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1882—1966/ 福建省厦门市人。著名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
1905年,上海,一场规模较大的“万国运动会”即将开始,参加比赛的是中国人和各国侨民。随着发令枪响起,一英里赛跑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夺,有4个日本人一字排开跑在最前面,故意挡住其他运动员。紧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1个中国学生,来自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马约翰,就在这个中国同学后面约10码的地方,其余的50多名选手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这时,场上几百名日本观众纷纷站起来鼓掌呐喊,已经开始庆祝胜利了。第三圈终了时,只见马约翰加快速度,赶过了前面那个中国学生。离终点约400码时,中国观众高呼:“约翰,加油!加油!”他意识到该是最后冲刺的时候了,向那个中国同学说了一句:“跟上我!”随即猛地从日本人的右侧冲过去。
全场开始沸腾了,观众们的欢呼声,已由“约翰!约翰!”,改为“中国!中国!”最终,马约翰以领先50码的距离首先到达终点,他身后那个中国同学也超过日本人,第二个到达了终点。从此,马约翰成为运动场上的明星。
关于他的风采,充满了各种传说:“那时还是清朝,男人脑后留辫子,马约翰能把辫子跑成水平!”由于具有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秋季,他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从这时起,他由助教逐步升为教授,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直到1966年逝世时止,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缔造了人生传奇。
要勇敢,不要怕
1883年,马约翰出生在福建省厦门鼓浪屿,3岁丧母,7岁丧父,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幼时经常和其他孩子们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在海滩上玩水和捉鱼虾,不到天黑不回家。全面的身体锻炼,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为他的健康身体打下了基础。
由于家境困难,他到13岁才入私塾读书。入学后,他左看右看全是些房子,一点草地也没有,没法跑跳,就跳凳子,跳木桩。总之,他是不愿意整天不动的。当看到周围同学大部分面色苍白,文质彬彬的,他心里很难过,开始决心要通过体育改变这种状况。
18岁时,他到上海读中学,22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当时,有个一直没有透露姓名者,每月给他寄来最低的生活费用,一直到他大学毕业。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7年期间,马约翰酷爱体育运动,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各项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精于田径运动的中短跑,曾获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并且多次在校外竞赛场上取得优胜。
当时,有的外籍教师嘲笑中国学生:“就是笨,还不如美国的小孩子!”马约翰听了不服,就用事实和那个美国教师“吵了起来”。来到清华后,他常听说中国学生在外国受气的事,外国人把中国人叫“东亚病夫”,便痛心地说:“中国学生在外面念书都是好样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
他常向同学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们也要去打,去跟;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
动是健康的泉源
20世纪50年代,清华校长蒋南翔曾说过,清华于1911年建校,马约翰1914年到清华,服务清华的历史差不多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学生,差不多统统受过马约翰的热心教诲”。
马约翰提出,“动是健康的泉源”,在教学中严格推行他的理念。据学生们回忆,他在体育课上有一股劲,瞪大眼睛,双手攥拳在胸前挥动,号召大家:“要动!动!动!”往往说得学生热血沸腾。他曾教过学生许多有趣而又奇怪的运动,比如“拖尸”。除夕之夜,二年级的学生深夜闯进新生宿舍“拜年”,把他们从**拖起来,4个老生抓住1个新生的四肢,甩来甩去,并且数着数,一直数到十几下,才把可怜的新生扔回**。
曾有学生因为神经衰弱,来向他诉苦,他冲着学生的肚子就是一拳,那学生急了,他却笑着说:“你说你神经衰弱,看你的紧张样子!”然后,他硬拉着那个学生到球场上,让他去把别人正在比赛的篮球抢下来,并鼓励道:“你看,你神经不但没毛病,还挺不坏呢!”到了晚上,那个学生洗完澡,兴冲冲地来找马约翰:“现在我精神好极了,好像没病了!”
学校中曾有一批结核病患者,集中住在一幢宿舍内,以不动或少动为主,有的是绝对卧床。长期的病房生活使他们精神很苦恼,有的人意志消沉。马约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找校医院大夫联系,对病人施行“体育疗法”。他到病房对大家说:“肺不是纸做的,动一动撕不破的!”
马约翰常引以为骄傲的是,许多学有成就的校友,在校读书时都是体育爱好者。如前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校读书时是3个中距离赛跳项目的全校冠军,清华大学教授施嘉炀,在校读书时是跳高和高栏的全校冠军。晚年的梁思成,曾对后辈谈起马约翰,表示十分感谢“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强国必先强种
马约翰学术基础渊博,再加之长期实践,因而具有一套全面、独到、行之有效的体育理论。1919年和1925年,马约翰利用集中休假1年的时间,两次到美国春田大学学习,写有《体育经历十四年》《体育的迁移价值》等学位论文。其中,《体育的迁移价值》被评为美国春田大学的主要硕士论文之一。
马约翰说过:“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1928年,他利用清华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同国内体育名流郝更生、张汇兰、董守义等一起,抱着“强国必先强种”的目的,几次创办“暑期体校”,自任主任,并主讲“人体解剖学”课程。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不过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大、中、小学都一样,都是哄着学生玩,没有设教学职称的必要,因而下令免去马约翰的教授职称,把体育教师统统改称训练员。许多人为这位清华元老愤愤不平,他却说:“降职有什么关系,我教体育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的是教育青年人锻炼身体。假如不让我教体育,那我倒真要和他干一场了。”
由于体育普及,又有好的训练方法,清华的运动水平提高很快。1929年底,华北足球比赛大会在天津举行,他率领清华大学队出征。参加这次比赛的,有许多实力很强的足球队,争胜之心很强烈,甚至有的领队许诺队员取胜后去逛日本。比赛结果,清华战胜所有强队,夺得冠军。
据当时校刊记载,消息传来,“全校像大海里波涛似的欢腾,每个人内心都是愉快的火焰在燃烧”,到处贴着大标语,“我快乐得要打滚”“我愿为你们脱靴”。球队回校时,全校师生夹道欢迎,把马约翰等从学校大门一直抬进正在开新年晚会的大礼堂,以示庆祝。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清华学生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快地,校长不得不恢复了他的教授职称。
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作为著名的体育家,马约翰毕生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而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又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他自己终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年逾80,鹤发童颜,仍生气勃勃地工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在旧时的中国,体育场上的秩序和运动员的道德风尚都不大好。清华代表队内,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风气一度也有所增长。马约翰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对运动场上作风严格要求。他一方面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在比赛中勇于取胜;另一方面又教诲队员们,“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对外比赛不必先把输赢放在心上,只希望把我们的技术全部施展出去”。在一场争夺冠军的比赛中,清华主力队员被对方当胸一脚踢晕,全场哗然,眼看要闹事。马约翰力息风波,换人再战。结果输了这场球,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赞扬,为体坛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早在1939年9月,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就曾聚会庆祝马约翰在校服务25周年。会上除许多热情洋溢的祝词外,还赠他“五十年不坏”的金表一块,希望他再为学校服务“如表之恒,如日月之升”。
70岁时,马约翰给北京医学院作报告,一个箭步跃上讲台,身手矫健不输当年。1958年,他以76岁高龄,与清华大学一位中年教师搭档,获得北京市网球比赛男子双打冠军,并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到了80岁时,马约翰还是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工作两小时;假日可以骑自行车远游香山,平日可以进行多种项目的训练,俯卧撑可以连续做40个,“在全校年纪最大,精神最好”。酷暑不怕热,无论室内室外,总是一件白布衬衫穿得整整齐齐,在太阳下晒几个小时,不头晕;严冬不怕冷,从来不穿棉衣,最冷的时候,在白布衫外加一件毛线背心,到室外时再罩上一件短外套。国家体委代表荣高棠说:“马老以80高龄还能有这样的身体,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马老是一个活的证明。”
1964年,清华师生聚会,祝贺马约翰在校工作50年,蒋南翔校长向他祝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精神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一个活榜样……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据说,直到临去世的84岁时,他还能做13个俯卧撑。马约翰以矫健之躯,始终奔跑在体育的大道上,也驰骋在苦难变幻的时代里,当观众席上的欢呼声渐渐隐去,他的身影,定格成为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