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1895—1967/ 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著名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报人。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其实更多人好奇的是,早年张恨水因暗恋冰心不成,进而名字取“恨水不成冰”之意的传闻是否为真。
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他取其中“恨水”两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勤奋进取,不要让光阴像流水一样白白地流逝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3000万言,中长篇小说达110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酷爱“闲书”
张恨水出生在武将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参将,武功非常好,有着一手筷子夹苍蝇的绝活。张恨水进入私塾读书时,私塾先生喜欢看《三国演义》,常常将其放在书桌上。每次先生不在,张恨水便过去偷看几页,很是着迷。
父亲反对张恨水看小说这种“闲书”,他便将小说藏在箱子里。等到夜深人静,家人都已经睡熟,他才悄悄地取出书,放下帐子,将一个小凳子放在枕边,在凳子上点上一支蜡烛,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他将读来的故事讲给弟妹们或邻家的孩子们听,中间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他不满足于书上的故事,开始自己杜撰。13岁时,他便写了生平第一部小说,甚至还配上了插图。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了24岁的张恨水“很大的刺激”,他决定去北京,计划先在北大旁听,再转为一名正式学生。但是到北京后,由于他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先找家报馆工作,维持生计。
后来,由于一份工作工资实在菲薄,他只能同时兼着两份报纸的工作,才能养活自己。“这样,决不让我有时间再去读书了”,从此,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写作生涯。
九字回目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上连载章回体小说《春明外史》。在随后的57个月中,他发表了长达90万言的文字,风靡整个北平,张恨水一举成名。
据左笑鸿、贺逸文、夏方雅合写的《〈世界日报〉兴衰史》记载,每天下午两三点,许多读者便在报馆门口,焦急地排队等待当日报纸发售,只为先睹《春明外史》为快。他们不论寒暑,不管风雨,天天如此,一排就是五年!
从这部小说开始,张恨水首创了九字回目。他认为以前的章回小说,对于回目都不太考究,字数不一,辞藻也不典雅。基于此,他煞费苦心地创造了九字回目,定下几个原则:一、回目文字一定要切合本回的**;二、辞藻要华丽典雅;三、所取字句和典故,一定要浑成;四、回目成上下联,均为九字,求得一律,平仄对仗,上联是仄声,下联必须是平声落韵。
随后,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陆续发表,更将其声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成功对旧章回小说进行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老舍称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被尊为“教授之教授”的大学者陈寅恪也是张恨水的粉丝。早在西南联大之时,陈寅恪身染重疾,双目失明,他请好友吴宓去学校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每日读给他听,这便成了他每日病**的唯一消遣。
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的“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是一定要买回去送给老母亲看的。1934年,鲁迅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提及:“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
《春明外史》连载过程中,还发生了“请命”风波。当小说连载到21回,写到梨云身染重疾,危在旦夕时,读者来信竟如雪片般飞涌报馆,异口同声地请张恨水笔下留情,免梨云一死,甚至有人质问他:“你忍心让梨云送命吗?”
20世纪20年代,北平新闻界差不多主要的报刊,都在连载张恨水的小说。当时,曾有不法书商盗用张恨水的名字,攒出了100多部伪书,在市面上销售。读者一时无法分辨真伪,亦非常热销。
推磨的驴子
当时,高官政要纷纷以结交张恨水为荣。蒋介石、宋美龄前往看望,张恨水客气接待,却让佣人送其出门;张学良派副官赴京,邀张做文化顾问,挂个虚职,月薪100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
这个带着皖南口音的“乡下人”,一生未入任何党派,也不任公职,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守则,姿态低到极致。他曾自言道:“写字就是营生罢了,如同摆摊之类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实在如斯。”
他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宅院里有他亲手种的枣树、槐树、樱桃树、桑树、丁香,“隔着大玻璃,观赏着院子里的雪和月,真够人玩味”。
张恨水曾自比“推磨的驴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没有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在女儿张政的记忆中,父亲“大约每日九点钟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放下笔吃晚饭,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写到夜里十二点钟,日复一日。”
张恨水“稿德”之佳,在报馆编辑中也有公论。向他约稿,几乎有求必应,也从不拖稿。《金粉世家》连载5年又4个月,只是因为女儿患猩红热夭亡,过于悲痛,停登过一天。而24小时之后,又将后稿补上。
三段姻缘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他本能地抗拒,但不忍拒绝母亲,只能同意。相亲的时候,对方使用了调包计,媒人指的原本是那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定亲定的却是丑陋的大姑娘。
妻子徐文淑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他大受屈辱,后来写下了小说《青衫泪》。遭此打击,张恨水实在不愿意再待在家里,过了几天,就以到南昌求学为名,离开了家。
漂在北平的张恨水,在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女孩姓胡,原是被拐卖作人家丫鬟的,因不堪忍受毒打逃跑出来。张恨水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取“秋”“霞”二字为其取名胡秋霞。
胡秋霞亦不认字,张恨水便手把手地教她读书识字。到《春明外史》连载时,她已经可以看小说了。后来,张恨水根据她的生活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
1931年,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周淑云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与张恨水情投意合,最终结为夫妻。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唤她周南。
京味文学的双子星座
日本学者矢原谦吉曾说:“张恨水,皖人,而其‘北京气派’似较京人尤甚。”有评论者将老舍和张恨水称作是京味文学的双子星座,他们的作品最具有原汤原汁的北京味。老舍曾说:“恨水兄是个没有习气的文人,他不赌钱,不喝酒,不穿奇装异服,不留长头发,但他比谁都写得多,比谁都有资格自称为文人。”
1948年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写作能力。随后,经周恩来特批,聘请其为文化部顾问,按月发给600斤大米。
1954年,张恨水病情刚好转,便辞去职务,又专事写作,以此谋生。女儿张政回忆说,此时的张恨水,已经是步履蹒跚,口齿不清,“爸爸伏案而作,夜深人静,只有窗前一丛茅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对”。
1967年2月14日的早晨,张恨水从包油条的传单上,偶然看到了朋友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第二天,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张恨水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突然仰身倒下……原因还是脑溢血,就这样,张恨水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犹如流水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