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发散性思维(1 / 1)

醒脑力 高德 1397 字 2个月前

固性思维就是我们头脑中的一条思维直线,就像光一样,它永远走一条固定的通道,即沿着测地线运行—以最节省能量的方式向前走。固性思维就如此,哪种思考最节省精力,最不需要调动资源,它就全盘照搬,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如同我们在电脑中的检索程序一样,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了,它就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把答案调出来。这些模式往往是由权威替我们创造的,因为已被证明在过去是有效和能够带来回报的。

于是,人们思维受限。

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限制思维的远不止在几分钟内所能够想象到的,但如果你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出现了问题,抓住重点,激发自己的思维,就可以在短时期内释放思维的活力。

为什么需要发散思维?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既非上天,也非权威可以控制。何况即便是上天,也是以弯曲来显平直。直线型的思维方式走到最后,经常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它杀死创造力,也会让自己依赖于外界的信息思考,将自身的思维嫁接在别人的逻辑之上。但是,这个世界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思考自己的人生,驾驭每时每刻的每一个感觉。因此,全新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新的生活、新的思考逻辑,这就是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可以给我们的。

一个人是否具备发散性的思维,也是他是否具备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首先建立发散型的认知方式

1.一个问题多重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性的思维,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首先,不要只想到单一的某个方面,要想到多种可能性,从正反两个角度去思考它的利与弊;其次,让思维就像一部雷达,尽可能扫描更多的面,寻找更多的点,让思维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来对一个问题进行多重思考。

2.创见性大于正确性:尽管最终产生的多种可能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答案,但却很容易产生富有创见性的想法和新颖的观点,激发更多的思考。先不要思考这是不是对的或错的,而是集中注意力开发更多的可能性,看到创新的成果。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亦即说,不要寄希望发散性思维给你带来“正确”,它至少能保证创造力与创见性,开阔你的视野,增强你对不同的“可能性”的洞见。

3.每个人都有发散性思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思维方式,不存在谁的多谁的少。它就位在头脑的深处,从出生开始,上天就给我们种下了一粒发散性思维的种子。只是使用的程度不同以及是否系统。通过各种手段,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它开发出来,是我们提高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

4.由点及面的思考:什么是由点及面?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由一个单独的点想到无限的可能。你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自己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且通过对自己的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建立更多的与更新的设想,来探寻不同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比如一只风筝的用途并不是只用来玩玩,还可以测量风向,传递情报,当作射击的靶子;床单在火灾时可以用来救命;地瓜可以烤着吃、煮着吃,还能够切成片晒成地瓜干;等等。

5.广泛的适用性: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有发散性的思维,也要建立发散型的认知方式。即便我们不能开发出自己的天赋,也要在学习中拥有它拓展它,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提高自己的智慧。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所以,抽时间—尽量多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来让头脑具有360度的视野,来打破权威和传统对你大脑的垄断,来提高自己的智力运算能力。

请参加这个试验

场景—

有一个人在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突然起床拨了一个电话,当对方接通“喂”了一声后,他一句话也没说,马上把电话挂掉,然后就顺利地进入了梦乡。这回他睡着了。

问题来了—

对于常人来说,这个情景多少有点蹊跷。

人们会想:

深更半夜的,这个人为什么睡不着?

他又为什么打电话?

打了电话就能睡着了?

更奇怪的是,接通电话后,为什么他不说话?

为什么当他听到对方的声音后,就马上挂断了电话,然后就能安然入眠?

这是一道思维测试题,也是一个思维的启发程序。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正是我要你们找出自己想象中的答案的问题。

在初次进行这个试验时,有二十多名学员产生疑义,他们觉得这道题目完全没有设置前提条件,这让他们无法思考,也没有办法找到答案。你看,问题马上就来了—固有思维的限制,让他们已经失去了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和意愿。他们在面对一件事物时,脑海中已经提前设置了大量的条件,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事物,他们就感到陌生和无法理解,认为这很不正常。

面对这种情况,我鼓励他们说:“尽可以大胆想象,不要顾虑任何条件、环境或是什么科学准则,你们只需说出对这个场景的解释就行了。”

答案是什么—

这是关键,也是人们关注的目标。是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解释,但我敢肯定的是,不管我采纳或准备了哪种答案,只要把盖子揭开,让某一个“答案”大白于天下,展示给他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定会恍然大悟似的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就像青蛙跳出了深井。在爬上来之前,它对外面的世界有千奇百怪的想象,但当它真的看到蓝天白云时,一定会发出某种有力的感慨:“啊,原来是这样啊!”

发散性思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

通过问答来进行发散思考—

这种方式注定了我们找到答案的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发散性的。在实验中,我允许学员就他们想到的任何问题向我提问,但对他们的问题我只能用“是”或者“否”回答。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希望避免给他们丝毫明显的提示—这些或大或小的提示都有建立惯性思维的危险,很容易成为一种束缚让他们有不敢逾越之感。所以,我的角色就是充当一个看客,甚至不让他们注意到我的存在。

“他从事什么职业?”

“无可奉告。”

“难道他是个警察?”

“我不知道。”

“他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哦,他有孩子了吗?是不是离婚了?”

“对不起,这些信息我通通不知道。”

学员们七嘴八舌,试图从我嘴里套点“情报”,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最正确的答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恰恰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我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我说的任何话对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

在这个发散性思考的过程中,对人们所问问题的数量,没有限制;对人们所给出的答案,也没有丝毫的束缚。你能就此问题提出多少种设想呢?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来,最好是就这一个小情景写出一个丰富的故事—大胆发挥想象力,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想到的东西是令人惊讶的—很多情节一定打破了那些束缚你多少年的思维的笼子,连你自己也可能感到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