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误区1:“三岁看老”
认知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认知产生的背景与“三岁看老”这句俗语有关。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性格,长大了就会是什么样的性格。
性格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认知对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认知的产生与小学之前的经历和环境息息相关。
请通过下面的事例了解后天形成的认知是如何产生以及强化的。
飞田(即第10页提到的B先生)很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做不到”等自我厌恶的情绪。
实际上,他能力出众,在工作上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但是,他的脑海里总会反复出现“和其他人相比,我能力不行”这种想法。
于是,我开始在他的童年经历中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自卑感产生于幼儿园到小学时期。那时,他很胖,运动能力很差。在孩子的世界里,运动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受欢迎,飞田因为跑得比别人慢而感到自卑。
因此,他产生了“不擅长运动的我很差劲”这种认知,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我不擅长运动”这个认知夸大解释为“我很差劲”。这是一种产生于童年时期的有偏见的自我否定,是一种误解。因为那时候的他只是不擅长运动,实际上学习很优秀,并非一无是处。
但童年时期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我很差劲”这种消极认知。
这就是认知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一旦产生了一个认知,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能够证明这一认知的经历。以飞田为例,他在回想以下经历时,越来越坚信“我很差劲”:
·母亲叹着气和附近酒馆的阿姨抱怨:“我儿子很胖,该怎么办啊?”我果然很差劲。
·7岁的时候,母亲担心我因为太胖了而被人欺负。我总是让别人担心。
·8岁的时候,因为太胖,不能参加接力跑或者翻单杠等运动。看着擅长运动的朋友,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10岁的时候,邻居没有邀请我参加附近的棒球比赛。我很沮丧,他们可能觉得我会拖累他们吧。
·16岁的时候,语文考试没及格。我很震惊,觉得自己连学习也不行,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感觉。
不过,飞田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好,还得过绘画比赛的奖。虽然不擅长接力跑和翻单杠,但他在拔河和“骑马打仗”等项目中比别人有优势。
然而,这些与认知相悖的经历被忽略了,那些能够证明消极认知的经历形成了自我认知。
正因如此,飞田才会在长大后依然被自我否定的认知所操控,重复同样的行为和情绪模式。
在回想童年经历和证明认知的过程中,认知不断强化。这就是为什么“三岁看老”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观念。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认知产生和强化的过程,接下来再举两个例子。
要点
一旦形成了认知,大脑就会不断试图证明其正确性。
认知误区2:不表露情绪就能维持和谐
饭村是一个非常不愿意表露情绪的人,就连他的妻子也说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但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都觉得和他相处始终有一定的距离。
饭村仔细一想,发现很少有人邀请他参加聚会,而且他以前总是无法对女朋友敞开心扉,经常相恋半年左右就分手了。
有人认为隐藏情感的行为是一种“美学”行为,但我总觉得这种行为和认知有关。
于是,饭村开始回忆过去。
饭村家共有五个孩子,他排行第三。他大姐和二哥总是因为吵架而被父母训斥,饭村常常充当和事佬,介入两人的争执。
那时的他认为,如果自己也将情绪表露出来,可能会破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还会给父母添麻烦,所以不能表露自己的情绪。这对于调解家人关系,维持家庭和谐至关重要。
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由于父母工作调动,饭村转了五次学,每次都是刚交到好朋友就要和对方匆匆告别。如果表露情绪,和对方变得亲密,告别的时候就会很痛苦。渐渐地,他不再和别人交流感情了。这是幼时的他对抗残酷现实的策略。
对幼时的饭村来说,“不表露情绪”是维持家庭和谐,减少转学带来的情感伤害的必要手段。
认知误区3:不亲近他人就能减少伤害
我想再举一个例子。
今村无法向喜欢的人表白。他觉得自己很晚熟,即使喜欢一起打工的女孩,也无法向对方表露心意。他与交往过的女朋友大多感情平淡,也难以长期维持关系。
为什么他无法对喜欢的人表白呢?
原来,今村曾经喜欢过同级的一个女孩。一天,今村和一个朋友一起回家,他喜欢的那个女孩突然出现了。她是来送情人节巧克力的。
但是,那份巧克力不是送给今村的,而是给今村的朋友的。这件事对今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今村远远地望着那一幕。自那一刻起,他心中产生了“我喜欢的人不会喜欢我”这个认知。他认为喜欢上一个人必定会伴随这样的伤害,所以,只要不向喜欢的人表白就不会受伤。
这种认知在他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被强化。因为他无法对喜欢的人表白,所以他喜欢的人总会和别人交往。尽管今村后悔过,但“无法与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个认知还是在他的心中不断强化。
曾经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认知至今阻碍着他的行动。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能够得知,曾经坚信的想法会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强化,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
接下来,我想介绍几个能帮助大家摆脱消极认知造成的恶性循环的方法。
要点
曾经(一般为童年时期)的某个关键想法和之后不断强化该想法的经历创造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