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大胆的自我暴露(1 / 1)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两周后,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苏门答腊的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随即,郁达夫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当时听见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很多说法,而死于日本宪兵之手,是目前的通说。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副教授铃木正夫早在1968年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做实地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经过种种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

这名宪兵班长承认,是他下达了杀害郁达夫的命令,而且他的手中还有当时下令的复印件,从而证实了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推测。据说当时的几个宪兵平日里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而当过日本宪兵翻译的郁达夫对他们的行径很了解。当他们奉命绑架了郁达夫之后,害怕他说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话,便在森林里将郁达夫活活扼死。

无母何依,此仇必报

1921年10月的一天,当时日本政界赫赫有名的所谓“党政之神”,历任文部大臣、司法大臣、东京市市长等要职的尾崎行雄,到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给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演讲。尾崎在演讲中,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叫作“清国”,还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突然,大厅中的郁达夫忽地站起来,用流利的日语说:“请问尾崎行雄先生,你怎么能把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仍然称作清国呢?是不知道中华民国这个事实,还是故意这样称呼?”驳得尾崎行雄哑口无言,被迫道歉。

一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驳倒一位日本政界的大人物,这件事很快就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60多年以后,1985年8月,夏衍回忆起这件事时,依旧由衷地赞叹:“我佩服他的勇气,佩服他敢于顶撞一个大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日本侵略中国后,郁达夫无比愤怒,只要一提到“日本”二字,他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反感。有一次,他在福建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饭,当着众人的面,在席上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该侵略中国,正气凛然,令人震惊。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70多岁的老母亲不愿做亡国奴,躲在夹墙中,除夕那天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出来,已是1938年春初,郁达夫悲痛欲绝,即在刘宅景屏轩设灵堂遥祭,亲自书写一联:“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母亲遗像旁。

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而他在文学创作上则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这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1919年,郁达夫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其间多次嫖妓,并写下成名作《沉沦》。这部自传体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文坛,其间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对于郁达夫的真,郭沫若这样评价:“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观其一生,他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而其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一并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艺术家的浮躁

田汉曾在自传体小说《上海》中为郁达夫辩护,将爱情的多元论归结为“艺术家的特权”。在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郁达夫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大约在同一时期,他还与倩儿等两位姑娘有过类似的恋情。

1914年至1920年,郁达夫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的“小家女”。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玉儿也是侍女。

1917年,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受父母之命、经媒妁之言与同乡富阳宵井女子孙荃订婚。婚后的生活温馨幸福,但郁达夫在苦闷的时候,经常又会大骂妻子。而每当他把胸中的悲愤发泄完了,又往往会痛加责备自己:“啊啊!我在社会上虽是一个懦弱的受难者,在家庭中却是一个凶恶的暴君啊!”

1927年,郁达夫邂逅王映霞,对她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在随后出版的《日记九种》里,郁达夫详细地描述了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全过程,甚至连与王映霞接吻的次数以及哪一次亲吻得最长,都有明确的记录。

1941年,郁达夫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赵廉,在印尼与朋友经营一家酒厂,碰到年仅20岁的何莲有。婚宴上,他以“何丽有”(即“何丽之有”的谐音)来揶揄她,戏称自己的新婚之夜为“破罗敷”。

**惯了的人

关于郁达夫,曹聚仁曾有个著名的比喻:“诗人住在历史上是神人,飘飘欲仙的;但住在你家隔壁就是个疯子。”1928年秋天,郁达夫遇到美女作家谢冰莹时,表现得十分兴奋和激动,王映霞见了就说他是个“**惯了的人”。

郁达夫的好友易君左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郁达夫在安庆教书时,有一次,他经过某小巷,看见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娘颇有姿色,便上前搭讪,指名要买老板娘头上的别针和襟上的手帕。那老板娘见钱眼开,把两件私物真卖给了他。

郁达夫买回后跑到寝室,对着镜子,用别针刺破自己的嘴巴和手指,让血滴在手帕上,放在鼻子底下狂嗅,越嗅越香,又哭又闹,令同室大为紧张,闹得满屋子人都以为他发神经病。

李初梨说郁达夫是“摹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每每**过后,郁达夫常常有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充满尖锐的灵与肉、道德律令与本能欲望的激烈冲突,时刻都在折磨、压抑着他,作品《雪夜》中便有体现。

1927年3月26日,郁达夫在日记中写道:“我一边抱拥着映霞,在享受完美的恋爱的甜味,一边却在想北京的女人,呻吟于产褥上的光景。啊啊,人生的悲剧,恐怕将由我一人独演了!”

伟大的爱国者

鲁迅说:“郁达夫是创造社中最无创造嘴脸的人。”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苏门答腊,懂日文的郁达夫被日军强征做了8个月的翻译。郁达夫充分利用这个条件,积极从事抗日斗争,且明确提出不领取日本人的报酬。起初,印尼当地人都认为郁达夫是日本人的间谍,随着他不断地掩护和支持华侨及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动,他的事迹很快在当地华侨和印尼人之中流传,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保护者和救命恩人。

郁达夫为了成功隐瞒自己的身份,做好长期潜伏的准备,开了一家叫“赵豫记”的酒厂,俨然一副长久扎根的景象。这位嗜酒如命的才子,怕酒后误事,硬是强迫自己戒了酒,蓄起胡须,收敛起先前的张扬和直露,过起了严肃、谨慎的生活。

1936年时,郁达夫在一首诗中说:“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这竟然成了诗谶。1944年1月,因华侨汉奸告密,郁达夫的身份暴露,最终被日本宪兵在1945年战败后秘密杀害了,时年49岁。

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5年,郁达夫遇害10周年时,关山笛写下了悲壮的悼诗:“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祭神州头作樽!”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掩饰自己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杀害的,他不无悲伤地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