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刚在旧金山设立分支机构的时候,从华盛顿总公司把米勒调过来出任行政总管。米勒是一个认真的孩子,跟着我已经有6年了,一直对没有获得重要的提拔心存不满。所以一到旧金山,他就向我发起了牢骚。
可是对他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向老板表达心声的机会。“总裁,我希望到一线去,不想再做行政方面的工作,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好培训策划,也有足够的经验去跟企业打交道。”米勒觉得自己很有能力—这多么年来混得不好是由于社会不公。比如说,与他同龄的哈佛大学的同学大多都在各自的公司爬到了人力资源总监或市场部门主管的位置,甚至有很多人已经自己当老板了,他却还在我这里处理行政琐事。和他们比起来,他认为自己的人生简直糟透了。这一切的原因是我没给他机会,低估了他的能力。
这是人们普遍的想法,比如另一位卡希先生。他曾作为学员在逻辑思维训练营待过几天时间,但很快就走了。他听不进课程顾问的劝诫—让他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可以接受的,他拒绝自我审问,一心一意怪罪外界。就如同他过去30年的人生一样,四处流浪,找不到心满意足的落脚点。
他说:“我做过几十份工作,厉害吧?但没有一份做好,要么老板是垃圾,要么同事都是浑蛋,我实在很无奈。”他觉得这个世界无比黑暗,每个人都对不起他。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假如每天都以这种逻辑来思考问题,是不是最终会被自己的判断欺骗?到终老之时,是否会感到后悔呢?
你是真的“怀才不遇”?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基本没有什么“怀才不遇”的人,真正具有才华的人就算隐藏在最深的角落,也一定会被发现。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富有才华却运气不好,那么这个人一定有他的可恨之处。
怀才不遇的逻辑是如何欺骗一个人的?它像宗教传教的表述,给抱怨社会者构建了一个逻辑的闭环,以诡辩的技巧为自己遮掩过错。比方说,如果有人脱颖而出了,他就可以认为是这个人擅长溜须拍马才取得了老板的信任;如果有人和他一样不被重视,他就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现实佐证。
这种自我解释是辩护的基本逻辑,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关键的部分是,你的才能通过什么来证实?你所处的环境是不是真的没有给你提供发挥的舞台?每当谈及这两个关键问题,这些人总会顾左右而言他。
就像我问米勒的那样:“你真的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吗?那么,证据在哪儿呢?”这时米勒马上谈起了未来—他不敢面对过去的阴影,只知道讨论还不存在的“明天”。“明天我会证明这一点,老板。”他说,“只要给我一个机会。”
问题是,他不能提供一个证据,就没有谁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一切取决于自己”的逻辑漏洞
但是反过来,“一切取决于自己”也是有问题的。这个逻辑也充满了欺骗性—如果有人对你这么说,那他就有自鸣得意的成分,在炫耀他通过个人奋斗取得了成就。他是在告诉你,取得不了成功全怪自己,不能怪任何人,也不能审视环境因素。
我的建议是,对年轻人来说,某一种说法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你听不听谁的观点、是否怪罪自己或外界,而取决于你自己是如何思考、判断具体的事情的。与其每天考虑自己是否怀才不遇,不如先考虑如何让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补上逻辑的缺口—让思维更全面
在产生“怀才不遇”这种念头时,你需要第一时间反过来想一想:“我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有没有错误,我错在了哪儿?”这样才能补上逻辑的缺口,实是求是地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
比如第一,我可能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否适合当前的工作?如果因为自身的特点不符合才导致了自身的失败,那与别人又有何干呢?解决的办法就是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至少要做到专业对口;第二,我有才能,行业也符合自身的特点,但我对工作的计划有问题,安排不合理,或者自己出现了失误,才没有取得成功。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反思工作的方法,调整工作计划,重新来过;第三,是最需要正面的问题,那就是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才能,在工作中眼高手低,实际上胜任不了公司的需要,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正视现实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在正视、接受了现实之后,你应该怎么办?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充电,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让自己变得真正有才。到那时,你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这类麻烦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自己的思维发现问题,战胜传统观念的影响,发现真相,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