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一期的逻辑思维培训营也就是费城西部的凯尔光子大厦参加启动仪式时做了半小时的发言,其中针对部分学员的要求,重点提到了因果逻辑对人们思维的不良影响。我先问了他们几个问题,请学员们回答与分析。
1.假设原因是确定的,为何我们现实中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和验证结果呢?
2.假设因果逻辑是唯一的关系,为何我们总是在得出结果后会大吃一惊,只是由于它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预断?
3.假设我们抛开因果逻辑去分析不同的事物,能不能得出不同的认识?如果能,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建议人们先将思维从沉溺了几十年的因果关系中解脱出来,彻底摆脱它对观念的束缚,再去思考和分析相关的问题。到最后你可能突然发现: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可能相关关系要比因果关系对思维的影响更大。
比如这个案例—在19世纪的英国,据说勤劳的农民至少有两头牛,而好吃懒做的人通常没有牛。这是一个现象。于是,有位勇敢的改革家就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给每个没有牛的农民两头牛,从而使他们勤劳起来。
我们当然很容易看出这位改革家的建议是十分荒谬可笑的,怎么可能给了农民两头牛,他们就能从此变得勤劳了呢?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可轻易地看穿这个荒诞的逻辑。改革家犯下的错误就是过度依赖了因果关系。
因为勤劳的农民至少都有两头牛,所以有了两头牛就可以变得勤劳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诚然,因果联系是世界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我们无法否定。某一个(或者某一些)事物、现象的存在、发生,的确会普遍地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事物或现象。这时,我们就说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这有什么错误吗?没有,完全正确。对规律内的因果关系,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纳入正常的思维轨道,靠捕捉这种关系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顺便造福于大众。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当你迷信这种定律时,所有的关系就突然变得扑朔迷离了—如同进入了黑洞的视界,时空发生了逆转,规律被扭曲发生了断裂,因为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意外:因果关系可能在很多时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正如同上面的案例。
我们要在绝大多数时候成功地判断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虽然它普遍存在,但是并不是任意的两个现象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于因果关系。即使存在这一关系,要成功地判定这二者谁为因、谁为果,恐怕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这并不是轻易就能判定的。
对此,我们要从因果关系的共存性和先后性说起。字面上的解释:共存性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在时空上总是相互接近的;先后性则是指一般来说,原因总在结果之前发生。注意,只是一般性,不具有普遍意义。可能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多数情况均如此,但不代表每一种情况均完全吻合。这里存在的逻辑漏洞就是介于“多数”和“全部”之间的缝隙,遗憾的是,总有人不小心掉进这个缝隙之内。
正是因为这种多数情况下存在的共存性和先后性,才增加了我们辨认因果关系的困难,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并非只有原因和结果之间才具有共存性和先后性,相关性的不同信息之间,也存在这种看似因果性的逻辑。只不过,它们往往在表面上披了一层因果逻辑的外衣。
你上当了吗?假如仅仅根据这两种关系就判定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你就会犯下致命的逻辑错误。请相信我!你每天至少会犯两到三次类似的逻辑错误,没有人可以例外。
1.先后性未必就是因果关系:尽管因果关系往往具有多数意义下的先后性,但是具有了这种特点,未必就是因果关系。假如你据此判定后者就是果,前者就是因,你就掉进了这个逻辑陷阱,后面的一切分析都将是错误的。你犯的逻辑错误越早,后面得出的结果就越荒谬。更有趣的是,直到最后你可能仍对此深信不疑。
打个比方说吧—闪电总是在雷鸣之前发生,但是闪电是雷鸣的原因吗?未必。它可能是雷鸣的原因,也可能不是。因为雷鸣时未必有闪电,闪电时也未必就有雷鸣。两者只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带电云块之间的碰撞。
再比如—春天总在夏天之前,但是夏天呢?它并非是春天的结果。不会因为春天没来,夏天就不出现。在很多地区,冬天的时间很长,往往持续到三四月份,然后夏天突然就来了。
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关于猫头鹰与病人的—民间传说重病患者在临死前经常会有猫头鹰飞进院子,因此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兆,只要猫头鹰出现,就预示着病人就要死了。但实际上,病人的死亡并不是猫头鹰引起的。后者不是因,前者也不是后者的果。
相反,病人本身才是因,因为病人在临死前,躯体往往已经开始出现轻度的腐烂,他的身体散发出的这种气味吸引了猫头鹰。也就是说,正确的因果关系是颠倒过来的,病人垂死是因,猫头鹰飞过来是果。
2.倒因为果的逻辑错误:现实中,原因和结果具有共存性。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两者同时存在,也不可分割。也就是说,人们其实并不知道何者是发生在前的,何者发生在后。所以就非常容易犯倒因为果的错误,误把结果当成原因。
比如那位英国的改革家,他所犯的错误就是这种类型—本来牛的数目增加是辛勤劳动的结果,前者是果,后者是因。但是改革家的认识却颠倒过来了,他认为牛的增多可以消除懒惰,把牛的数目当成了因,将农民的勤劳当成了果。于是他就认为,只要我们配给农民足够数目的牛,他们就会变得勤劳。
再看下面这道题目:
有一家保险公司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比不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的生产效率要高出25%。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这么叙述是没有错误的,但下面的四项结论,你认为哪一项是正确的?
1.平均来说,生产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少;
2.舒适的环境比不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3.舒适的工作环境通常是对生产率高的员工的酬劳;
4.在拥挤、不舒适的环境中,同事的压力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
这一测试讲出了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倒果为因的问题。你可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的论证过程,比如:研究发现,工作环境越舒适,则工作效率越高。那么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的舒适之间有共存性,它们是正相关的,但属于因果关系吗?从这里,其实我们只能得出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相关的结论,却无法证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不能推断出谁是因,谁是果。再来看后边,如果仅从二者的共存性就得出结论,认为工作环境是工作效率的原因,那么就过于武断了。所以,当你需要反驳这一论证时,只需要指出其他的结论中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可以了。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3。我们只能认为,舒适的环境是优秀员工的酬劳,这是他们应得的。当你建立这种思维逻辑时,你就知道如何应对下属对改善工作环境的要求了。你可以要求他们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他们更好的环境。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那么多人容易轻信谣言?因为大部分谣言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因果逻辑的依赖—因为……所以……它们挖下了类似的陷阱,只要你相信了“因”,就一定会接受它们分析出来的“果”。
但是,一般而言谣言总存在两类错误:第一类是事实错误;第二类则是逻辑错误。在更多的时候,它们二者是混合的。对事实错误,我们很容易发现和验证。但后一类则比较难办,因为逻辑问题总是非常隐蔽的。它藏在我们的大脑深处,在内心的小格里子,属于思维的秘密,难以一眼看穿。
所以,对因果关系的逻辑分辨和运用,总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要求你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思维的深度。随着思考经历的丰富,你也就变得越加冷静了,不再会轻易地掉进别人设好的逻辑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