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树立的一个权威优点多多,前面已讲到了,但缺点也不少。其中最大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容易形成人们的思维障碍,增加人们大脑偷懒的机会,堵塞大众在特定时期或领域的创造力。因为人们觉得,由权威为自己指明方向就足够了:“听他的就可以,我不必担心,也无须负责,更不要绞尽脑汁亲力亲为!”
这方面的现实应用数不胜数,因为迷信权威而使自己的智力退化的现象到处可见。除了组织结构中的权威设置—等级管理—还大量地应用于商业营销中。很多公司的广告营销之所以大获成功,建立品牌和占领市场,手段就是加大消费者的思维障碍,让他们不能思考,结果就是人们集体被忽悠,乖乖地付钱。尽管消费者有时并不真的清楚自己付钱的原因。
两名顾客在商场聊天。A看到了爱马仕的包,吐槽说:“这个包并不怎么漂亮。”B惊讶地说:“哇,你的眼光到底有多高,这可是爱马仕的包!”A顿时瞪大了眼睛,连忙改口说:“是吗?是瑞恩做广告的那款包吗?听说很多明星都买这个牌子的。那还不错,我要买下它!”
这一案例表明了名人在权威建立中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商家利用明星的影响力,使得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所接受,或让公司理念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这就是一种相当流行且高明的品牌传播手段,其特点是利用了人们崇拜名人的思维,来建立自己的产品权威。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名人崇拜的传统。那些在不同的领域中造诣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的人,很容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不仅崇拜他们的成就,还乐意模仿他们的一切喜好,愿听从他们的引导。明星电影演得好,人们只是崇拜他们的演技吗?不!还认同他们的穿衣理念,学他们的生活习惯。
这种传统观念和思维障碍不仅是普通人独有的,即便明星和名人本身也无法脱俗。他们的思维也在权威面前存在障碍—名人崇拜更有名的人,甚至拿着虎皮当大旗,利用名人效应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向人们灌输自己的思维。
我们当然不能说他们是刻意伪造的或者精心策划的,因为他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事实就是如此。但归根结底,这正是权威崇拜的经典表现,在人类历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包括宗教思想的传播,亦是沿袭和发扬了这一套路。
这些传统的权威崇拜发展到今天并没有消失—尽管舆论在不停地批判它的负面影响,可是它的威力反而变得更大,影响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改头换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悄然地变成了一种“泛权威崇拜”。
在各个领域中,我们都会看到人们对权威顶礼膜拜的情形。特别是那些在各领域中公认的、有造诣的、有影响力的人。就像上面我讲到的,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只要坐在讲台上,下面就坐满了信徒,拿着笔记本虔诚地记录。他们的发言就是真理,他们的行为也一定是正确的。人们就是这么想的,比如哈耶克、亚当·斯密等,人们觉得一旦引用他们的话,立刻就威力无穷,那么自己的观点和表达就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重要的是,有了他们,自己就不需要思考了。这才是人性的本意,也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经常产生惰性且无法根治的原因。
前年,华盛顿的营销界出现了一位创造销售奇迹的“大神”:艾德华。他在短短的4个月内为自己就职的保险公司赚到了两千万美元。对于个人来说,一个销售人员,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一时之间,艾德华成为了业界名人,被媒体称为“保险业的巴菲特”。
艾德华被树立为了权威,每周都接受《华盛顿邮报》的专访,还登堂入室上了福克斯的电视节目,并出书立著。他随口而出的观点,就被很多公司和大量的保险销售人员拿去当毋庸置疑的结论。客户相信他,刚从事销售业的后辈们也崇拜他。
公司出于广告的需要,也借此风大力包装他,送给他豪车和夏威夷的度假别墅,花钱帮助他做节目等,可谓倾情力推,将他树为公司的“头牌”。在各方烘托、炒作及众人的跟风追捧下,这股艾德华风潮足足持续了一年之久,但他的结局却是极为悲惨的,市场还是以不买账的方式击碎了人为制造的“权威泡沫”。因为终于有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他的业绩实际上有大量的掺水行为,很多签单都是他通过作弊的手法完成的—招募帮手或代理公司替他签下虚假合同,实际上没有给公司带来这么高的收入。
这时,人们又开始落井下石。他不再是权威了,反而是一个招摇过市的骗子。人们开始怒斥:“你这个败类,为何欺骗大众?”却始终没有人反思自己:“我为何会受骗?”权威笼罩下的思维障碍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自我审视与反思机制的消失。
1.权威让人不再深入思考甚至不去思考。
2.权威让人失去独立判断的兴趣。
3.权威让人变得思维懒惰并且产生智商退化现象。
这是三项非常明显的害处。假如你在某一天读到了某位名人的一本书,被其中的观点吸引并对此深信不疑(就像你现在读到的)—即便是我的观点,我也会奉劝所有的人谨慎对待。重要的是你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再去判断一种思维或一种现象是否适合于你,而不是毫不犹豫地拿过来就用,以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