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强占东三省,是各国都不愿意的,而尤其不愿意的是日本。一九〇四年,就和俄国开战。日俄战后,日本将所得东省铁路的支线,改名南满洲铁路;并将所得租借地,改称关东州,为关东都督府。东北的形势变为日南俄北,分划势力范围,不准他国插足了。日俄之战,又有影响于我国之内政者,则立宪之论是也。是役也,日胜而俄败,而日之政体为立宪,俄之政体为专制。我国民方渴望立宪,遂以政体之异,为其致胜负之最大原因。其说确实与否且勿论。而日、俄之战,实与我国主张立宪者以极大之奋兴。公元一九〇七年,中国亦知东三省形势的危急,将其地改建为行省,努力于开荒拓垦事宜。
俄国占据东三省
当各国和约,在京开议时,俄人借口东三省事件有特别关系,要求另议,于是向中国肆行要挟;而各国又警告中国不得和俄国另立密约;中国乃处于左右为难的地位。后来各国和约,大致磋商就绪,俄人迫于公议,乃和中国订约,分三期撤兵。从庚子年九月十五起,每半年为一期,第一期撤盛京以西南的兵,第二期撤奉天省里其余地方和吉林省的兵。第三期撤黑龙江的兵。第一期照办了;第二期就不但未撤,反有增加;第三期更不必说了。
日俄战争
俄国强占东三省,是各国都不愿意的,而尤其不愿意的,自然是日本。日本这时,国力还非俄国之敌。一九〇二年,日、英订结同盟,以共同对敌俄国南侵。然尚未敢贸然和俄国开衅,乃向俄国提出“满、韩交换”的办法,而俄人对于东三省,丝毫不容日本过问;对于朝鲜,亦不肯放弃。日人迫于无可如何,一九〇四年,就和俄国开战。中国反宣告中立,划辽河以东为战区。日本当宣战之前,业已袭败俄舰于旅顺及仁川。俄舰均蛰伏不能活动,日人遂得纵横海上。于是日人以第一军渡鸭绿江,逼摩天岭。第二军攻金州,第三军攻旅顺。后来又组织第四军,和一、二两军相合,攻下辽阳。俄国精锐的兵,多在西方,运输较难。(因西伯利亚铁路甚长,又系单轨,运输需时日。而海路又因英日同盟关系,俄舰只能绕好望角来,所以迂缓)辽阳陷后,西方的精锐才渐集,反攻不克,而为时已迫冬季,乃彼此休战,而日人于其间,以全力攻下旅顺。明年,日军三十四万,俄军四十三万,大战七日,俄兵败退。日兵陷奉天,北据开原、铁岭。俄人调波罗的海舰队东来,又被日人在对马海峡袭击。乃由美国调停,在该国的朴资茅斯岛议和。
俄败日胜之原因
战之胜败在兵,而其胜败之原因,则不在于兵也。关于此点,当时海内外议论甚多。今归纳之,得如下之三事。(一)日本于此战,迫不得已,俄国则否。(二)则日本之政治,较俄国为整饬。(三)则日本战士之效命,非俄国所及。抗军相加,迫不得已者胜,似矣。然从古亡国败家相随属,当其败亡之时,孰非处于迫不获已之境?为国民者,亦孰愿其国之亡?然而终已不救,则知徒有志愿而无实力,终无济于事也。日人则不然。当封建之时,有所谓武士道者,其为人则重然诺,轻生死,抑强扶弱,忠实奉令。又以立国适值天幸,千余年来,未尝被外敌征服;其皇室亦迄未更易,故其忠君爱国之念极强。夫祸福倚伏,事至难言。日人今后,此等偏狭爱国之心,愚鲁忠君之念,或且为其前途之障碍,亦未可知。然在当日,则固足以一战矣。(《日俄战争》,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25、126、127页)
日俄和议
此时日本兵力、财力,都很竭蹶,求和的心,反较俄人为切。所以和约的条件,日本是吃亏的。俄人仅(一)放弃朝鲜;(二)将旅顺、大连湾转租于日本;(三)东省铁路支线,自长春以南,亦割归日本;(四)并割库页岛的南半;而赔款则丝毫未得。当日俄议和时,中国曾声明:“关涉中国的条件,不得中国承认,不能有效。”就《日俄条约》,也说(二)(三)两条,要得中国承认的。然而事实上何能不承认?于是由中国和日本订结《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承认(二)(三)两项外;并开放商埠多处(凤凰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又许日人将军用的安奉铁路,改筑为普通铁路。
日俄战后东北的形势
日、俄战后,日本将所得东省铁路的支线,改名南满洲铁路。并将所得租借地,改称关东州,为关东都督府。中国要借英款建造新法铁路;又想借英、美款项,建造锦爱铁路,都遭日本反对。日本却又获得新奉和吉长线两路的建造权。后来又要求将吉长延长到朝鲜的会宁,称为吉会铁路。吉林延吉厅,有韩人越垦,称其地为间岛。日人即指为韩地,派官驻扎,经再三交涉,然后撤去。美人提议“满洲铁路中立”。其办法:系由各国共同借款与中国,将东三省铁路赎回;在借款未还清时,禁止政治上、军事上的使用。日、俄二国,共同反对。旋订《新协约》,声明“维持满洲现状,现状被迫时,两国得互相商议”。于是变为日南俄北,分划势力范围,不准他国插足的形势了。
日俄战争对内政之影响
日、俄之战,又有影响于我国之内政者,则立宪之论是也。是役也,日胜而俄败,而日之政体为立宪,俄之政体为专制。我国民方渴望立宪,遂以政体之异,为其致胜负之最大原因。其说确实与否且勿论。而日、俄之战,实与我国主张立宪者以极大之奋兴,要求立宪者以有力之口实,则无疑之事实也。于是清廷不能拒,乃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之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六月。其后遂下诏预备立宪。行之不得其道,卒致酿成革命焉。我国政体之改变,原因虽多,而日、俄战争亦为悬崖转石中,加以助力之一事,则众所公认也。(《日俄战争》,第108页)
中日间岛交涉
中国和朝鲜,是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二水同发源于长白山,而长白山一带,清人视为发祥之地,加以封锁,遂成为荒凉寂寞之区。隔江的韩人,渐有渡江开垦的。一八八五和一八八七两年,清朝派员和朝鲜会勘边界。在图们江沿岸,设立界碑。将越垦的朝鲜人,编入民籍。并禁此后再行越界。朝鲜亦经承认。然其后仍有越垦的。延吉县东南夹江地方(亦称通江),朝鲜人呼为间岛。朝鲜属日本保护后,日人遂强指延吉一带,均为间岛,派官驻扎其地。交涉再三,乃于一九〇九年,订立《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日人认图们江北为中国之地,把派出的理事官撤退。中国则开龙井村、局子街(即延吉县)、头道沟、百草沟(今汪清县)为商埠。许朝鲜人仍在江北耕种。并许吉长铁路,将来展接至朝鲜的会宁。(《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四册,第49—50页)
中国的移民
中国亦知东三省形势的危急。公元一九〇七年,将其地改建为行省,努力于开荒拓垦事宜,并开拓到蒙古东部。辽河、洮儿河流域,新设县治不少。吉、黑两省,亦渐见繁盛。据近来的调查:十九世纪末年,东三省只有人口七百万;一九一一年,增至一千八百万;一九三一年,增至三千万。现在东三省的居民,十五个人中,有十四个是汉人。(二十一年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