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1 / 1)

白话中国史 吕思勉 1590 字 2天前

经过三国到南北朝长期的战乱而复见统一,国内太平,兵革不作,自然社会要欣欣向荣了。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盖承南北朝之后,南方既习于纵恣,北方又渐染胡俗也。中国文化和富庶的重心,两汉时代,还是在北方的,三国以后,南方虽亦有战事,究竟平安得多。又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人纷纷南迁,学术、技艺等,都随之而输入南方。南方的文化和富庶就大形发达,骎骎驾于北方之上。因为中外交通的繁盛,外国宗教,多有输入中国的。中国的文明,在各方面都颇充实的,唯在宗教方面,则颇为空虚。此由中国人注重于实际的问题,而不甚措意于玄想之故。信教既不甚笃,则凡无害于秩序和善良风俗的,都可以听其流行。所以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没有排斥异教的倾向。

隋唐初年的富庶

经过三国到南北朝长期的战乱而复见统一,国内太平,兵革不作,自然社会要欣欣向荣了。果然,在隋文帝时,虽然统一未久,国内已见富庶的气象,虽经隋末的丧乱,然到唐太宗初年,又有“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岁仅二十九人”的盛况了。(见《唐书·食货志》)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盖承南北朝之后,南方既习于纵恣,北方又渐染胡俗也。史家极称隋文帝之恭俭,谓其令行禁止,上下化之,举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为证。此亦庶僚为然耳,居高明者,奢纵曷尝少减?如杨素即其一也。贺若弼,史称其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功名之士如此,下焉者可知。(唐)太宗虽享美名,实亦奢侈,高宗以后愈甚,至武后而大纵。玄宗初,颇有志惩革,后乃变本加厉。如王琚,史言其著勋中朝,又食实封,典十五州,常受馈遗,下檐帐设,皆数千贯。作造不遵法式。每移一州,车马填路,数里不绝。携妓从禽,恣为欢赏,垂四十年焉。此等人而亦漫无裁制,能无速天下之乱乎?至于武人,则尤不可说。郭子仪,元勋也,史称其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又不必武夫也。《旧书·杜亚传》曰:出为淮南节度,承陈少游之后,淮南之人,望其铲革旧弊,而亚自以才当公辅,连出外职,志颇不适,政事多委参佐。招引宾客,谈论而已。又盛为奢侈。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万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而不濡。亚本书生,奢纵如此。然则所谓书生者,又岂大愈于武夫哉?五代风气,更加横流溃决,不可收拾。(《隋唐五代史》下册,第721、722、723、724、725页)

南方文化经济的发达

中国文化和富庶的重心,两汉时代,还是在北方的,三国以后,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南方虽亦有战事,究竟平安得多。又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人纷纷南迁,学术、技艺等,都随之而输入南方。南方的文化和富庶就大形发达,骎骎驾于北方之上。汉时建都长安,漕转关东之粟,到唐时,漕运却要仰给于江、淮了(唐朝的漕运,是跟着水的涨落走的,二月里发扬州。四月里自淮入汴。六、七月到黄河口。八、九月入洛水。中间有一节,水运不通,陆运以入于渭,直达长安)。

商业的发达

承平时代,商业本来容易兴盛。当时江、淮的商船,大的载重至八九千石,驾舟的至数百人,岁一往来,其利甚大。(见《唐语林补遗》)北至河、洛,南至闽、越,亦有不少商船。(唐朝刘晏说的话,见《旧唐书》卷九十四)九世纪中叶,政府用兵安南,艰于运饷,有人献议,从长江下流用船运往,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从海路运粮之始。(说据顾炎武《日知录》)然商人的运输货物,必已远在其前了。海路对外国的贸易,也极兴盛。(已见前一章)陆路自隋时已置互市监,管理西域的互市。唐时,又在广州设市舶司,以管理海路的贸易。

饮茶之习,起于三国时。(见《三国·吴志·韦曜传》)南北朝以前,还只行于南方,隋唐之世,渐渐普及全国。唐中叶以后,国家既收茶税,回纥也驱马市茶。(见《唐书·陆羽传》)又中国从前所谓糖,只有谷物制的。唐太宗时,才从北印度的摩揭它,输入造蔗糖的法子。(见《唐书》本传)这又是因商业兴盛,而影响到农、工业上了。唐朝陶瓷业亦最盛,尤以昌南镇的瓷,名闻全国。其后渐次发达,乃成名动全球之景德镇瓷器。(见吴仁敬等《中国陶瓷史》,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本)

唐世茶药并称

茶至唐世,通行尤广,其贩运亦大盛。《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贡献、赏赐、赠遗,无不以茶,而军中尤以为重。《新唐书·陆贽传》:贽陈西北边事,言“关东戍士,衣廪优厚,继以茶药,资以蔬酱”。《兵志》云:德宗时,边兵衣饷多不赡,而戍卒屯防,药茗、蔬酱之给最厚。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廪赐遂赢旧三倍,盖即据贽疏言之。兵士得茶,不必皆自饮,盖亦可以鬻卖换易?凡饮食之物,有刺激之性者,人多谓其可以治病,古之酒,明末之烟则然。茶之初兴,盖亦如此?故唐世尚与药并称。此亦人竞求之之一端欤?(《隋唐五代史》下册,第801、802、804页)

隋唐时的宗教

因为中外交通的繁盛,外国宗教,多有输入中国的。波斯的拜火教,从北周时输入,谓之胡天,后来又造了一个祆字。唐时,波斯为大食所灭,拜火教徒,在西方颇受压迫,因此东来的更多。基督教即景教,为波斯人阿罗本所输入。公元六三五年到长安,太宗许其造寺,后来改称大秦。又有摩尼教,武后时初来中国,其教为回纥人所信,唐中叶后,回纥人来的多了,摩尼教又随之而入,遍于江、淮诸州。[景教名义,因耶稣生时,明星出现,碑文有“景宿告祥”之语。祆字系从示从天,读他烟切。Zoroastrianism为波斯国教,立善恶二元,以光明代表净和善,黑暗代表秽和恶,所以崇拜火及太阳。摩尼教(Manichaeism)原出火教,亦行于波斯。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安派(Nestorism),因创异说为同教徒所驱逐的。阿罗本(Olopen)系波斯人,从波斯来,所以初建寺时,名为波斯寺]祆教、景教、摩尼教,当时的人,谓之“三夷寺”。唐朝因为自己姓李,道教所崇奉的老子也姓李,尊为玄元皇帝,奉《道德经》为群经之首,特置“道举”,考取所举之人,在政治上很受优待,然尚不足与佛教争衡,三夷寺更无论了。但是回教亦于唐时输入,有隆隆直上气象。僧尼既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还要据有很大的田产,众多的奴婢;这都是财政和经济上损失,自然要引起反响,所以当八四五年武宗乘回纥的衰亡,就把他和“三夷寺”一同禁绝了。武宗死后,佛教旋即恢复。然(一)出世的议论,既渐为一般人所怀疑,(二)信仰的人多了,不能再讲高深的教理。于是各宗皆衰,只有不立文字的禅宗,和专门念佛的净土宗(净土宗的念佛,有“观”“想”“持名”三法。“观”,如观看佛像,“想”,如想象佛像,“持名”,就是口宣佛号,系使人心有所主,不致散乱的法子。现在所谓念佛,却只知道“持名”一端了),还流行着。佛教到这时候,在哲理上渐渐失其地位,而要有别种新哲学起而代之了。

中国佛教的特色

中国的文明,在各方面都颇充实的,唯在宗教方面,则颇为空虚。此由中国人注重于实际的问题,而不甚措意于玄想之故。信教既不甚笃,则凡无害于秩序和善良风俗的,都可以听其流行。所以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没有排斥异教的倾向。而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推行的机会。其中最发达的,自然要推佛教。佛教初输入时,大约都是小乘。中国的佛教,有一特色,便是大乘的发达。佛教在印度,日渐衰颓,所以大乘在印度的盛行,不过六七百年之谱。其余诸国,不能接受大乘教义,更不必论了。独在中国,则隋唐之间,小乘几于绝迹,而且诸宗远祖,虽在印度,其发挥精透,则实在我国,华严和禅宗皆然。天台宗则本为智者大师所独创,这又可见我国民采取融化他国文化的能力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上册,第189—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