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部叫作《星际穿越》的科幻片在全球热映,成为一时的票房冠军。就像导演诺兰在他的上部名作《盗梦空间》中对思维与梦境关系的探索一样,他又提到了一个科学上很著名的概念:时空维度。
在一维世界,在二维世界,在三维世界,在四维世界,在五维世界,人们想到的和看到的东西都大有不同。一维世界的生物无法理解二维,二维世界的则理解不了三维。每增加一个维度,就意味着时空概率、思维与视角提升了一个级别。
比如蚂蚁的体积和重量之小,在我们看来就是二维生物。它只能沿着地面走一条线,而且对它来说线的曲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是没有空间概念的。它不但理解不了三维时空,甚至对距离也缺乏明确的认知。因此,蚂蚁的思维模式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不会变通,也无法探索这个世界。
当我们在现实中(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围绕一个特定的事件产生新观点、开拓了新视野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开始了进化的旅程—我们的思维可以从一维进化到二维、三维,直到达到五维乃至更高。
这意味着我们在对思维的提升中,需要思考自己人生中的所有关系—关系是我们思维的支点,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存在的符号和成长的意义。你必须使用一种没有拘束的规则,让自己更加自由地思考,进入到思想的新区域,然后才能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案。
不管是你自己的思考还是群体会议、工作讨论,当你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鼓足勇气大声地说出来,与世界(同人)分享信息,刺激在大范围内进行讨论。等待他人提出更新的观点,或者从世界接收反馈,继续建立新的观点。这就像盖楼一样,让思维的时空不断扩大,增加维度;让头脑变得更强大,让智慧更富有张力。
在公司的会议中,我对属下说:“我们要群策群力,要用集体的智慧,要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坐在这里不是为了扯皮,也不是为了消耗共有的资源,因此,我们要真正释放头脑。在这里,所有的观点都会被记录下来,所有的想法都不会被批评;我们的头脑需要不断进化,我们只要开始讨论,就要掀起一场风暴。直到它结束的时候,我们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请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每天的进化中受益无穷!”
我的下属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是公司议题的参与者,也是拥有无限思考权的智慧的源头。我一直希望他们敞开心扉,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出一场真正的持久的创造性风暴,让每个人都达到五维的头脑,拥有理性与创造性合二为一的思维和较为严谨的逻辑。
在头脑的进化中,一种策略是直接进化:在群体讨论中应尽可能地激发创造性,产生尽量多的想法与观点,把所有的创意累加起来进行分析,得出最好的看法;一种策略是质疑进化,即对第一种策略中提出的所有设想、方案、思维进行逐一的质疑、审视、批判与论证,在对比中淘汰,在淘汰中找到唯一的、最好的那一个,得出一个最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两种策略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实现集体的思维进化和头脑提升了。
第一,确定问题
好的头脑进化总是从定位问题开始的。首先,你需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阐述;其次,你要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性质和可能影响的范围。
所以,你必须先确定一个目标(在思考、会议与讨论开始之前),使参与者明确地知道将通过这个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并为此做好思想准备,进行头脑资源的调度—收集已知信息,做出初步备案。同时,你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不要提出任何束缚性的规则。
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问题可以让我们较快地产生设想,对讨论也较为容易控制。而趋向于宏观和抽象的问题则比较麻烦,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开发大脑,提出具有创造力的想法。
第二,思维的准备
为了使头脑的开拓具有较高的效率,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为此做足准备,比如收集信息、阅读新闻、准备材料,然后公示这些东西,让每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对思维进行预热;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问题,在开动大脑前就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
就像在公司开会时,管理者一定要在开会之前的一个小时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到了解、熟悉—保证参会者也享有同等待遇。你不能与一部分人共享信息,而对另一部分人却关闭信息的大门,因为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参加讨论的部分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就没有办法提供新的角度,甚至会有被歧视和隔离之感,引发团队内部的矛盾。
讨论的场所也要适当准备,比如可以进行适当的布置,把座位排成圆环形的,摆上一些鲜花,尽量避免教室说教式的氛围。前者对激发人们的思维更为有利。另外,务必保证讨论时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思维是活跃的,避免大家坐在教室却没心情发言的窘况发生。
第三,确定成员
小会议以两三人为宜,较大的讨论则一般以8~12人为合适。请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发言的人数不能超过12人,否则过多的信息和思维会扰乱决策者的头脑。你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如何综合这么多的角度与观点?
成员人数太少了会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但如果人数太多了则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讨论的节奏。人数太多的话还有一个恶果: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思维的激发可能只进行了一半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表达机会了,这非常不利于新想法的提出,也不利于最终的决策,还会影响到讨论的气氛。
第四,思维的明确分工
讨论时对角色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需要一名主持人,还有必要的记录人员。主持人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安排那些你最信任并且最理解你想法和意图的执行者,由他来在讨论中维护秩序、安排主题,启发引导和掌握讨论的进程。
对思维激发的进展情况以及对一些新想法的归纳和延伸,则必须由你自己来主导。你要及时地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的气氛,或者让人们安静地思考某一关键议题。
记录者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应将人们的所有设想都及时地记录下来,最好当场就标注在一些醒目之处,而且要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清,然后据此进行更有价值的思考、讨论和决策。
第五,思考的时间
时间由主导者把握,不宜在一开始就规定一个“死时间”,而应灵活掌握。但一般来说,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维持在30分钟左右最佳。时间太短了会让人们有仓促和不尽兴之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太长了,则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并对此讨论感到索然无味,影响思维的结果。
我的经验表明,那些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会议开始的10~15分钟后逐渐产生,并在25~30分钟时达到**,此时是最容易产生最佳决策的时间段。所以,一个好的讨论过程,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不宜超出这个范围。
除了时间以外,思考的方式也要特别注意。你必须保证人们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并拥有一个共同的动机。用一句话说就是:不能各怀心事。
第六,自由的头脑
讨论者不应该受到任何框架的限制,也不应完全遵守世俗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有人都应放松、释放思想,让自己的思维在这一段时间内自由地驰骋。人们要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和方位展开大胆的想象,尽可能地让自己与众不同,提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观点。
不要怕哗众取宠,只要感觉思维是自由的,即可随意表达。
第七,禁止批评
在思维和讨论的过程中,绝对禁止批评。这是头脑进化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讨论的每一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或者故意与他过不去。因为这种批评对创造性思维的伤害常常是巨大的,无疑会抑制人们的表达欲望。有的人在开会时特别喜欢批评同事的观点,或者冷嘲热讽,或者出言不逊,或者说一些事不关己的风凉话。对这类参与者,应坚决把他踢出你的团队,不要与这类人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对你只有负作用,不会有正面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也不要轻易地自我否定。很多人习惯在上司和同事面前用一些自谦之词来表达观点,这种态度同样会破坏思维的活跃度,影响氛围,压抑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第八,追求一定的数量
我们进行头脑进化(会议讨论)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数量应该越多越好。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数量多代表着可参考的信息多,方案也多,提高了找到最佳决策的概率。因此,参加讨论的每一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设想,以供管理者参考。
至于这些想法的质量问题,不应该是人们担忧的。它们的作用是激发决策者自身的思维,以便拿出一个合理的最终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想的质量和数量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创意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设想越多,从中可以发现的创造性的设想可能就越多,进而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原则:
■
思维提升的实用价值:必须易于操作和执行,要通俗易懂,并且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让自己和别人很快就能掌握这一方法。
■
团队合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你要非常具体的表现出自己擅长集思广益的思维能力,以及从团队智慧中提取最佳方案的嗅觉。
■
不仅是你自己的,开拓每一个人的思维,让所有人共同进化,掌握最有效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的目标。
■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批量生产灵感,并将灵感转化为理性思维的结果,这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更需要具备坚毅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可以相信灵感,但必须依赖意志力。
■
拥有七维头脑的好处是,你还会和往常一样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但你不再恐惧它们。
■
你的态度将变得举重若轻,熟练掌握了激活自己头脑风暴的策略。这时你将不再孤独,也不再需要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与宇宙的灵魂建立了连接,从宇宙中汲取最本质的思想,并能保证它是正确的。
■
提升你自己和团队的创造力,这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你要让团队的头脑因你而越来越好用,锻炼每一名成员的思维,从而使团队持久地强大下去。
■
从今天开始,更加自信地思考,因为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如此有“创意”,且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不是昨天的你可以比拟的,你已经获得了思维的升级。
■
发现和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让他们来帮助你。你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给他们更广阔的空间。
■
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自己、为你的团队成员,也为所有的人提供一个能激发灵感和改善思维的环境。哪怕是在你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中,你也要这么做。
■
良好的沟通氛围永远比什么都重要,这有利于使每一个人放松,然后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对错如何,总能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
使你自己可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养成这样的习惯,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看看思维是否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