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抑先扬,给情绪一个缓冲(1 / 1)

沟通的艺术 高文斐 1107 字 2个月前

任何人在特别激动的时候都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矛盾冲突中失去理智将对方打伤或者打死。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气到极点时,就想发泄出来,有些人表现在说上,有些人就表现在肢体上。

批评也是如此,本来批评是要说一些令人不悦或者难以接受的话,如果你又在他犯了错正在气头上时去批评他,那不仅不会有正面的教育意义,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当你要批评一个人时,一定要先给他的情绪留一个缓冲的空档,消除戒备心和叛逆情绪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沟通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批评技巧——欲抑先扬。

所谓的“欲抑先扬”,就是批评时先对优点进行表扬,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然后再婉转地提出批评。“抑”就是压下去,含有批评之意。“扬”就是扬起,也就是赞扬。人人爱听奉承话,没有人不因受到夸奖而心情舒畅的。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那自然就会更容易接受。

有个学生考试没有考好,一位老师将他单独叫到一旁,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次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肯定是平时没有用功,如果你下次再考这样,就把你的家长找来,看看你怎么跟你家长交代。”

另一位老师则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他对学生说:“你最近学习态度比以前要好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能认真的完成作业,为什么这次考试没考好呢?是不是考试的时候紧张了?考试老是考不好可不行,你要继续努力,争取把自己的成绩提上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哪一种说话方式呢?自然你会选择第二种,第一位老师的“忠言”不仅不会让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而第二种呢,不仅能够将忠言落在实处,还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这种赞扬式批评可能时效不会太长,但短期内的效果是可见的。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要批评他的过失时本来可能是好意,点醒在当局迷茫的人,但是可能会受到对方的反感,更甚者引起对方的顶撞,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沟通建立人脉圈的目的,两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既然我们为了要说忠言,就不要让他过于逆耳,否则还没有表达完就会受到巨大的反作用力将我们的好意弹回来。

张小雅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凭着自己的形象气质好在一家公司做了前台。但她很没有时间观念,经常迟到,这让经理非常头疼。

于是,经理决定找张小雅谈一谈,张小雅一接到通知就知道经理是因为自己迟到的事打算批评她,所以想好了各种理由,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一进办公室经理却说:“张小雅,有你做咱们的前台实在是太好了。你形象突出,又会打扮,谈吐也非常合适,真的特别棒。”

张小雅以为经理是要给她加薪或者缩短实习期,听到表扬后很高兴,说:“哎呀,你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你要不说我都不知道我有这么多的优点。”

经理笑笑说:“是啊,你平时的工作态度多认真啊,你看看别的部门那几个,上班的时候要么偷着看电视,要么偷着用手机聊天,有几个心思在工作上的。”

“可不是嘛,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只要交给我的工作,我肯定放在心上,认真去完成。”张小雅充满信心地说。

“不过,你最近好像总是迟到,特别是迟到了还让同事帮你打卡,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呢?需要帮忙吗?”经理仍旧笑着说。

“没事儿,没事儿,我以后不会再犯了。”张小雅的脸刷的红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经理的沟通方式就是“欲抑先扬”。经理找张小雅时,张小雅的情绪处于高度戒备中,此时如果经理开门见山地批评:“你为什么最近总迟到,如果再迟到就将你开除。”那么张小雅或者会找一大堆迟到的理由,让经理无话可说;或者就是情绪特别激动,与经理闹翻。所以,经理先是表扬,为自己的批评做足铺垫,这时再说出批评的话,张小雅只有接受和认错,别无选择。

批评中的“扬”不是我们的本意,只是一种手段,“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抑”,“扬”可以有很多类型,但无论你怎样“扬”,最终的目的一定要落实到“抑”上。也就是说,“扬”要“扬”得有分寸,不能将“抑”的本意丢掉,批评的成分太少,或者不够尖锐,那对方可能只收到了赞美的信息,而将批评忽略掉。

就像张小雅的故事一样,如果经理最后只是淡淡地说:“我还听说你常迟到,以后注意点。”那张小雅一定不能改正,她一定会想:原来我的优点那么多,像迟到这样的小问题经理是不会关注的。她的信息接收错误了,经理“欲抑先扬”的沟通方式不仅没有起到效果,还产生了反作用力。

这种沟通方式中,“扬”的分寸很重要,“抑”的程度也很重要。“扬”的过程是必需的,但是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要有非常自然的过渡。如果将对方“扬”的过高了,那么接下来你的“抑”就很难落下来。你如此看好对方,突然开始说些难听的“忠言”,那么你之前说的话是否是真心的就非常可疑了。或者你“扬”的过低了,让对方看出了你是在为“抑”做铺垫,那你就变成了跳梁小丑,让对方看了笑话。

总之,做任何事,用任何的沟通方法都不要忘记最初的目的,“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在任何时候都适用。批评之言不好说出口,那就换个方法睿智地说出来;对方的情绪难以把控,那就给他一个缓冲期,人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欲进先退”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