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不断收到一些临近毕业的同学的来信,我挑选了其中一封来回答,希望对有相同困扰的读者朋友能有所帮助。
照例,他的来信我还是稍作了加工,隐去了部分隐私信息,并用了化名。
小西:
你好!
前两天看了你答毕业生的文章,觉得与我们这届学生的苦恼还真是相似的。
但我的情况也有些特殊之处,纠结中,看你文章很久了,万望你特别关照一下,给我个解答!
和那位同学有点像,我也是个×市(某一线城市)211大学的学生,学了个不算特别硬的工科专业,再有几天就毕业了,面对两个选择,可我还是没想好到底怎么选。
一条路是我爸妈帮我选的,在老家找了一份还算安稳的工作,单位是个国企,我走了流程拿了录取通知书,虽然专业不对口,挣得也不多吧(听说每月会有五六千),但确实比较安稳。老家在准二线,消费不会很高,房子能立马解决,照我爸的说法,今年能找这么个工作已经够不错了。
可我始终还是有点不甘心,见过了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太甘心再回到老家那个小圈子里,过一碗水看到底的生活。虽然今年经济不好,但机会一定还是大城市多,不想放弃。
另一条路是,我一个同系的学长给我介绍了一家刚创业的小公司,他们给的薪水比老家那边高一些,但留下来自己打拼,光租房每月就要花掉工资的一半,而且听说那家公司人员流动性特别高,不一定能干多久……
当然,讨论这事儿时,我老爸说过我:“他们公司不稳定,这不就是你最想要的吗?”
听他这么讽我,我竟无言以对。
…………
所以到底该选哪条路?我好纠结。
另外,小西你在那篇文章里说,美国大学生车库创业的很多,但你不看好中国大学生这样做,能具体谈谈为什么吗?多谢了。
威特鲁威
以下是我的回信:
威特鲁威:
你好!
你的来信,让我想到了一个现象:给我写信,让我帮他们做选择的大多数读者,他们在来信前,自己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选好的答案。之所以还要问我,无非是因为他们还不太甘心——不甘心放弃另一个其实已经被他们在心中放弃的选项。
恕我直言,其实从你的陈述中,我感觉你也已做好选择了。你想放弃北上广,遵从父母意愿回老家去国企工作,只是觉得这样是把自己的梦想甚至人生的可能**代了,很不甘心,甚至十分痛苦,觉得进了保险箱,也进了牢笼。所以,你需要有人帮你开解一下,我说得对吗?
好吧,如果确实是如此,那我就来帮你开解一下,替你分析一下你这样选,为什么是有道理的。
实话实说,你现在的境况,跟十年前的我其实有点相似。十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虽然专业没你的吃香,不过就业形势和学校稍微好一些,一定要留上海的话也不是留不下。当时我就面临两个选项,一是回家乡所在的省份,进体制内,做一个还算安稳的工作;另一个则是接一家小型文创公司的offer。两边的工资差不多,许诺的都是五千。
当年的社会气氛,比现在可能还稍微活跃一些。“留在北上广”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更有吸引力的事情,毕业就滚回老家似乎挺丢人的。
就像你说的,见过大城市的繁华,就这么回去了,我不甘心。
但是,那天,我在宿舍里给自己列了一张表,把生活在两地大体的开销,工作、通勤所需花费的时间,两份工作的稳定性,能否发挥我的才能,等等,都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比较了一下两条路的优劣。
结果我发现,看似很(上尸下从)的“逃离北上广”对我反而是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如果留在上海,即便租最便宜的房子,一个月也至少要花两千元,剩下两千多的工资,还要交水电费、通勤费,解决餐饮、娱乐之需。总之,日子会过得非常拮据。而我要去做的那份工作,像你现在一样,是不安稳的,发展的预期不确定,且工作时长还无法保证。我这个人喜欢读书,并坚信多读书会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如果我这样选,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用来读书积累的。
是的,积累,列完那张表以后,我发现这个词才是决定选择的关键。
像你,一方面迷恋北上广,认为那里机会多,理想很丰满;但另一方面,又总感到现实的“骨感”,发现有机会你也抓不住。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因为你的积累还不够,这个积累不仅仅指的是你的能力,也有金钱、房产、人脉等,而想要让自己的积累达到足以抓住机会的“燃点”,你就必须向其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如果你在北上广找一份工作,让工作榨干你的时间,房租和高消费榨干你的工资,你依然是没有积累。你貌似把自己留在了北上广,但实则你的人生是在“空转”,你只是在空耗你的年华。
是的,这其实就是大多数北漂、沪漂,漂了半天总感觉自己一无所有的原因。前几天我在B站上刷到一个UP主(1)的视频,她年纪跟我差不多,那个视频的内容就是感叹自己在北京漂了快十年了,依然是没房没车没家没男友,换了七八份工作,每份都忙得脚不沾地,最后自己啥也没剩下。
是的,挤地铁、“996(2)”、交房租、换工作,这就是大多数漂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真实日常。而没有积累,或者少积累的“空转”,让他们始终达不到那个能抓住机会的“爆点”,这是大多数北漂、沪漂注定将遭遇的无奈悲剧。
而你,我要说你是幸运的,回家,到国企去做那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然看起来挣得少一些,但你攒下的钱和自己的业余时间都会更多。而且从描述上看,你父母是能给你提供助力的,这就决定了你如果还想上进的话,能够一定程度上“好风凭借力”,更迅速地完成自己的积累期。
所以,一线城市机会多,二线城市机会少,这话确实对,但这个事实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大道理”。
而回老家你能得到的“积累”多,留在一线城市你将得到的“积累”少,这是属于你自己的“小道理”。
你记着,在这种“大道理”与“小道理”相抵触的时候,一定要听“小道理”,因为它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专属甲胄”。
这像什么呢?
你知道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吧?
那一段可不是《三国演义》的原创,是陈寿在《三国志》当中就已记载的。
你看那一段就很有意思,刘备见了诸葛亮以后,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而诸葛亮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你用心分析一下,会发现很有意思:刘备和诸葛亮的这一问一答,就是一对“大道理”与“小道理”的争论。
你看刘备提问题说的那一套,什么“汉室衰微”啊,“奸臣窃命”啊,“主上蒙尘”啊,“欲信大义于天下”啊,这些都是“大道理”,适用于所有人,刘备可以这样讲,孙权可以这样讲,曹操不用这么讲,人家积累够了。
所以,刘备活了这大半辈子,其实没太活明白,他见诸葛亮时,一说话还是跟我们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时谈就业一样,开口就是一堆的大道理:什么“经济下行”啊,“北上广发展机会多”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怎么样啊,哪个行业更好啊……
这些对吗?都对,但这些都是大道理、大形势,不解决你个人怎么做的问题。大势是这样的,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你自己该怎样?
而诸葛亮为什么是“卧龙”呢?他聪明就聪明在,知道这些大道理如果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是没有用的。
所以,你看他一开口,谈的全都是基于每一方势力的小道理,曹操怎样、孙权怎样,而刘将军你又该怎么样。
这才是最该思考的。
说来也非常巧,诸葛亮给刘备指出的最重要的“小道理”,
就是:刘备你现在“积累”不够——兵微将寡。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拿一块地盘,作为自己的“基业”。
那这个“基业”到哪里去取呢?
诸葛亮说你去荆州、益州取!这两个地方虽然不像中原一样是“一线”,看似不发达、机会少,但比一线竞争小啊。你不是智虑斗不过曹操么?你不是东奔西走恨无家么?竞争相对较小的荆、益恰好是你的用武之地啊!你先在这里扎下根基,完成了积累,等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你再杀回一线去就是了!
这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你说这个主意有多奇绝,其实未必,地图就那么大,刘备原先眼瞎么,看不到有荆、益二州吗?
他当然看得到。那他为什么自己没明白这个道理呢?
因为他和你现在一样不甘心,他总想硬碰硬,留在机会更多的中原,看看能不能像曹操一样“一步到位”,直接把自己的大业办成了。
诸葛亮给他的建议,就是先泼冷水: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你现在实力不够,能走的有且只有先取“基业”,做好积累,再等机会。
而且我觉得,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还包含着一种思想:他认识到成功是一枚种子,会自行发芽、生长。
这里推荐你一本书,《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
如果你不经商,其实也不必真正去读它,接受这本书传达的一个思想就好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井上达彦(不是画《灌篮高手》的那个)就说:人们总是赞美“从0到1”的突破式创新,但实际上这种创新是很难的。更多也更容易的创新其实都是模仿式的,是“从1到100”。你要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可资模仿借鉴的成功范式(所谓的“1”),然后让这个成功范式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己长成那个“100”。这才是更靠谱的成功方式。
你用这种观点去看刘备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就能发现道理是一样的。刘备前半辈子当“中漂”(中原漂泊者)的时候,就一直想完成“从0到1”式的创新。
什么义领徐州,什么衣带诏,什么联合吕布打曹操、联合曹操打吕布、联合曹操打袁术、联合袁绍打曹操、联合刘表打曹操,这些都是他“从0到1”的创新。
按现在的说法,刘备这前半辈子,“跳槽”了无数次,是个典型的“连续创业者”,只可惜,他一次都没成功过,他不知道成功的范式是怎样的。所以,他只能“漂”。
而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的核心,就是先稳住根基,成功一次再说。
刘备很聪明,诸葛亮一点,他一下子就开窍了,在联吴抗曹的过程中,他通过模仿和扶助获得了一种“成功范式”,然后很迅速地就让这种范式“从1到100”,让成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这其实就解答了你的那个问题:
我为什么不觉得中国大学生能复制美国式的“毕业即创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生时代往往就通过打零工接触社会了。比尔·盖茨、乔布斯这帮人赚到他们第一笔工钱的年纪,我们都还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呢!
所以,当比尔·盖茨、乔布斯这帮人开始创业时,他们其实带着已经被验证成功的“种子”用以模仿、生长的。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临到大三、大四,才开始在学校、当地政策的鼓励下,闭门造车地写创业策划,他们根本不知道成功的范式是怎样的。
所以,我们大学生创业,搞的多半是“从0到1”式,或者说得更确切些,这叫“驱市人而战之”。
这事儿吧,就点到为止好了。
说回你自己的情况,我觉得你去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多做一段时间,积累一下经验也不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属于你的那个“1”,你可以观察、学习、模仿那些成功的人,有了这个借来的“荆州”,模仿来的“成功之种”,相信日后,只要你雄心不死,你会有让它生根发芽的一天。
总之,我给你的建议,跟你在来信中透露的倾向是一致的。既然形势如此,在一线城市就是漂,很难完成你现在急需的积累,那你就先安心回去,先去扎牢自己的“基业”,“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机会来临,你的积累也达到了,再杀回去就是了。
若天下不变,当个“汉中王”也不错,你说对吗?
总之,这条路无论如何都比你在一线城市毫无积累地“空转”要强得多。
这就是我给你的建议,不指望像“隆中对”那样精彩吧,只希望你看过后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好好完成你的积累。
不要担心回去以后你自己会被拘束住,记住,只要你雄心未灭,你随时都有选择权,随时都可以出祁山,随时都可以“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真正能拘束你的,其实只有你自己的胆识,你的内心。
(1)????UP主:UP为upload(上传)的缩写,UP主即上传者,网络流行词,指在视频网站等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
(2)????996: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