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后知后觉的情况,自己办过的事情,再次回想才发现有很多不妥之处;自己说过的话,再次回忆觉得很多不妥帖。于是,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我还不如这样办呢,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同样,与人沟通时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沟通的艺术就要懂得实时做出反应的意义,谁也不想与一个后知后觉、总是慢半拍的人说话,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糟糕透了。而沟通中的赞美更是如此,“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语境对话为你创造了赞美的机会时,就要把握好时机,但如果语境已过,别人已经换了新的话题,你再次提起,就会显得过于刻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比如,当同事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大家都在恭贺时,你便可以适时地恭贺、赞美,但如果你没有立刻给予赞美和恭贺,反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兴奋地说:“哎呀,听说你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真是太厉害了!相信凭借你的才华,肯定会尽快升职加薪的。”他一定会觉得你并非出自本心,或者有求于他。
下雪时我们总是冒雪去堆雪人,因为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雪就会融化。及时赞美也是这样,如果未能在合适的语境中想出赞美之词,就不要在事后补救了,因为事过境迁,你的赞美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王昊在这家公司已经五年了,与自己同时入职的人早已经升职加薪,只有他业绩平平,表现也平平,整天没有什么干劲地混日子。
但是,王昊在去年的年会之后突然干劲实足了,近一年的表现非常突出,精神状态也很好,总是神采飞扬的。
什么原因只有王昊心里知道,因为年会时他们部门经理外派出去了,公司换了一个部门经理,之前那个经理王昊很不喜欢,因为他平时总爱板着脸,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他总是爱批评下属,一旦下属出现了错误,就会立即劈头盖脸骂一通,哪怕他表扬或夸奖下属时,也黑着个脸,给人一种压抑感。
虽然,那位经理也常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者赞美性的激励语,但是下属们也不会从中感受到温暖与激励。因为他的赞美和鼓励时常都是过了很久才发出,下属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已经消失了,他才对下属提出赞美,根本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就在去年春天,王昊所在的小组拿下了一个大项目,为公司赢得了丰厚的收益,王昊和同事们非常兴奋和高兴,大家都期待着部门经理的赞美和奖励,这位经理却没有任何表示。
一周后,大家早已淡忘这件事时,经理却在部门会议上提起了这件事情,说:“上次王昊那组表现非常不错,拿下了这么大的项目,真是值得表扬!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且我会向公司申请给予你们奖励,提高你们的年终奖金。”
虽然这是一件高兴事,但王昊和同事们的欢愉、兴奋的心情早已经没了,自然由兴奋产生的工作热情也不存在了,这时哪怕是拿了奖励,受到了表扬,也达不到激励的效果了。
新来的经理却完全不一样,他总是能够及时赞美和表扬下属,即便是一点进步,他也会大声说:“王昊,这个活做得真不错!”“小李,文件做得比上一次好多了!”及时的赞美让下属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情绪和干劲也非常高。
所以,王昊在这种及时的赞美之后,变得斗志十足,短短半年时间部门的业绩就增长了20%,新经理又与大家一起聚餐庆祝,整个部门都是蒸蒸日上的劲头。
这便是赞美的时效性,及时的赞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他人立即产生荣誉感。而过时的赞美就显得缺乏真诚了,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效果。
比如,小时候我们考了一百分,总是期待着家长问:“你考了多少分呀?”我们便会得意地拿出试卷骄傲地说:“一百分!”然后就开始享受赞扬和夸奖,并暗下决心下次还会考一百分。但是,如果家长问完后,并没有赞扬或者夸奖,只是“哦”,我们就会想原来一百分也只是那样,根本不值得骄傲,也得不到赞扬,那么下次能考多少就考多少吧。
这时,哪怕家长反应过来,去补救赞美也无济于事了,因为时过境迁,兴奋劲儿早已经消失,再赞美也调动不起刚刚的情绪了,自然也达不到那时的效果。当他人做出成绩,或是表现良好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你发现了别人的优点,那么就不要犹豫,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
丛铭君的《听说》中开头是这样的歌词:“我浪费了最好的年华,我丢掉了那个她,我无数次梦到了那个画面......嗨,你好吗?”这便是错过时机的感慨,在最好的年华中没有珍惜,在最适宜表白的时刻中没有表白,哪怕现在再次问起“你好吗?”也没有办法回去。所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机会来时就要抓住,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及时、适时便是与人沟通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既然赞美是为了拉近距离,那它更要及时、适时,不要时过境迁,后悔没有跟上才想起补就,“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错过了最佳时机再想补就也是晚的。过时的赞美,即使你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哪怕用上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