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治,亦是败坏于成祖时的。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读书。成祖破南京,颇得宦官为内应,才选官入内教习。从此以后,内之则有所谓秉笔太监,而宰相的票拟,决于内官的批红。外之则监军、出镇、奉使,无一件事不参预。明朝的权柄,就全落到宦官手里了。神宗深居宫禁,二十多年,不曾视朝。听凭一班太监,出去妄作妄为。朝臣又结党相攻,言官互相攻击。遇有国家大问题,往往先争意气,把国事的利害,反搁置了。
神宗之怠荒
明神宗时,日兵退出朝鲜之后,建州酋长努尔哈赤,早已起来,自称后金汗。神宗贪乐荒怠,有二十多年未坐过朝,每遇官职有缺,也不去补授,朝臣互相参劾,也置之不理,内政腐败已极,于是有三大案出来。
神宗怠荒 古今罕见
明朝的内治,亦是败坏于成祖时的。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读书。成祖破南京,颇得宦官为内应,才选官入内教习。从此以后,内之则有所谓秉笔太监,而宰相的票拟,决于内官的批红。(票拟,谓由宰相对于奏本,拟具办法,写出进呈皇帝。批红,谓由皇帝用朱笔批示,决定办法。明时皇帝深居宫中,坐朝之时甚少,批红往往委之内监)外之则监军、出镇、奉使,无一件事不参预。明朝的权柄,就全落到宦官手里了。到神宗中年以后,而其衰乱更甚。神宗的怠荒,是历代君主所没有的。他深居宫禁,共有二十多年,不曾视朝。听凭一班太监,出去妄作妄为。朝臣又结党相攻。言官互相攻击,吏部举行察典(即考查官吏成绩的好坏,以定升降黜陟),亦彼此互相排挤报复。遇有国家大问题,往往先争意气,把国事的利害,反搁置了,诒害颇大。(《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第二册,第140页;第三册,第13页)
东林党及三大案
当时有朝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东林书院就在无锡)讲学,友朋很盛,时常议论朝政得失,批评执政贤否,时人称其徒为东林党。神宗晚年,有男子张差持梃入太子宫被获,东林党人说有人主使,谋危太子,非东林党人以为不过是疯汉,并无政治意义。这是所谓“梃击案”。神宗死后,子光宗继位,得疾,服宰相所荐医生的红丸,无效而死。东林党人以为是弑君,非东林党人以为与药无干,这是所谓“红丸案”。光宗死后,其子熹宗嗣位,光宗妾李选侍占住乾清宫,被东林党人勒令移出,非东林党以为不应上逼母妃。这是所谓“移宫案”。两党藉这三大案为题,攻争不息。非东林党人和宦官魏忠贤相结,把东林党著名的人下狱拷死,直到熹宗死,其弟思宗继位,才治魏忠贤及其同党的罪,但国政已不堪设想了。
学校与书院
学校的起源,本是纯洁的,专为研究学问的;惜乎后来变为国家养成人才之所。国家养成人才,原是很好的事;但因(一)事实上,国家所代表的,总是业经通行、已占势力的理论。所以公家所立的学校,其内容,总要比较陈旧些。社会上新兴的,即在前途有真正需要,而并非在过去占有势力的学科,往往不能尽力提倡。(二)而且其本身,总不免因利禄关系而腐化。于是民间有一种研究学问的组织兴起来,这便是所谓书院。书院是起于唐、五代之间的。宋初,有所谓四大书院者,朝廷咸赐之额。此外赐额、赐田、赐书的还很多。但书院并不靠朝廷的奖励和补助。书院之设,大概由(一)有道德学问者所提倡。(二)或为好学者的集合。(三)或则有力者所兴办。他是无所为而为之的,所以能够真正研究学问,而且真能跟着风气走。在理学盛行时代,则为讲学的中心;在考据之学盛行的时代,亦有许多从事于此的书院;即其确证。新旧两势力,最好是能互相调和。以官办的学校,代表较旧的、传统的学术;以私立的学校,代表较新的、方兴的学术;实在是最好的办法。(《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第279页)
流寇之祸
思宗在位年间,外则满洲格外猖獗,占据辽东,进犯京城。内则流寇大起,到处焚杀,流寇首领李自成破了京城,思宗自缢死。满洲乘机入山海关,逐去李自成,入北京称帝。
明人之奋斗
满洲入关后,明人奉福王即帝位于南京。满兵南下,屠扬州,杀督师史可法(史可法是河南祥符人,殉难后求尸不得,葬衣冠于扬州梅花岭),渡江入南京,虏福王北去。明人又立唐王于福州,同时明人又有奉鲁王称监国于绍兴,鲁、唐二王不睦,后唐王竟被满兵所杀。明人又立桂王于广东,竭力抵抗满兵,历十余年,西南诸地(桂王为明末帝,年号永历,故亦称永历帝。 他初立时,尚有两广云贵之地)尽失,逃奔缅甸,被缅人献出缢死。明将郑成功(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唐王赐姓朱,时称为国姓爷。桂王封为延平郡王,授招讨大将军)仍坚守台湾,直到清康熙帝时,才把台湾郑氏灭掉。明室虽然已亡,这民族奋斗的精神,为前代所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