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职业生涯终结之前(1 / 1)

安斎前辈继续说道:“用面包来举例是相对好懂的。不过,实际上这个方法不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公司都一样适用。对于打算去面试的企业,一定要先亲自体验下他们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还有其竞品、相似品。除此之外,还要对行业和公司有深刻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再去面试。

“如果是去耳机厂家面试,那就去测试几十种耳机、麦克风;如果是去出版社,那就读上几百本杂志和书刊,再去几十家书店、图书馆看看,把能去的地方都跑个遍;如果是去旅行社呢,就自己买一份他们家的旅游服务体验一下;如果是汽车或者房产这些不好体验的高价产品,就去展厅看看。”

“但如果是零件厂商、原料厂商,或者通信服务商这些做B2B贸易的公司,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的话,可以去调查一下他们的下游行业,或者与其有深度关联的行业,甚至包括一些使用其产品、服务的主要客户。不能因为是B2B贸易,就轻易放弃做调研。如果你想做面试前的准备,方法肯定是有的。

“还有,可别觉得这些工夫会白费。别人觉得浪费时间不去做的事情,你精心做好了,就可以‘超越对方的期望值’。而且,调研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以前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回到刚才的例子,如果你想进夹馅面包厂家,结果只吃了两三个星期的面包你就厌倦了,也可以说明你不适合那份工作。做好事前调研,还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是的呢,的确会有这种情况。”

“这下你明白了吧?企业调研、行业调研,如果只是随便做做的话,那你去十几二十家公司也还是面试不上。但如果做到我说的这么彻底的程度,你只要面试两三家就肯定能拿到一份OFFER。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最好不要同时参加多家公司的面试,而要集中精力攻略其中一家,把其情况琢磨透彻。如果同时参加多家公司的面试,那你做面试准备的时间就会很分散,导致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只有每天都思考与行业、商品相关的问题,才能逐渐养成‘业内人思维’。

“这样一来,当你在面试中回答问题的时候,面试官会认为你是‘同行’,自然就能想象日后和你共事的场景,进而得出‘你没问题’的结论。”

原来如此,这和椎名学姐的言论不谋而合。她曾说过,参加第一轮面试的时候要让“未来的上司”得出“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完全能胜任相关工作,肯定能给公司做贡献”的评价。

“某种程度上说,这条路既艰辛又严苛,但只要有心就能做得到。你需要付出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罢了。

“但为什么这个‘人人都能做到’的方法有机会成为‘最终武器’呢?就是因为‘人人能做’却‘无人去做’。

“大家都想轻轻松松地拿OFFER。不想花几十个小时做面试准备,或者说大家都觉得这样做不现实。眼前的工作已经很令人疲惫了,还要把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这些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陪伴家人的时间都搭进去做事前调研,大家都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么无聊的事情上。但是,还是得做啊,必须得做。只有做了别人没做的事情,你才有机会比别人更努力,创造自己的‘附加价值’。”

“明白,换句话说就是,要比别人多花100倍以上的时间去做面试准备。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只要用心去做,任何人都有机会做得到。”

“当然,还有个大前提条件,就是你先得匹配上企业方要求的必要条件才行。不要花了大把时间去准备,结果企业要的是硕士学历,而你只有高中学历,那肯定是拿不到OFFER的。只有在自己的能力和资历都与招聘要求匹配的情况下,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足事前准备才有意义。

“松村君,像你的话,如果满足招聘方的所有‘必要条件’,但不具备‘加分条件’,那么用这种方法肯定可以拿到OFFER。

“只不过,我还要叮嘱你一点,不要同时做其他事情,只用你剩余的精力和时间量力做面试准备。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做到极致才行。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也不可能‘超越对方的期望值’。”

“安斎前辈,谢谢你的建议。我觉得我又能行了。你说的这些我都认同,但自己的确没想这么深入,这个方法估计也是大家都没实践过的。我想它的效果一定非常好。毕竟你已经用这个‘最终武器’在各种不利的局面下成功换了两次工作。”

“其中一家是POPAI,结果我只做了一年就辞职了,所以能不能称得上‘成功’,我也好不说。总之,这样做是可以拿到OFFER的。这个方法能让你在换工作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只要你拼命努力,它的可复制性还是很高的。”

原来方法是存在的。

哪怕自己的“市场价值”不够,也可以在面试的时候让自己的“价值”爆发出来。看来,这的确是“最终武器”。

如果有一个应聘者对公司产品的特点、业内的各种情况都十分了解,比其他候选人多花100倍的时间做事前调查,那这个人一定能打动面试官—虽然这个候选人在工作能力上稍显逊色,但仍不禁想向他递出橄榄枝。

“松村君,所以说,重要的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向人推销自己,而是要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讲对方的事情。从结果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推销自己的方式。你所做的事情,不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而是要按照对方的需求做才行。这一点在跳槽、工作、商业中都是同理的。”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换工作,平时工作的本质也是这么回事,是吗?”

“是的。打个比方啊,我们平时把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叫作‘PERFORMANCE’(业绩、成绩、能力)。你知道‘PERFORMANCE’的词源是什么吗?”

“‘PERFORMANCE’的词源……是‘PERFORM’吧?‘表演’?”

“没错。‘PERFORMANCE’的词源是‘PERFORM’,也就是戏剧中或者舞台上的表演,还有‘LIVE PERFORMANCE’和‘STAGE PERFORMANCE’这些搭配。商业中的‘PERFORMANCE’也是同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工作就是演绎好自己的‘职责’。”

“你的意思是说,工作和舞台表演、戏剧一样,都要演绎‘角色’,是吗?”

“是的,也可以说是‘发挥作用’。比如,我现在的职位是产品策划,我的工作就是策划不输给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牵头组织设计研发,让产品能够顺利上市销售,并赚到钱。我演绎的就是‘产品策划负责人’这个‘角色’。

“如果我做的事情只是出于我的个人意愿,那仅仅是兴趣罢了。所以,我并不是把我喜欢的随便什么产品做出来,而是根据我的职责所需,超预期地完成任务,演绎我被分配的‘角色’。这就是工作。”

“你的意思是,工作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吗?那这样的话,不就没有价值了吗?”

“你不想自己的努力付出只是为了遵循别人的指令吧?比如我们小学参加文艺表演的时候,如果被安排去演‘树’啊、‘村民甲’之类的角色,就不想好好演。”

“……”

“不过,也有同学喜欢这些角色,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重要的是自己想好了再去选,不管你是演‘王子’还是‘公主’,是‘大魔王’还是‘村民甲乙丙’。

“换工作呢,其实就是在做选择,选择自己可以演绎的‘角色’,选自己能够发光的‘舞台’。而选择的标准如果是‘你想演的角色’和‘你想站上的舞台’,那就是一场观众只有自己的表演。所以,我们应该演绎‘自己比其他人演得好的角色’,站在‘能让自己发光发亮的舞台’上。

“这两者听起来很像,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戏剧是有观众的,你的工作就是调动现场的氛围,所以必须超过观众的预期才行。有些角色不论你多想演,但如果没能力演好的话,就别贸然硬上。

“所以,你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用你的能力征服现场的评审团,超过他们对你的角色的预期,证明你是个人才。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最终武器’。”

“工作就是‘演绎角色’‘发挥作用’。所以,重点是超预期地完成‘角色’的职责,对吧?那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演好自己的‘角色’吗?”

“可以的,你肯定没问题的。如果自己所立足的‘舞台’是由自己挑选的,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就不会依附于公司,而是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的。

“我也是换了两次工作才有现在的心得体会。我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公司,26岁时被老板调去中国上海工作,但我自己其实是不想去的。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工作里的一次失败经历。当时我想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就去了其实不怎么感兴趣的POPAI,毕竟那是唯一给我发OFFER的公司—这个决策也是完全错误的。上海也好,POPAI也好,都不是能让我发光发亮的‘舞台’。

“这两者都不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怪我当时内心太脆弱。不过,虽然是失败的经历,但我并不后悔,因为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对当时的我来说,那就是我‘深信不疑的判断’。更何况,‘舞台’是可以一直‘重新选’的,只要你的职业生涯还没结束。”

“直到今天和前辈见面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完蛋了。哦,不对,其实我现在也还是这么觉得的。POPAI这个公司只会让员工打打杂、搞搞社内应酬,平时的工作方法也不适用于其他公司,员工无法积攒任何个人价值,所以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已经完了。”

“嗯,你说得没错。那也是我从POPAI离职的最主要原因,再那么待下去的话,我的职业生涯就毁了。

“我当时觉得,如果只是服从上司的命令、公司的轮岗安排,完全不思考自己的‘舞台’和‘角色’的话,那就只能演‘公司让你演的角色’,演到最后也就是个跑龙套的。

“那样的话,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吧。如果在一个观众也没有的舞台上演谁都能演的‘角色’,没人关注,也没有追光灯,那这个‘演员’的存在恐怕没有任何意义了吧。”

我不禁咽了一口唾沫。

这真是个恐怖故事。

“松村君,你的职业生涯现在还没结束,但如果你继续在POPAI待个几年、几十年,那就可能会慢慢结束吧。别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公司,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吧。

“换工作能让你实现这个愿望。不要把自己挂在公司这棵树上,当你能选择自己该走的道路时,你的人生就会瞬息万变。换工作就是改变人生的方法之一。自己的职业道路是要靠自己去铺的,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

“趁着你的职业道路走进死胡同之前。”

趁着走进死胡同之前……

“安斎前辈,谢谢你啦。我不会再逃避了,也不会再害怕了。更不会再苛责和小看自己了。我要遵循自己的想法,找到适合我的‘舞台’,并且拿下它!”

“我支持你!”

“下次再来这家酒吧的时候,还有机会碰到你吗?换工作的事情,我还能再请教你吗?”

“当然可以!不过,我说过的,自己的路要自己选。我可以教你怎么换工作,也可以教你怎么面试。但是,你该走哪条路,我可不知道。以后不许再问我‘该怎么办’了。”

“好的!”

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雨已经停了。

新宿的街头吹过一股清透的风,让人头脑清醒。

松村仿佛变了一个人,和他刚进店里时截然不同,他抬头看天空的脸上写满了希望。

被倾盆大雨洗刷过的夜空格外透亮,闪烁在新宿街头的霓虹灯仿佛在祝福他今后的旅途越来越顺。

换工作的黄金锦囊17 是谁扼杀了你的职业发展?

你现在工作得开心吗?

如果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指示完成“被公司分配的任务”,那应该不会在工作里感受到乐趣和价值吧。

我当然也知道很多人不需要乐趣和价值,他们觉得“只要能赚到钱就行”“只要公司安稳,不用加班,能准时回家,工作无聊也无所谓”。

我之前所在公司的很多同事都有这种想法。

他们说“工作无聊得要死,但是我可以忍”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们自己要死了,但他们的职业生涯大概已经濒临死期。

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很多公司都觉得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还有一种是“每家公司都不太想要的废材”。

本章节介绍的秘密的“最终武器”,可以让一些实力不太被看好的人扭转局面,赢得认可。

但是,要想“最终武器”生效,是有条件的,因为它是为了让你在面试的时候瞬间爆发自己的潜力价值。

如果你的资质原本就不行,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已经结束”的话,那这个武器也发挥不了效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大家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托付给公司或者别人,而要自己认真思考,并找到“能够生存下去的环境”。

扼杀职业发展的是“停止思考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