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做什么样的决定,做什么事情,切记一个原则:它肯定具有正反两面的影响,而不是只有绝对的一面。也就是说,任何决定与行为的“绝对正确”性都是不存在的,即没有可能实现。
假如你认为自己的某一个想法或行动一定是完美无瑕的、无可指摘的,那么你的思维就进入了一条错误的、狭隘的通道,你也就拥有了一种脆弱的、经不起推敲的极端化思维。就像男人会发现自己的妻子在生活中的极端表现—她们要么认为一件事情是自己不想要的,要么就觉得这件事情是自己特别想要的,从来不会分析其中的原因或者找它的两面性。
斯坦利讲到了一个他在洛杉矶遇到的一件事情。一位叫艾琳的家庭主妇参加了“逻辑思维”训练营的课程,和他有过四到五次的单独交流。艾琳是一名来自韩国的移民,定居美国已经有12年了。她的美国丈夫是洛城当地一家警局的文职人员,长期的文职生涯使他对生活有了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换句话说,艾琳认为她的丈夫对人生太缺乏野心了。
这正是她的苦恼,也是她的问题所在。她说:“我和丈夫平均每周吵架3~6次。感情融洽时吵架3次,不融洽时则可以达到6次。我对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希望他振作起来,至少应该制定一份职业发展规划,比如5年内是否让自己向上晋升一个级别?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人生观,也是必须具备的事业观。在我们东方,男人都是这样的。如果男人不这样想,岂不是活得太窝囊了?”
这是艾琳的思维,也是她对男人的认知。更关键的是,艾琳咬定这一点非常正确,毋庸置疑。同时,她认为丈夫否定这种价值观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也不能被原谅。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嫁给这个男人的决定是不是太仓促了?
“有一次,我们吵得实在太厉害了。情急之下,我就动手打了他。请原谅我的用词……其实我不是真的打他,只是用手中的盘子‘飞’了他一下……”
斯坦利顿时大惊失色。这还不叫“打”吗?就连忙问:“他受伤了吗?”艾琳很不好意思地答:“他的眉头被砸了一下,不过幸亏没大碍。”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艾琳突然哭起来:“他当天就搬了出去,去了朋友家借住。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5个礼拜了,还没有回家的意思。并且他给我写了一封电邮,告诉我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强烈地攻击、否定了我的想法。可是,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错误。”
这当然是很错误的认识,我们没有人可以去做绝对正确的事情,并且把绝对正确的观点坚持到底。就如艾琳这样,一再要求丈夫必须听从她的,服从她的人生安排。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艾琳还觉得丈夫离不开她,像面团一样这么揉搓他也不会跟自己翻脸。但她不知道的是,生活中没有谁离不开谁。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他离了我怎么活”的思想—把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看得太重要了,以至于做出离谱的判断,采取了令人遗憾的行为,让双方的关系在一夜之间支离破碎。
何况,从经济学上讲,做任何事情都存在机会成本。有人告诉你一样东西特别值得购买时,你一定要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陷阱;当有人告诉你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反驳时,你要警惕地思考一下这个道理的危险性(煽动性),然后离他远一点。
同理,如果艾琳的丈夫听从了她的建议,从一个无欲无求的坐班族向更高的职位发起挑战—这也许可行,但她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丈夫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支付多大的成本呢?对她本人来讲,丈夫的改变意味着她自己也将支付成本,比如—丈夫一旦升职,成为警局的明星,或者更加成功的人士,那么她的家庭地位难道不会发生改变吗?两个人还能重回当初的温馨生活吗?这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1.对比判断:如果一件事情带来的积极面大于消极面,我们就可以去做;如果一个道理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我们就可以坚持。对事物需要保持这个判断标准。
2.克服消极面:无论一件事物是否绝对正确,我们都应看到它的消极面。但不能总是去关注它,因为这只能让你感受到恐惧、消极,最终不得不放弃。所以,克服事物的消极面是很重要的思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