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1972/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代表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1932年,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在他们的婚礼两个月后,怀着对中国共同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程前往中国进行四年研究生的学习。在北平,他们认识了刚从沈阳迁回来参与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他们一开始便互相吸引住了,很快成为挚友,以至于这份友谊被铭记了一生。
这位美国的女子在她70岁的时候,开始撰写传记,历时10年,在满含深情写就的传记《梁思成与林徽因》中,详细地记录下这段缘分:“他们很年轻,彼此深爱对方,同时又很乐意我们常找他们做伴……他俩都会说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文化。徽以她的健谈和开朗的笑声来平衡丈夫的拘谨……”梁思成还根据这对年轻的美国小夫妻英文名字的译音,专门给他们起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这就是后来中国知识界多有所知的、大名鼎鼎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费慰梅。
费慰梅对梁思成夫妇在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四合院印象深刻,在传记中她这样写道:“在高墙里面是一座封闭但宽敞的庭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梁氏夫妇把窗户下层糊的纸换成了玻璃,以使他们可以看见院子里的树木花草,并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放进一些温暖的阳光来……”
清水出芙蓉
梁思成是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1901年4月20日他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梁启超曾经送给他这样一副对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鸥没浩**万里谁能驯。”这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
1915年,14岁的梁思成进入清华学堂读书。他在校期间异常活跃,是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合唱团第二男低音、美术社编辑。1919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双方父母的介绍下相识了。这一年,梁思成18岁,林徽因15岁。接触不久,很快两人便都有了好感。有意思的是,第一次约会时,由于矜持和紧张,梁思成居然独自爬到一棵树上,把林徽因丢在了树下,林徽因被气得半死。多年后林徽因提起这件事,依旧是耿耿于怀。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与弟弟梁思永骑着一辆摩托车准备参加学生游行示威,这一天是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两人正在路上行驶,突然被一辆大轿车撞翻了。梁思成左腿被撞断,只好在医院卧床治疗。
这场车祸造成梁思成终身残疾,但却使他意外地与林徽因更加亲近起来。梁思成住院后,林徽因每天都来到医院看望他,陪他说话,开玩笑或者安慰他。三个月后,等到梁思成出院时,他们已经成了密不可分的恋人。
这诚然是一件大事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1924年9月,在双方父亲的安排下,他们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的美术学院学习。
当时一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陈植曾回忆,“除建筑设计外,思成兄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饶有兴趣,课余常在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临插图,在掩卷之余,发思古之幽情。”
梁思成勤奋钻研,然而终日的伏案绘图,也曾使他感到厌倦。他曾写信给父亲抱怨:“怕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梁启超立即回信鼓励他:“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
1925年,梁启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颁布的建筑书《营造法式》,当即托人带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并在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先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宝之。”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当时还看不懂书中的宋代建筑术语和内容,但父亲激励的话促使他们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想法。
破译这部“天书”,成了梁思成梦寐以求的愿望。他怀着激动之情专门写信给梁启超,谈了自己日后要写成一部《中国宫室史》这类书籍的志向。梁启超接信后大为惊喜,立即回信鼓励说:“这诚然是一件大事。”
跟从李诫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9月回国内赴东北大学就职,创建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
此时,梁启超已病入膏肓,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溘然长逝,与前些年去世的李夫人合葬在北平西山脚下。梁、林夫妇专程从沈阳赶回北京奔丧,并设计了造型简洁、古朴、庄重的墓碑—这是梁思成一生中所设计的第一件建筑作品。1929年8月,林徽因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1931年,从东北回到北平的梁思成,开始了又一次工作选择。当时,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归来的同学,纷纷成立了建筑事务所,活跃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建筑大舞台上。然而,梁思成却做出了另外的选择,要去做当时中国学者没有做过的事情—从头开始,研究中国的建筑历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
他加盟了中国营造学社,担任法式部主任,开始以紫禁城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建筑的奥秘。后来,梁、林夫妇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梁从诫,有“跟从李诫”,并以此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宋代大建筑学家李诫之寓意。
破解“天书”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多年的古建筑考察,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34年,梁思成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筑之谜的建筑专著《清式营造则例》,林徽因撰写了第一章绪论。
1937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把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托付给在北戴河度假的大姐梁思顺一家,与莫宗江等人第三次前往山西考察。这次,他们带着法国学者伯希和在他的《敦煌石窟图录》中留下的一丝线索,去寻找敦煌61窟所描绘的唐代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大佛光寺”,希望能够实现在中国本土发现唐代木构建筑的梦想。
梁思成记录着一路的艰辛:“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田陇随山势弯转,林木错绮。”在险峻的山路上走了两天,梁思成一行终于来到台外的豆村,“佛光真容禅寺”赫然出现在眼前。
他们怀着“咨嗟惊喜”进入佛光寺大殿,经过几天艰苦的工作,终于发现了殿内梁底隐约的墨迹,确认这座古寺建于公元857年,唐代大中年间。这是梁思成多年考察来,唯一见到的唐代木建筑,“不但是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
辽代的一块木头
抗日战争爆发,梁家开始了辗转流亡的生活。1941年年初,在昆明生活了3年后,他们随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若干机构,来到长江上游的李庄。不久,因为肺病暴发,林徽因卧床不起,而在这个偏远的山村,他们最终度过了5年的时间。
身处国恨家仇之中的梁思成,曾以“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一个立足于人类而拥抱文化的‘世界主义者’”的立场致信美国军方,希望他们空袭日本时,能够为全人类至少留下奈良和京都这两座古城。后来,日本古建筑学者福山敏男这样评价道:“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次大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此时,身体的病痛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使他不得不经常穿着铁马甲工作。在林徽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这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巨著终于完成。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分门别类地做了详细的叙述与分析。这些叙述和分析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同时邀请梁思成前去讲学,他还应邀参加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鉴于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创造性的建筑师,同时又是建筑史的讲授者,在中国建筑的历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开创者和恢复、保护他本国的建筑遗存的带头人。”他本人则如是说:“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使其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悲愤地说道:“现在你不采纳,50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梁思成以一己之力阻挡不了拆除的脚步,他无不痛苦地感叹:“拆掉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学者谢泳曾在《梁思成百年祭》中写道:“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因病去世,“万籁无声,孤灯独照”,金童玉女的美好爱情不复存在。7年后,晚境凄凉的梁思成与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结婚,一时引发流言四起,乃至众叛亲离,而两人惺惺相惜,依旧坚定地选择在一起。1972年,梁思成去世,档案学出身的林洙开始整理他留下的资料,从未停止,她曾无比感恩地说道:“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并感谢上帝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角色。”
也正是在这一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整整4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已。曾经青春洋溢的挚友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留下的只是泛黄的照片与落寞的身影,而当年曾让费正清夫妇欣喜不已的四合院风景,也只能到那些正摇摇欲坠的胡同里去寻觅与凭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