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法”与断舍离(1 / 1)

2021年的考研季期间,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

小西,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最近遇到了一个让我很痛苦的难题。我在国内准二线城市一所非985也非211的学校读工科,前几个月刚跟大学里喜欢许久的女孩告白成功并成为男女朋友,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是“考研党”,目标大学是北京一所名牌院校,因为已努力很久,我相信成功概率很大,而女友是“工作党”,她家就是本地的坐地户,眼下已经有了她自己与父母都很满意的工作。

现在我纠结的是该不该为了女友改变我筹备多年的人生规划(我家是同省某县城的),是应该在考上后跟女友异地恋,还是暂时放弃继续深造,先在这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待两人关系稳定后再做打算。可我总觉得这两种都并非“两全法”。我该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呢?切盼你的回复。

看过我的“西塞罗来信”系列比较多的朋友都知道,对于我所挑中的读者提的问题,我一般都会给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但唯独这篇提问,我非常直白地告诉这位同学:我答不了。因为他问我的,其实是一个到底要舍弃梦想还是舍弃爱情的问题。而且从他的提问方式看,他给每一个选项都披上了一层不那么残忍的面纱(放弃考研,被他说成是“先稳定,暂时放弃”;离开刚确定关系的女友,奔赴异地,他依然想要保持异地恋)。这个提问方式显现出对于梦想和爱情,其实哪一个他都很难割舍,一旦将来真的把其中某一个搞丢了,他一定会回过头来后悔,后悔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不管他怎么选,后来发展如何,这种心情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来临。到那个时候他要怨谁呢?我相信,怨自己总比怨别人能让他到时稍微好受一点点。

我要诚实地回答这位同学:你的这两个解决方案都不好,没有基础的异地恋很难维持,而先工作,“稳定”后再考研的思路可能性会更低。世间难得两全法,可能你必须得在学业与爱情之间做个取舍。至于怎么选,不要问任何人,只能由你自己。

这不是旁人对你无情,我知道这种选择对你来说很痛苦,但正因为很痛苦,这样的决定,只有你自己去做,才能变得不那么疼一些。

回答完他的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起了萨特的那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不选择。而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我曾觉得这段话很经典,但现在想来,萨特其实没有真正把意思点透。人的每一次选择中其实都包含了对一种人生可能性的放弃,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真正痛苦的来源,不在于选择,而在于我们要不停地与人生某些可能性“断舍离”。而这种“断舍离”,我们一般将其柔和地叫作“成长”。是的,残酷地说,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消减你人生可能性的过程。仔细想想,这位来信的男生所遇到的那种难题,我们其实都曾遇到,只不过变换了一点问题的形式而已:我们在青春正当年的时候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是驻足停下,与他(她)终成眷属,还是斩断情丝,继续前行?当我们走入婚姻的殿堂,两人情深日笃,是趁热打铁,要一个爱情的结晶,还是以事业为重,先把自己的人生调试到一个满意的状态?当父母老去,你是迁就他们的心愿,选一个稳定的工作,还是去某个大城市再拼一把?

在这些不停的选择与放弃当中,你的人生之路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窄,一切其他的可能都成了回忆,你的眼前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要将这种可能性品味完。而这,就是老去。我二十刚出头时,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觉得特别痛苦,像从我身体上割下一片肉一样疼。再后来,选得多了,反而反应没那么激烈了。但我自己知道,并不是不疼了,只是麻木了。这种麻木,其实也就是有些人所谓的成熟。那么,怎样做选择才能把这种痛苦感减轻到最低呢?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信仰的本质,就是告诉你该如何面对选择与舍弃。佛教讲四大皆空、讲放下“我执”,其实就是告诉你无论哪一种人生可能都不值得过分看重,割舍起来不要过分心疼。

基督教讲拣选与预定,讲“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其实是把这种选择与舍弃的痛苦托付给了神,让神替代人挑起了这副抉择与舍弃的重担。而儒家思想倒是强调这副担子要你自己来担,可是从孔子的“心安则为之”,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它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是统一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三种或者更多关于选择的回答中,你更服膺哪种呢?至少我自己还没有遇到一种能完全说服我的宗教或者哲学,所以也可以说我的这颗心灵比当年成熟了一点,但还没有“熟透”。每一次舍弃与选择之后,我仍能感到那丝丝疼痛。记得我小时候曾看过一篇采访报道,说1998年的时候发大水,有一户农民遭了灾,母亲和妻子都被洪水卷跑了,而在危难时刻,这个农夫紧紧拉住了自己的妻子,只能看着母亲被洪水吞噬。后来有采访者问他:你为什么救了妻子而没救母亲呢?

那可怜的农夫无奈地回答:我当时没有想,只是看到老婆离我更近,我就一把把她拉住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可能是最能让人减少痛苦的选择方式吧:如果选择过于两难,选的时候反而不要多想,听从你的内心,一旦选了就不要再后悔。这样的解答,已经很接近阳明心学和受其影响深厚的日本哲学。它可能非常适用于我们这些平素总在面对无数可能性**的现代人吧,它比较简便。这也可能就是起源于日本的“断舍离”文化这几年这么时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