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领域的“大神”也偶有犯迷糊的时候一样,即便你是当仁不让的业界权威,说话分量重,思维判断准,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刻。斯坦利对我这样形容:“我在机构培训总监的位置上坐了快9年了,这让我在某些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在这个领域我是完美的,是权威的,也是绝对正确的。我认为自己绝不会犯错,人们如此认同我的观点,虚心地听取我的意见,我感到飘飘然。但有时我亦沉痛地反问自己:如果我错了呢?我敢于推翻自己的判断和感觉吗?”
这并不容易。人们越是对认为对的东西,往往就越坚持和执着。这种执着到什么程度呢?就算所有人都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也有一万个理由列阵迎战,绝不低头。我们堪称头脑最顽固的动物,其例就在于此。
比如爱因斯坦,他就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科学家。在他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论的论战中,僵持了二十多年,他屡败屡战,一直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哪怕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最后,爱因斯坦还是勇于认错的。他终于表现出了自己豁达与冷静的一面,也体现了自身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思维。
1917年,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宇宙解不稳定,据此宇宙要么收缩要么膨胀,这与当时天文学界流行的稳态宇宙说相抵触。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方程中加了一个宇宙常数项,使其宇宙解变为了稳定。不过,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年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宇宙确实是在膨胀。在事实面前,爱因斯坦坦然地认错说,加入宇宙常数项是“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后再接再厉,致力于探索万物之理“统一场论”,终其后半生矢志不渝。在当时基本粒子实验数据不足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爱因斯坦知难而进,屡败屡试。1929年他又提出一个万物之理新版本。
那时,他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早就为天文观测证实,头顶诺贝尔奖光环的爱因斯坦声誉如日中天,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明星。所以,万物之理新版本消息透露后,媒体大肆渲染。《纽约时报》头版耸人听闻的标题:“爱因斯坦将所有物理学归结为一个定律”。《时代》杂志进行专访,以他的相片作为封面。其他报刊纷纷跟进,对爱因斯坦的崇拜达到狂热。
但是,科学并不是靠吹捧塑造出来的,理论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能为同行科学家所承认。具有“上帝之鞭”雅号的29岁青年物理学家泡利敢于挑战权威,他对爱因斯坦说:“你的这个理论是纯数学,与物理现实无关。”他预言:“在一年内你会放弃。”果然,爱因斯坦不到一年就放弃了这个新版本。
但他也并未死心,在1931年1月和10月又提出两个更新版本的万物之理,不过不幸也都以失败告终。这时,爱因斯坦终于又公开认错了,他戏谑地对泡利说:“到底还是你对,你这个小淘气!”那时泡利尚未得到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在这位年轻后辈面前坦然认错,又体现出了他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
在和玻尔等科学家的论战中,爱因斯坦说出了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他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子。”言外之意,他从不相信运气,只相信绝对的真理。意思就是他很不赞成量子论概率解释。
随后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旷日持久的论战过程中,爱因斯坦始终坚持他自己的立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舌战群豪,越战越起劲。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确实验证明了量子论的结果是正确的,并使之成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理论。这时,在确凿无疑的事实面前,爱因斯坦感到确实是自己的判断犯下了大错。他终于有所省悟,并且在1953年10月12日致波恩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一理论的支持,从侧面向那些反对自己的科学家表示道歉。
我们传统的思维逻辑是一条向前不断行进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中,越是搜罗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前进的速度就越快,也就越难以掉头。在逻辑思维中,也有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认错”和“逼近”。通俗地说,就是当某一种逻辑思路被实践证明为“此路不通”后,需要另辟蹊径。但我们的本能反应并不是立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而是怀疑异常信息的正确性。这种错误能激起我们更大的怀疑,在初期可加快我们的速度。但最终只有当错误越来越大时,才能产生足够的力,将我们的思路引向一个新的方向。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逻辑只能在“试错”中“逼近”目标,而不是马上认错。由此可见,当你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以后,第一反应一定是不想认错,甚至加重对自己立场的坚持。要想战胜这种错误的逻辑,必须拓宽我们的思维,避免头脑被一种强势思维主导,导致思维的偏离。
你是喜欢自我辩护的人吗
作为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的认错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或者顽固的自我辩护的气氛,而且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利的。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到错误,而是你是否习惯于自我辩护?请郑重地回答这个问题:
“当你发现错误后,为自己的辩护会持续多长时间?”
是5分钟、20分钟?
还是12小时、2天乃至一个礼拜以上?
我经常遇到一些打冷战的恋人。他们本来没有多大的问题,就因为双方拒绝认错,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明知结果却死硬着对抗,结果使小纠纷转化成了长期的冷暴力,甚至让双方的感情走向了终结。
如果我们比较容易犯错误就为自己找借口,一旦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我们坚持旧的认知,拒绝接纳新的信息更新头脑和思维,就会让我们把精力放在了绞尽脑汁地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上来自欺欺人,压制别人。
只有尽快地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马上改正,更新头脑,才能避免今后我们再犯下同样的判断错误。就像在培训中我所讲到的:“为什么人们花那么多时间处心积虑捏造借口、搪塞自己的弱点来欺骗自己呢?这么宝贵的时间,我们应该拿去做宝贵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时间用到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多少重要的事情,得到多少有益的收获?”
马克森是一家公司财务部门的职员,他在给一位请病假的员工核对工资的时候犯了个错误,给了他全薪。很快,他便发现了自己犯的这个错误,但是工资已经发下去了,想改也已经来不及了。他就去告诉那位员工,他将在下次发工资时从他的工资中扣减这个月多给他的那一部分。但是,那位员工说这会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请求马克森分多次扣除多给他的工资。不过,公司有
规定,这样做必须获得总经理的批准。
马克森意识到,这一切麻烦都是由他的粗心造成的,所以他决定向总经理承认自己的错误。当马克森把这件事告诉总经理以后,对方的确很生气,责备他对工作不认真负责,又责备人事部的职员们工作不认真,但是马克森一直坚持说,这都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是自己没有核查好,与同事无关。
最后,总经理对马克森说:“那好,你就马上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吧!”最终,马克森的这个错误得到了改正,而且没有给任何人造成更大的麻烦。这件事让他给总经理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觉得马克森这个人对待工作非常的认真负责,而且勇于承认错误,不找借口,不推脱责任,值得信任,因此开始重视他,也给他更多的表现机会。果然没多久,他就给马克森升了职,也增加了薪水。
形成敢于认错的思维习惯
1.建立“认错的好处”:我们要在思维中建立一种“认错有益”的反射,即我们只要敢于承认错误,不为自己找什么无用的借口,往往会获得别人的谅解和信任,给人留下一种诚实、高尚和谦卑的印象,就像马克森一样。有了这样的思维反射,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认清错误,改正错误,这并不影响自己在人们眼中的形象。
2.明白“不认错的后果”:另一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扩大不认错会产生的消极后果。让潜意识知道,一个犯了错误总是为自己找借口和推脱责任的人,就一定会给人们留下极坏的印象,让人讨厌,也让人憎恶。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将这种既看不清自己的判断失误,又拒不认错的顽固的立场从脑海中赶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