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元代之武功(1 / 1)

白话中国史 吕思勉 2677 字 2天前

侵入中国之民族,对待汉人之态度,各有不同。以大体言之,仰慕汉人之文化,视汉族为高贵而欲攀附之者,五胡及沙陀也。明知汉族文化之优,与之接触,则必为所同化,因而欲竭力保存本族之文化,与汉族立于对峙之地位者,金与清也。介乎二者之间者,辽也。不了解汉人文化,唯恃其征服之势,肆力压制与暴虐者,元也。元人不了解中国之文化,不通中国之语文,实为其根本之点。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

蒙古的兴起

一二一〇年,蒙古侵金而塞外的轩然大波起。蒙古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蒙古在唐时称为室韦,地在额尔古讷河南,后来西徙到敖嫩河(敖嫩河亦名斡难河,今名鄂诺河,为黑龙江之北源)上源。他大约曾和鞑靼人混合,所以又自称鞑靼。金朝灭辽后,金的势力,不大及得到北方。他只从河套地方起,造一道边墙,东北迤,达到女真旧地,并使汪古部守备边患。塞北诸民族遂纷纷自相争斗。十二世纪后半,蒙古族的伟人奇渥温帖木真出,把漠南北诸部落次第征服,声威直达畏兀儿。一二〇六年,诸部共上他以成吉思汗的尊号,这就是元太祖。

蒙古高原的部族较西域诸国为强

在历史上,蒙古高原的部族,本来较西域诸国为强。这是因为一居沃土,一居瘠土之故。所以匈奴、突厥等,虽然失败于东,还能雄张于西。但是匈奴、突厥的西略,都在既失败于东方之后,不过做个桑榆之补。至于合东方的部族,并力西向,则自西辽大石开其端,蒙古却更进一步;而当时的西方,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强部;所以成功大而且快。(《白话本国史》第三册,第48页)

金朝的南迁

金朝当世宗时代,从上京迁到燕,又从燕迁到汴京。把女真人搬进中原来,以镇压汉人,夺了汉人的田地,给他们耕种。而女真人一家百口,陇无一苗,都将田给汉人承种收租。因为生活的优裕,尚武的性质,反而消失了。蒙古兵一到,金兵大败。河北、河东都受**,宣宗只得弃中都迁都开封。

金人速亡的原因

女真初兴的时候,他的势力真是如火如荼,却到元朝一兴,就“其亡也忽焉”,这是什么原故?我说,金朝人开化本晚,所居的地方又瘠薄,又累代用兵不息,却因此养成一种坚苦尚武的性质。这就是女真崛起的主要原因。然而从进了中原以后,他这种优点,就都失掉了。南迁以后,又想用本族人来制驭汉人。于是把猛安谋克所统属的人户,搬到内地;括民田给他耕种。这种“猛安谋克户”所占的田,面积很广,纳税极轻;而且都是好田。然而他们的经济能力,很是薄弱的。得了这种好的家产,并不能勤垦治生。大抵是不自耕垦,尽行租给汉人。有“一家百口,陇无一苗”的,“有伐桑为薪”的。“富室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多慕效之。”于是汉族长于殖产的好处,并没学到;本族耐苦善战的特质,倒先已失掉了。(《白话本国史》第三册,第30、31页)

成吉思汗的西征

唐中叶以后,葱岭以西,多被大食国所征服,后来大食的威权衰了,他东方的镇将,也很多据地自立的。辽朝灭亡时,其宗室耶律大石,率众西走,立国于西方,是为西辽。和花剌子模(Khorezm。在波斯东北部,为突厥族所据地,后灭塞尔柱克突厥,尽得波斯地,旋又取得阿富汗全境,《元史》又称为西域国)并称西方大国。成吉思汗侵金时,乃蛮余孽,逃到西辽,和花剌子模里应外合篡了西辽的王位。蔑儿乞余孽,也出入蒙古边界,要想乘虚报仇。成吉思汗乃北归,遣将把这两国打平,蒙古疆域就和花剌子模直接。因花剌子模镇将,杀掉西行的蒙古商队,成吉思汗大怒,就起大兵西征。花剌子模王不敢抵御,想听他饱掠扬去,遂被逼逃入里海岛中而死。成吉思汗尽定其地,又追击其王子,渡过印度河,想从西藏东归,因道路难行;又闻西夏背叛;乃仍从原路而还,别将则打败钦察、俄罗斯的联军[钦察,亦作乞卜察兀(Kipchak)],这事在一二一九到一二二二年。因为蒙古大兵都在西方,金人乃得暂时支柱。

夏金的灭亡

金宣宗南迁后,仍把女真户都迁到河南,倚为主力的军队。然女真终于不能复振,既要抵御蒙古,又和宋、夏都开了兵衅,国力更形疲敝。成吉思汗东归后,于一二二七年,伐夏未克而死。遗命把夏国灭掉了,然后发丧。太宗立,遣弟拖雷,闯入宋境,从汉中走湖北西北境,以入河南。自己则从孟县渡河,两路合攻汴京。金哀宗又迁于蔡州,至一二三四年,而为宋、蒙古的联军所灭。

约元攻金非为失策

约金攻辽,还为金灭,这是北宋的覆辙。所以读史的人,多以宋约元攻金为失策。这亦未必尽然。宋朝和金朝,是不共戴天之仇,不能不报的。若说保存金朝以为障蔽,则金人此时,岂能终御蒙古?不急进而与蒙古联合,恢复一些失地,坐视金人为蒙古所灭,岂不更糟?要知约金攻辽,亦并不算失策,其失策乃在灭辽之后,不能发愤自强,而又轻率启衅。约元灭金之后,弊亦仍在于此。(《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489页)

蒙古对东西南三方面的用兵

这时候,宋朝理宗在位,史弥远、贾似道相继为相,国势衰微。灭金之后,却想恢复三京(谓东、西、南三京。北宋时,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归德为南京,大名为北京),以致和蒙古开了兵衅。川、楚、江淮,地都沦陷。幸而蒙古从太宗到宪宗的初年,还继续出兵西征。所以宋朝还未即受灭亡之祸。

西征之次第,是太宗遣侄拔都率兵五十万,定钦察,进攻俄罗斯,这时俄国分作数十国,蒙古兵来,或降服、或破灭,蒙古兵遂陷莫斯科。更西侵波兰及匈牙利,大破北欧的联军,兵锋直到奥地利的都城维也纳,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恐。因得太宗病没的信,蒙古军才退去。及至宪宗即位,又遣弟旭烈兀西征,先剿平里海南山中的木剌夷,进攻大食,屠都城报达(报达,亦作八吉打),威势直到小亚细亚和埃及。其间太宗又遣将东征,降高丽。宪宗遣将南征,从青海入吐蕃,灭大理(就是唐朝的南诏)。

宋朝的灭亡

一二五九年,四方大略都被蒙古平定了。蒙古宪宗乃大举入四川,使弟忽必烈攻湖北;因合州守将王坚善守,宪宗死于城下(现在四川的合川县)。忽必烈急顾北归,而贾似道不知道,遣使求和,许称臣,画江为界。忽必烈北归自立,建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贾似道把和议隐瞒掉,诈称大捷。元使来的,都被他拘执起来。由是和议遂绝。此时元人因北方藩王叛乱,还未能专力对宋,所以宋朝又得偷安了几年。公元一二六八年,忽必烈遣阿术,力攻襄阳。襄阳坚守五年,到底于一二七三年陷落。明年,元兵遂大举入建康,继进陷临安,恭帝北狩。宋臣如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又立其弟益王于福州,益王死后,又立其弟卫王,辗转迁徙到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一二七九年,为元人所灭,宋亡。

论宋之灭亡

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两国国力的强弱,不是以其所有的人力物力的多少而定,而是看其能利用于竞争的共有多少而定。旧时的政治组织,是不适宜于动员全民众的。其所恃以和异族抵抗的一部分,或者正是腐化分子的一个集团。试看宋朝南渡以后,军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而一部分士大夫反溺于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虽其一部分分子的腐化,招致了异族的压迫,却又因异族的压迫,而引起了全民族的觉醒,替民族主义,建立了一个深厚的根源,这也是祸福倚伏的道理。(《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490—491页)

建立大帝国

元朝在世祖时,其疆域跨有亚洲大部分,和欧洲东北部。世祖更遣将南征安南、缅甸。攻爪畦,虏其王。唯东征日本,因遇飓风以致失利。这时,元帝直接统辖金、宋两朝和高丽、吐蕃、大理诸国的地方。此外有四大汗国:一曰钦察汗国,为太祖长子术赤封地,其子拔都继之,统辖俄罗斯和里海、咸海以北之地。二曰窝阔台汗国,乃太宗之后,统辖金山(阿尔泰山)以北乃蛮故地。三曰察合台汗国,太祖子察合台封地,统辖葱岭东西,西辽花剌子模故地。四曰伊儿汗国,乃宪宗子旭烈兀封地,统辖里海、咸海以南大食故地。于是蒙古建立空前的大帝国。

侵入民族对汉人之态度各有不同

侵入中国之民族,对待汉人之态度,各有不同。以大体言之,仰慕汉人之文化,视汉族为高贵而欲攀附之者,五胡(献文帝以前之拓跋氏除外)及沙陀也。明知汉族文化之优,与之接触,则必为所同化,因而欲竭力保存本族之文化,与汉族立于对峙之地位者,金与清也。介乎二者之间者,辽也。不了解汉人文化,唯恃其征服之势,肆力压制与暴虐者,元也。此盖由其(一)侵入之先,或居塞内及附塞之地,或则距中国较远,故其渐染汉族之文化,本有深浅。(二)其侵入中国后,其本据地或已不存(如五胡与沙陀),或虽存而断不能再行退回(如金清),或仍勉足自立(如辽及未迁洛前之拓跋氏),或则领土甚广,视中国不过其一部分(如元)。元人不了解中国之文化,不通中国之语文,实为其根本之点。(《史籍选文评述》,写于1953至1954年间,见《吕思勉遗文集》上册,第900页)

蒙古的分裂

从太祖称汗以来,到世祖灭宋,不过七十余年,遂建立大帝国,然太祖身死未几,内部分裂之机已肇。原来蒙古的大汗,是要由宗王大臣等公推的。太宗之立,由于太祖的遗命,所以不曾有异议。太宗死后,他的后人,就和拖雷的后人争位,定宗得立,旋短命而死。宪宗被推,太宗后人谋叛,被宪宗诛戮,宗室中遂势成水火。宪宗死后,世祖不待推戴,径行自立。阿里不哥举兵反抗,被世祖打败。而海都自立于西方,钦察、察合台两汗国,都附和他。蒙古大帝国,就从此分裂了。

元朝的衰亡

元帝把国内分作“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蒙古人是元朝同族,色目人是西域各地人,汉人是契丹、女真和中国北方人,南人是中国南方人),一切权利,都不平等(如各官署都要用蒙古人做长官,汉人、南人,只可做副贰)。在路、府、州、县之上设立行省,以图控制。边陲和紧要的地方都封了藩王。黄河流域,都用蒙古兵和诸部族兵驻守。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之省,为中央行政机关,设宫禁中,省,察也,言出入此中,必检察也。唐官制有六省,而其最尊者为尚书省、中书省。行者,言不在本处而在别地,故省之政治机关,外设者称行省,历代亦有之,唯为临时者。如金伐宋,设行台尚书省等,然事毕即撤。至元即于路、府、州、县之上,别设行省(即行中书省),分中国本部及蒙古之地为十三区,置行中书省十一,行御史台二(江南、陕西),以省统路府,以路府统州县,而府亦有隶于路下者;州有在路府下而统县者;又有与路、府并列者,皆置达鲁花赤,以为正官。其目的则在控制便利起见。盖中国旧以县属郡,后改为州,其尊者称府,唐以道、宋以路以统州,道、路约当今日小省二分之一,大省三分之一,控制地方之权既小,而中央统此多数之道、路亦不易,既立行省制,则行省长官控制地方之权大,而中央政府亦仅需统此十三行政长官而已,一举二得。(《本国史(元至民国)》,见《吕思勉文史四讲》,第66页)

他们的用人,是功臣、亲戚的后裔,诸王、公主的私人,杂然并进。设官专详于户、工两部。他们优待喇嘛僧和西域商人,听其驰驿,要汉人供应。元世祖时,曾两次用兵于日本,又屡次发兵征安南、占城和缅甸,丧师甚多。从世祖以后,继承之际,没一代不是争夺。这如何好治理中国呢?所以到一三三三年顺帝即位后,四方反抗的,就风起云涌了。

蒙人入中国者之腐化

自古民族,不接触则已,苟有接触,则必至互相同化而后已。蒙古人入中国,不久即受中国同化。由积极方面观之,《元史》诏禁蒙古人与汉人交关通婚,或强移其居地。消极方面,则元亡时蒙古兵毫无能为。皆为被中国同化之证也。盖受同化之原则,一为人数寡于他民族,一为文明程度低于他民族。前者因以少数人入居他民族中,势必改其语言、生活以适应多数人之新环境,而为其同化。后者则悦文明较高民族之纷华靡丽,上下靡然从风,率一国之人,悉改其故有生活、风俗,而习文明民族之生活,而为其同化。夫蒙古之人民既寡于汉人,而其入主中国,又唯以武力,经济为剥削,以求获得物质增高其生活程度,莫不乐华风而习之,即上者禁之亦不可也,故卒为中国所同化。兵制废坏,尚武之风沦亡,而败亡遂之矣。(《本国史(元至民国)》,见《吕思勉文史四讲》,第67页)

明太祖的恢复

元末革命军中,首先出兵北伐的,是颍州白莲教徒刘福通,可见白莲教传到后来,虽然渐失其意义,其初起,确是含有民族主义的。惜乎这时候,有个察罕帖木儿,起兵帮助元朝。察罕帖木儿死,其子库库帖木儿继之。刘福通北伐的兵,给他打败。然而顺帝荒**,太子干涉,朝臣和军人,又分党相争,终于不能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是初从郭子兴起兵凤阳,后来别为一军,渡江据今南京以为根据地的。他先把湖北的陈友谅、苏州张士诚灭掉。其余诸雄,亦均慑服。一三六七年,乘元朝内乱,遣兵从河南、山东,分道北伐,两路兵会于德县,北扼直沽。明年,顺帝遂弃北平而去,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