但是周边环境太好,李成忍不住。
有野心、有成绩的不止他一个,举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岳飞在开封时的“同事”桑仲。“时岳飞自太行山王彦军中归京城,为统制,与桑仲、李宝皆屯于京城之西”,岳飞一心想融入官方体制,说实话在当时以及没有成为四大将之前,他的江湖地位是排不上名号的,至少远不如桑仲。
开封城义军火并之后,桑仲率部出走,低开高走,混得远比张用、王善等开封系头牌强。他毫不犹豫地杀戮政府高官,吞并正规军队,割据了江淮区域最重要的重镇襄阳。一时间桑仲独领**。“仲既陷均、房,有窥蜀之志,拥众犯金州白土关”“襄阳镇抚使桑仲陷邓州,杀右武大夫、淮康军承宣使、河东招捉使、知汝州王俊”。
参见饶风关战役,金州的守将是王彦。桑仲搞得蜀川腹背受敌,亏得王彦强悍,不然的话蜀川腹背受敌,金军就要得逞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真相,镇抚使们为了一己之利,毫不在乎国家民族的存亡。
李成大半年之后叛变,抓获淮西路各州县官员百余人,乘金军北撤的时机占据了江淮间六七个州郡,拥众数万。他突然恶念发作,不可遏制,此人穿过长江防线,占领了江州。
这是镇抚使中第一个,也是唯一打进江南,抢赵构口中食的人物。宋廷震怒,如果不能迅速镇压李成,会有无数个李成冒出来,不用金军南侵,江南就会四分五裂。当时宰执建议出动最强的大杀器韩世忠,震慑群邪。但是赵构不许。
韩世忠必须留在浙东拱卫皇室。那么派刘光世,他有击败李成的战绩,然而李成势力大增,刘光世将之归为避,不再是养了,所以强调本辖区内盗匪突增,走不开。任务只好落在张俊的头上。
张俊也不积极,赵构把岳飞划归到他的部下,他才勉强同意出战。
按当时的惯例,以及张、岳身份的对比来看,此举意味着官方同意岳飞并入张俊的军队,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建制。这一刻岳飞的心情不得而知,但他全身心地投入剿匪工作里去。他构思剿匪方案,又申请担任先锋,“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与李成部将马进交战,岳飞俘虏八万余人。李成率十余万人亲自进攻,又被岳飞击败。张俊乘势率大军进迫,李成逃回江北。
张俊穷追不舍,在蕲州黄梅县附近迫使李成决战。镇抚使的军队与南宋装备最精良的正规军有巨大的差距,李成所部被击溃逃散,无法收拾成军。
李成只剩下一条活路A北逃投靠伪齐。
李成会迅速地卷土重来,岳飞的任务还在继续,剩下的主要目标是张用。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杜充主政开封时,城里有义军百万,王善驻城东,张用驻城南,是手下各有数十万人马的巨头。
火并出走时两人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天下大乱,乃贵贱、贫富更变之时,岂止于求粮而已!况京城已出兵来击我,事岂无名乎”!
乱世中的一切都无从预料,几年之间张用就走低了,到宋廷任命镇抚使时他排在第四批,江湖地位严重下滑。此时他的活动区域在江西,岳飞只是去了封信,“吾与汝同里,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今吾在此,欲战则出,不战则降”。当年岳飞只是一员偏将,义军大火并时率领两千余人击溃十部以上的敌人,还刺杀了义军的一个主将,张用全程目睹,记忆深刻。
张用只说了四个字A“果吾父也”,然后立即投降。他的投降对岳飞而言是命运的分界线。“江、淮平,俊奏飞功第一,加神武右军副统制,留洪州,弹压盗贼,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岳飞终于告别镇抚使身份,进入南宋正规军序列。这一刻他心中五味杂陈,回首从前他曾不顾一切地拒绝这个流寇的特殊标签,就算把自己最珍贵的亲眷家族都交了出去,也没能如愿。
“照得飞近准指挥,差飞充通、泰州镇抚使,仰认朝廷使令之意……若蒙朝廷允飞今来所乞,乞将飞母、妻并二子为质,免充通、泰州镇抚使,止除一淮南东路重难任使,令飞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庶使飞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
如今百转千折终于去掉了贼名,真不知是喜是怒,是悲是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