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权术:兔死狗烹的真相 韩信:功高无二,无土可赏(1 / 1)

谋天下:刘邦篇 高原 2076 字 2个月前

在汉帝国建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有多大?用八个字可以总结:“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萧何对他的评价则是“国士无双。”也就是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才,谁得到他谁就能赢。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韩信,别说打败项羽,可能刘邦只能在汉中呆一辈子,老死在南郑。这样一个人,一旦成功以后,他不功高震主、让上司感到惧怕,显然是不太可能了。刘邦对他是既信任、既重用,又存有很强的疑虑和提防。

在韩信略齐之时,项羽已进入困境,刘邦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双方在荥阳对峙,胜负取决于韩信的倾向。这时,谋士武涉、剻通都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

武涉说:“您只要不攻打项王,项王愿意和您和平共处,当然您能站在项王这边,一起攻打刘邦,那就更好了。”

剻通说:“大王你好好想一想,您现在的实力举足轻重,倾向于谁,谁就能得到天下,这是无可质疑的。正因此,汉王和项王才都求着你,依靠你。只有这种局面不被打破,您才能从中获利。一旦项王被灭了,汉王得了天下,您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不如自立为王,与汉楚三方鼎?立。”

但是韩信的回答是:“汉王一向厚待于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对不起他。”出兵南下,把项羽灭掉了。

论实力论谋略,韩信都足可以与刘邦平分天下,但最终却因谋反罪死于吕后之手,被诛除三族。一代“王侯将相”,死时年仅三十三岁。这是他最后的可怜结局,也正应了上面我们对他的分析。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但在政治领域,他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

说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这是事实,但如果没有刘邦的默许,萧何不敢献计,吕后断然也是不敢动手。因此杀掉韩信的幕后主使,其实还是刘邦。

刘邦为什么要杀死韩信这个开国最大的功臣?

这其中,功高盖主当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但韩信的处事方式也逐渐给予了刘邦更直接的理由要杀了他。如此看来,更像是韩信自己把自己给害了。

韩信是如何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火坑的?

第一步,有兵不救激发矛盾。

项羽攻破荥阳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增援,韩信只是口头答应,却迟迟不肯发兵,导致刘邦非常不满。最后,刘邦带着夏侯婴前去韩军突袭调兵,成功地调走了韩信的二十万精兵,只给他留下了几万残兵。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刘邦催他发兵相救,韩信基于战略的考虑,一直没有迅速听命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埋下了很深的猜忌,由此开始,韩刘之间矛盾的种子生根发芽了。

第二步,在和谈成功时,武力灭齐。

对于齐国,刘邦也想除之而后快,但经过分析之后,刘邦认为齐国不可除只可“降”,与齐保持友好的关系,先解决项羽这个问题,至于齐国最终的解决方案,要等灭项之后再做商讨。

刘邦不灭齐有自己的原因,一则齐国势力雄厚,要想吃掉齐国必然会引发持久的战争,然而此时项羽的问题还未解决,一旦激化双方的关系,反而对项羽有利。另一方面,汉军正与楚国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若两线作战,汉军有被夹击的危险。

于是刘邦与郦食其最终决定智取。

面对这一策略,韩信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配合刘邦的战略部署,他认为会产生三方面的不利影响:

1、“说齐”的战略韩信无法参与,实施这个策略的人也是郦食,韩信顶多算是个助攻,最大的功劳肯定会给郦食其。

2、韩信自己的兵马不可能得到壮大,而且对于齐国的土地,在齐王投降后,韩信很难分到一块。

3、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信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认为必须武力灭掉齐国,才能将齐国的资源牢牢控制在汉方,才能充分地用于对楚战争。如果齐国只是投降,那么汉军南下灭楚时,齐国就是一个隐患,谁也不知道齐王会不会在背后给汉军来一刀呢?

综合以上的考虑,韩信是不同意说服齐国投降的。最后,他干脆抓住齐王决定投降、放松警惕之时,突然灭掉了齐国,然后功劳、土地、兵马全归自己所有了。

这样一来,韩信就犯了刘邦的大忌,他不请示就擅自行动。对于一个君王而言这是什么,目无君主,并有据齐自立、拥兵自重的倾向。刘邦的“家天下”战略,这时从一开始就遭到了韩信的挑战,注定在未来刘邦不会放过他。

当然,刘邦也未必不同意韩信灭齐,因为当韩信攻打齐国时,刘邦并没有下令停止,郦食其自己跳进大锅烹死后,刘邦也没有责备韩信,表现得不置可否。要知道郦食其可是刘邦的好哥们,这么一个重要的谋士因韩信而死,刘邦没有一点发火的迹象,说明他本身对于齐国被灭掉的这个结果,是十分满意的。

只不过,刘邦在满意结果的同时,也对韩信的尾大不掉存了戒心。

第三步,居功请封,触及刘邦的心理“禁区”。

韩信一人灭齐,功劳自然也是韩信一人的,此时韩信的实力大增,军队扩充到了三十万,还牢牢盘踞着齐国的土地。但这时候的韩信有实无名,占据着齐王的位子,却没有刘邦的册封。韩信得到的一切就没有群众的基础,也没有法定的名义,说明这个局面持续下去,对他十分不利。

此时,当刘邦命他带后南下,夹击项羽时,韩信就直言上书,请求刘邦封其为假齐王。此时的韩信拥兵自重,刘邦又正与项羽对峙,箭伤还未痊愈,他感到了这位自己一手提拔重用的部下,正对自己进行“要挟”。

你不来支援,反倒请封,这不是**裸的威胁么?是不是我不封你,你就要自立为王了?当然,这些看似无理的要求,在韩信这边也是有所考虑的,刘邦此时正困于战场,需要韩信的支援,此时请封的成功率比较大,刘邦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但无法避免的则是刘邦对于韩信的不满势必会升级。

韩信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思维:我的贡献有多大,你就要给我多大的报酬。我不是你的奴才,而是你请来帮你做事的。

遗憾的是,刘邦作为最大的老板,不会像韩信这样思考类似问题。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封了韩信为王,韩信的如意算盘成功了,但成功只是短暂的。因为灭掉项羽之后,刘邦随即亲率禁卫军直奔定陶,中军帐中夺取了韩信的军令。

没了兵权,韩信自然也就不敢反抗。此时的刘邦仍然心存顾忌,毕竟韩信是开国的第一功臣,这时还不能太过分地对待他,因为可能引发其他功臣的猜度,不利于稳定局势。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迁封韩信为楚王。

韩信本就是楚人,如此一来,刘邦的这个举措无论从面子上还是从道德纲常上都说的过去,还给群臣留下了一个开明大义的印象,可谓一举多得。韩信自己也很高兴,认为楚王比齐王好。这又是一种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决定了他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靠近。

第四步,羞辱和慢怠樊哙,最后又意图谋反招致了灾祸。

贬为淮阴侯之后的韩信,一点没有改变他的骄傲之心。他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功高盖世,刘邦不敢拿他怎么样。他常常不朝见,也不出行,一个人安静地呆在长安城内,贵气逼人,不但对周勃、灌婴等同级别的官员感到不齿,还羞辱了刘邦的重臣、吕后的妹夫樊哙这样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去樊哙家做客时,樊哙跪迎于他,说:“大王您能驾临我的寒舍,我真是感到十分荣幸。”这表明樊哙是十分尊重他的,给了他很大的面子。韩信此时至少也应说些客套话,让樊哙有个台阶下。但他表现得十分傲慢,好像“你跪着迎接我就是应该的”这种感觉。

此举很快传遍长安城,在朝野之上,韩信也就失去了官员们的支持,慢慢地就被众臣孤立了。

第五步,不度时局,行为不检,最后酿成大祸无法挽回。

在韩信在改封楚王之后,收留了他的朋友钟离昧。钟离昧何许人也?项羽当年手下的大将,如今的朝廷重犯。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自己有谋反之心么?朝廷正在通缉此人,韩信隐瞒不交。等到刘邦下令让他交人时,韩信才拿钟离昧的人头交了上去,可惜为时已晚,刘邦借陈平之计“假游云梦”,突然逮捕了韩信,并将其降为淮阴侯,让他搬到长安去住,等于把他完全架空了。

此时,韩信总算有点明白了:皇帝怀疑我!

公元前197年,陈豨受到韩王刘信的煽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征伐,韩信却称病不去。不去也就罢了,偏偏又写了一封密信给陈豨,告诉他自己可以里应外合。这个计划是,在夜晚的时候假传圣旨,释放囚犯,并且率领他们袭击吕后,占领京都。

听起来很妙,符合韩信善于出奇的用兵风格。然而,韩信的一位门客因为得罪了韩信而被囚禁,决心揭发自己的主公——他的弟弟将韩信的计划告诉了吕后。

吕后得知之后,把萧何叫来商量怎么办,最后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之内把他杀死。

至此,韩刘之间的一场明争暗斗落下了帷幕,刘邦大获全胜。

我们知道,韩信确实是很有能力的,也曾经有过天赐良机,但他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呢?

一是他没有太大的野心;二是他被自己的信仰约束住了。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这就是韩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回顾韩信的仕途,他的人生甚是坎坷,怀才不遇,三易其主,最终才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并且很快得到了重用。他报恩的心理非常重,比如在他封楚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了当年落难时的一饭之恩,赐予千金,对于当年让他受**之辱的屠夫,他也没有报复,还认为这是一种“恩情”,让那个屠夫做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韩信的信仰中,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诛杀自己主公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做的。他情愿在刘邦手下当一个被软禁的功臣,也不想背负骂名去自立为王。当然,直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刘邦抛弃,不可能再重用他时,才动了谋反的念头,可这时他一无兵权,二无地盘了,谋反又有什么用呢?这充分表明了韩信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和天真,所以到死才明白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而在刘邦这边,夺权、削王、软禁、杀头,每一步都走的都很巧妙。在对付有问题的功臣时,刘邦的思路是分步走,既提防你,限制你,又会给你自省的机会。他从来不会一步到位,这也充分反映了刘邦比较宽厚的性格,没有项羽那么残忍。

遗憾的是,韩信的政治头脑太差,意识不到这一点,体会不了刘邦的用意。他一直沉醉于自己的功劳中无法自拔,最终落到了吕后的手中。可惜的是,吕后不是刘邦。吕后处理自己讨厌的人,从来都是一步到位的,对韩信和彭越都是如此。所以韩信很快就被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