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武 要经常睁开眼睛(1 / 1)

朱经武/1941— / 英文名Paul Chu,生于湖南芷江,祖籍广东台山。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成功地发现了新超导材料。曾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及物理学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天普科学讲座教授、物理学系教授及德州超导中心创始主任等。

2009年8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学,经过八年两个月任职的朱经武校长举行告别演讲。多名重量级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及其太太董赵洪娉、香港前教育资助委员会及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林李翘如等均有到场,现场观众多达1200人。演讲中,朱经武总结到科大当校长的经历,幽默地说:“别人问我太太为何我要到香港时,她都说因为我发神经,问我科大为什么请我,我都说因为科大也发神经,现在得出负负得正的双赢局面。”

此前从未当过校长、副校长或院长,甚至连当系主任的经验也没有的朱经武自言,这一生从未想过当大学校长。2000年,科大遴选校长委员会主席潘国濂亲赴台湾力邀加盟,他也未有心动,但也礼貌地应邀到科大来看看。这一去,朱经武的“芳心”始被打动。当年,潘国濂在香港带他见的第一个人,正是当时的特首董建华。董建华当时对他说,刚刚经历过金融风暴的香港要转型,要高科技来增值,而科大是龙头,那正好有发挥机会。

问过杨振宁等好友的意见,朱经武最终下定决心来港,与科大签订了5年的合约。选择一位没有任何院校管理经历的科学家担任校长,科大的举动引起媒体一片哗然。朱经武顶住压力,并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明确的宗旨:坚持追求卓越,把科大建设成为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样的世界一流高校。在他的带领下,科大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所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尤其在生物科学及生物、纳米、电子资讯、能源及环境、管理教育五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

2004年,科大工学院进入全球工科排名前25位。200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全球200最佳大学排名中,科大列第58位。英国《金融时报》将科大商学院工商管理课程排名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董建华高度评价科大“对香港营造学术文化居功至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盛赞科大是“香港最近10年来最有成就的大学”,朱经武本人也多次被评选为“香港最佳大学校长”。

演讲结束后,朱经武来到全校师生为他举办的欢送会现场。只见教授和学生一同打扮成他在节目《创新战队》的武博士造型载歌载舞,逾千学生挥动印有其肖像的纸扇,高唱苏格兰民歌《友谊万岁》,还有师生将他8年来的剪报和生活片段集结起来送他。朱经武不禁双目通红:“真的很感动!我的工作不值得大家这么热心,对我这么好!这一切令我不可能忘记香港,不可能忘记科大……”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1941年12月,朱经武出生于湖南芷江一个普通家庭。1948年,还未读完小学3年级的他便随父母移居台湾台中县清水镇。父亲曾是名飞行员,到台湾后从事飞机的维修,对机械非常熟悉。有时父亲在家维修电器,朱经武便在一旁充当小助手。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便懂得如何拆装电机。当时西方国家科技发达,而中国长期积弱,父亲就经常说,“西方的富强与科技有关”。这种信念深深影响着少年朱经武,使他很早就对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并喜欢动手做各种物理试验。

来到台湾后,他不愿意回到小学3年级重新学习,坚持要进入4年级,结果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只得到6分。朱经武将勤补拙,发奋努力,4年级大考时拿到第一名。后来,他曾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与别人不一样的梦”。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第一个去一个别人从未去过的地方,第一个呼吸一些别人没有呼吸过的空气,第一个发现一些别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第一个完成一件别人说不可能的事情”。

小学5年级时,朱经武就自己组装过矿石收音机。读中学时,他曾把自己当导体,用一些旧电线、磁铁、罐头盒制造马达,计划以其参加科技展览。年幼的朱经武从无数并不起眼的试验中,体会到科学发明的快乐。他这些看似危险的举动并没有受到家庭的阻止,相反,母亲经常鼓励他,“就是跌倒,也要抓一把沙子”,不断勉励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极大地振奋了全世界的炎黄子孙。16岁的朱经武从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里得悉这一消息,激动不已,更坚定了立志走科研之路的信念,梦想成为一名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1962年,朱经武从台湾成功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选择去美国留学。

要经常睁开眼睛

1965年,朱经武在美国纽约霍涵大学获取理学硕士学位。紧接着,他考入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研究院,专研高温超导体。导师马蒂亚斯(Matthias)教授是当时超导体研究领域的世界权威,被称作“点石成金”的物理大师。朱经武得其指点,获益匪浅。3年后,他顺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11年,科学家发现了超导现象,并逐渐意识到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及抗磁特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科学家甚至预言:“21世纪的超导技术如同20世纪的半导体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超导现象只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临界温度下发生,因此,突破温度障碍,寻求高温超导材料成了科学家们必须攻克的难关。数十年来,世界各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纷纷踏入探索高温超导的历程。

1987年,瑞士科学家发现了35K的超导材料。同年2月,朱经武研究小组成功地发现了新超导材料,将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升到摄氏零下180度,超过了液态氮的温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打开了高温超导研究的大门。正是在这一年,在美国德州及联邦政府资助下,休斯敦大学创办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超导研究中心,朱经武被委任为首届主任。

1988年,日本人按照朱经武的方法,将超导温度提升到120K。1993年,瑞士科学家将超导温度提升到134K。不久,朱经武利用高压技术,再将超导温度提高到164K,也就是摄氏零下109度。1997年,朱经武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掘出一种新的超导材料,再一次使高温超导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朱经武曾说,自己之所以能不断取得突破,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父母曾经对他说的一句话,那就是“要经常睁开眼睛”。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机会等待我们去抓住,有太多的现象等待我们去研究。只有经常睁开眼睛,注意观察周围,我们才能发现这一点,让每次试验都有所得。”

由于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朱经武蜚声国际,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2000年,他获白宫邀请参加“20世纪重大发明的新纪元时间锦囊”计划,又被“世纪动力”选为21世纪在气电方面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02年,他入选美国休斯敦市名人堂,美国媒体将朱经武赞誉为“科学超级巨星”“使世界改观的睿智人物”。

老兵永远不死

妻子陈璞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女儿,几个月大时随家庭移民来美国,她不能读中文,但因为母亲是北京人,而讲得一口京片子。陈璞小时候是个天才,十几岁时就从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物理系毕业,然后到圣地亚哥分校读研究生,与在那里读物理系研究生二年级的朱经武相识而相爱,而两人首次约会的地点便是实验室。一年后朱经武毕业时两人结婚,那时她才19岁。

当陈璞告诉父亲与朱经武的关系时,数学家陈省身对宝贝女儿恋爱的对象,免不了要多多打听,他知道朱经武的导师与物理学家杨振宁很熟悉,就通过杨振宁去问朱经武的导师:“听说你们那里有个Paul Chu(朱经武的英文名),他人到底怎么样呀?”对方答曰:“Paul is bright,May is brighter!(朱经武很聪明,陈璞更聪明!)”朱经武也常说:“她比我聪明。我有点得意时,她总要给我泼点冷水,让我不要那么得意。”

1968年,美国物理学会在柏克莱举行学术会议。当时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的朱经武向大会提交了3篇论文,并赴柏克莱参加会议。而陈省身夫妇就居住在这里。当时陈省身正从波士顿讲学归来,陈璞让朱经武和她一起到机场去接父亲。当朱经武见到景仰已久的数学泰斗和善地微笑着,随着自动通道朝他们走来时,农家出身的他长期隐藏在心中的种种顾虑顿时烟消云散了。

朱经武常常问岳父:“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睿智的长者告诉他:“模仿不能通向成功之路。一个人应该自始至终严于律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弱点,不骄傲自满,应以自己的兴趣与天性开拓自己,而不单为追求时髦做一些容易的事,因为一个人一旦发现了一件既新奇又有趣的事,就应当敢于接受并抓住不放。”这些教诲让朱经武终生受益。

对朱经武而言,进实验室工作,就像周末去郊游一样让自己感到轻松。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以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可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在别人眼里科研的确很寂寞,但做科学的**,是其他行业体会不到的。我觉得,做科研是很幸运的事,不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爱好的事,别人还给你钱花、给你饭吃,世界上还能找到比这更幸运的事吗?”

朱经武虽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对自己的祖国依然抱有很深的感情,与中国的科学界往来十分密切。他与金门大学签署了协议,将对该校顶级本科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他常勉励青年人要保持好奇心、热情、怀疑精神和乐观态度,要对人生有梦想,“梦想能带起‘希望明天比今天好’的信念,有信念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梦能令人高兴,无梦的人生是无聊的”。2009年9月,朱经武卸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职务,并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搞科研:“我生是科学家,死亦科学家。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