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1 / 1)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近现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连连叫苦。3年前,由于不愿给日寇演戏,他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如今日本人定会再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与妻子商量后,他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侵略后的香港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3年多的上海老家。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侵占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梅兰芳听罢,点头称好。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提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8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1945年春天,他的画作同老画家叶誉虎的作品一起,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他曾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1894年10月,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父亲梅竹芬早逝,梅兰芳主要由梅家大伯梅雨田抚养长成。梅雨田是清宫内廷供奉的琴师,为当时京剧界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谭鑫培拉琴,有“胡琴圣手”之称。

梅兰芳童年时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也很平常,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两只眼睛既不能外露,又不能正视,眼皮总下垂,显着无神的样子。因此,姑妈曾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7岁时,他在住家附近的一个私塾就读,由于读书并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

8岁起,梅兰芳开始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先学唱《二进宫》。谁想这4句极普通的老腔,教了很长时间,他总是不能上口。先生见他进步实在太慢,便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说罢拂袖而去,再也不来教他了。第二年,他被送到姐夫朱小芬家继续学戏,遇到了开蒙老师50岁的吴菱仙。当时一起学戏的还有表兄王蕙芳和姐夫的弟弟朱幼芬,每天早晨5点钟,被一起带到城根空旷的地方练嗓子。

吴菱仙虽年老体弱,但因感念当年梅巧玲的仗义相助,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梅兰芳身上,决心将其培养成材。梅兰芳在老师严格而耐心的教诲下,自觉吃苦,努力学习,与其他学生比起来,学戏在后,出台在先,为后来成为一代青衣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4年8月17日,年仅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在北京广和楼茶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1907年,14岁的他正式搭班“喜连成”,白天演出,晚上学戏。梅兰芳还逐渐喜欢上了养鸽子,从最初的几对,后来发展到了150多对。每天放飞时,他便用眼神紧紧注视着蓝天中翱翔的鸽群,日久天长,眼皮下垂、运转无神、迎风流泪的眼病,竟然好了。

“四大名旦”之首

1913年,20岁的梅兰芳应许少卿的邀请,第一次离开北京城,赴上海演出。他的戏码排在倒数第二,北京称为“压轴戏”,“大轴戏”是最后一出,由著名老生王凤卿主演。3天戏之后,梅兰芳广受好评,王凤卿建议给梅兰芳一个唱“大轴戏”的机会。

11月16日晚场,原本唱青衣戏的梅兰芳,一身刀马旦的扮相出现在《穆柯寨》的舞台,结果一举成名,轰动上海。紧接着,梅兰芳又在茹莱卿、朱素云、王蕙芳等人帮助下,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新戏反映极佳,由此也开启了梅兰芳的创编新戏之路。

其后几年,梅兰芳刻苦钻研,不断实践,《孽海波澜》《嫦娥奔月》《黛玉葬花》《一缕麻》等新戏相继面世,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他渐渐成为新时代伶界最耀眼的明星,声名一时无两,稳稳居于新崛起的“四大名旦”之首,也成为继老生谭鑫培之后第二位“伶界大王”。

1916年,梅兰芳在“吉祥戏园”重演他最早的创新戏《孽海波澜》,而谭鑫培同时在同处东安市场的“丹桂茶园”演出。在剧院老板的故意安排下,谭鑫培与梅兰芳形成了“对台”的局面。当时风头正健的梅兰芳自然卖座,却苦了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老板每天面对寥寥观众,心中的伤心与苦闷是难以言表的。事后梅兰芳曾为此向谭鑫培道歉,对方一笑置之。1年之后,谭鑫培因被迫抱病出席权贵堂会,回家后气累交迫,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梅博士

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第一次见面时,张大千便对梅兰芳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兰芳闻之大惑不解,问他为何自称“小人”?张大千笑答:“你是君子动口,擅长演剧;我是小人动手,只会画画。”说罢,二人开怀大笑,自此结下了很深的友情。

1919年,梅兰芳首度访问日本,演出引起轰动,曾有评论,“有此双手,其余女人的手尽可剁去”。1924年,因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为了赈灾义演而受邀再次赴日演出。期间突患急性肠胃炎危及生命,被日本医生医治,这位医生并未收费,仅要求他给予一颗景泰蓝袖扣。

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率剧团从上海乘“英国坎那大皇后号”轮船出发,经过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至西雅图换乘火车经芝加哥,于2月8日到达纽约。8天后,2月16日,梅兰芳在著名的纽约百老汇49街剧院首演,当晚剧目是《汾河湾》《剑舞》《刺虎》等。此时恰逢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但绚丽多彩的京剧艺术却丝毫未受影响,首演一炮而红。

当时出现了一股“梅兰芳热”,他无论到美国的哪个城市,都受到当地官员和各界人士极为热烈的欢迎。在近半年的访美期间,梅兰芳结识了很多文化艺术界人士。许多文艺评论家纷纷著文发表评论,盛赞京剧“艺术深邃高超”“酷似希腊古剧和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梅兰芳是“艺术端庄正派的风格大师”。

更有评论说,“舞蹈优美,表情细腻,节奏和谐。梅兰芳的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存在的障碍”,称赞其为“中国文化的使节”。当时,洛杉矶波摩那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还分别授予他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从此,梅兰芳多了一个“梅博士”的称呼。

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曾说,梅兰芳是“西方人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一时间来华的知名人士及驻华使节和夫人,纷纷到北京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拜访。当时在访华的外籍人士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登长城,观颐和园,访梅宅。”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如今已经被公认为代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他曾与男扮女装的“头号坤伶”孟小冬,因舞台合作而谱出了恋情,一时传为佳话。之后经历种种风波,1931年夏秋之交,“梅孟之恋”走到尽头,在上海大亨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了孟小冬4万元作为补偿,两人从此脱离关系。

抗战期间,梅兰芳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地过着生活。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高兴至极,自觉年轻了许多。在客厅里当着来访的客人,他手中拿着把折扇,遮住了自己脸的下部,然后把扇子往下一撤,露出了8年前的面目,不但春风满面,唇须也剃干净。两个月后,在上海兰心剧场的抗战胜利庆祝会上,梅兰芳蓄须明志后第一次登台,和程少余演出《贞娥刺虎》。

1961年5月31日,北京西郊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的礼堂,梅兰芳应邀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他在1949年后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演出当天,将近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是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然而,仅两个月后,他便突发心绞痛入院。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这位终生以男身演化女性的戏剧大师,在最为动**苦难的20世纪,留下了无数美艳精致的旧年丽影,而更打动人心的,正是他那坚毅而高雅的精神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