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成立后,韩王刘信被派驻到了代郡,任务是防御匈奴。但却在双方的战争中被匈奴打败,并且投降了匈奴。韩王易主,不再效忠于汉帝,当然会为草原上的新主人分忧解难,以求得到更多的回报。于是,韩王决定策反陈豨,并派王黄与曼丘臣前去,通过策划他来打击汉朝,增加自己的力量。
陈豨何许人也?简单地来说,在韩王信反后,刘邦封了他为列侯,主掌赵国的兵事与财政,也是赵国的相国,还兼管代国的事情,权力相当大。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污吏,很多案件都与他牵扯上了关系。
这家伙在赵地独掌大权久了,又传出了贪污的风声,刘邦很生气,但又不太相信,就派人去调查他。
他正在心虚呢,韩王信的策反使者就来了,为求自保,他决定答应这个建议。
从这一点上看,陈豨完全是一个愚钝的人。陈豨根本不用这么敏感,甚至为求自保想要推翻刘邦,这种想法注定了他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不懂如何去推度刘邦的心理。刘邦当时只是稍有怀疑,对他还是以信任为主的,不相信他会贪污,即便真有一些贪钱的行为,作为开国功臣的一员,刘邦深切信赖之人,恐怕也不会对他采取什么行动,参照萧何的自贪行为——有功之臣贪点小钱,刘邦反而很高兴,这意味着你没有大志,对皇权构不成威胁。
所以在调查时,刘邦也并没有采取什么对陈豨有威胁的措施。他只要在刘邦面前认个错说点好话,这场灾祸是可以避免的。要知道,在朝野之中的贪官污吏多了去了,刘邦怎么可能在大汉还未稳固的时候就开始大面积整肃这些贪官呢?乱了帝国基业,岂不是毁了自家的房子?
这个道理,陈豨并没有意识到。他很害怕,认定刘邦一定会杀了自己。而且,他只有归顺韩王刘信才可能自保。于是这个迂腐之人又做了一件傻事,在公元前197年10月太上皇(刘太公)死后,陈豨竟然称病没有去参加葬礼,要知道连梁王彭越这样的很被刘邦猜忌的人都去了,陈豨却不?去。
这不明摆着给刘邦难看么?此举也让刘邦开始怀疑他了。甚至,此时的刘邦已经下定决心,要除去这个“隐患”。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做错了一件事,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那么这一念之差,就会让他后面事事皆错,无法回头,直到掉进深渊,粉身碎?骨。
老板打天下是这样,中层主管看人脸色做事,也是如此。做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力,学会猜对手的心思,也要懂得猜老板的想法;要明白怎样洞察环境,选择最正确的路线,才能保平安,做成事。
陈豨为什么有如此胆量敢于造反呢?因为他的实力确实很强,有一定的资本。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后,高傲地认为只要行动迅速,就能成功,这叫得意忘形。
很快,陈豨自立为王并联合韩王刘信起兵造反,大军一起,一度攻占了聊城,匈奴也南下进攻大汉。腹背受敌的刘邦醒过神来,马上亲自上阵,让周勃负责领兵。此时,刘邦想让韩信跟随自己前去征讨,然而韩信却以身体有恙推脱了,这也为韩信后来的死埋下了一个大伏笔。
刘邦的大军刚走,韩信则派人密书给陈豨,希望在关键时刻里应外合,借机推翻刘邦的统治。这说明韩信此时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走错了关键的一步棋。
如此一来,陈豨更有底气了。既然起兵,那我非要推翻大汉不可。他很有自信,认为自己必胜,再不济,也可以割据一方,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主人,安享富贵。
他说:“就算我打不下南边的土地,杀不死刘邦,但我至少可以守住自己的地盘吧?”
陈豨自立为代王后,汉军来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冬天,汉兵击斩了陈豨的部将侯敞﹑王黄,就在曲逆这个地方,又击破了陈豨的部将张春率领的军队,拿下了聊城,斩首一万多人。
随后,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到了高祖十二年冬,陈豨的末日来临了,他在灵丘被樊哙的军队杀死。
刘邦在此次出兵讨伐的过程中顺便做了几件决定性的部署。
第一件事,丑化陈豨,稳定军心。
陈豨这个人自然没有什么民意基础,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贪官污吏,道德败坏。至少在起兵造反之时,朝廷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宣传,已经给陈豨坐实了这些罪名。所以刘邦出兵讨伐,一是为国平叛,二是为民除害。刘邦大军出师有名,民心就有了。
另一方面,民心的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一旦让军队意识到陈豨是一个有实力且难以对付的人,军心也很容易涣散。因为军人总是很务实的,他们是实力至上原则的遵守者。在那样一个朝代,易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跟随了一个没有实力的主,战争的结果就很不乐观了。就像诸侯军当时不敢跟项羽对阵一样。
刘邦从一个街头小混混成长为大汉的帝王,当然深知这个道理。在到达邯郸之后,刘邦就仔细地为部下分析了战局,并且对邯郸这个要地详细地讲解。
他说:“邯郸南有漳河做防,是一个战略要地,但陈豨却选择了别的地方作为重点布防要点,这人是没有前途的。”
部下听了,均认定陈豨必败,军心就得了巩固。
第二件事,稳定当时的局势。
刘邦出兵的时候,常山郡的二十五个城已经被陈豨攻下了二十个。不但如此,各郡的郡守都开始担忧,陈豨下一个攻打的目标,会不会就轮到自己了?刘邦知道,这种恐惧的情绪一旦蔓延开来了,对帝国民心造成的威胁是很致命的,处理不好他们就容易临阵倒戈,岂不坏了大事?
这就是雪崩效应,如果有人开始投降,并散布这种恐惧情绪,让各地官员认为叛军不可战胜,那么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投降潮,加之还有异姓诸侯王在背后蠢蠢欲动,汉朝中央就真的危险了。
正值此时,赵国的丞相上奏,要惩罚常山郡守以及郡尉,刘邦当然要小题大做以稳定局势。这是他最擅长的。当着很多人的面,刘邦只问了赵丞相一个问题:“他们造反了没?”周昌说没有,刘邦就对群臣说:“此人有远见,晓大势懂大局。”便饶恕了他们,并将他们官复原职。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非常有力,对于各郡的郡守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撼。皇帝如此宽容,那么大势如何?高祖亲自带兵讨伐陈豨,军心大振,那么大局如何?存有害怕情绪的官员都在思考。陈豨想要推翻大汉并不容易,而各郡的郡守都在大汉的范围内,谁先造反,谁就会挨打。即便战局不利,刘邦被打败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要叛变也不是现在的事。
那么,只要跟随皇上,才能够获得最大利益,取得胜利。刘邦又宣布:“平叛有功之人必赏之!”大局就被稳定了下来。
此外还有一件事值得分析,刘邦命令周昌在赵国寻找几个人才,让他们领兵打仗。刘邦此举显然不是真的为了寻找人才,而是为了另一场做?秀。
论打仗,周勃已经足矣,那么为什么要在赵国寻找人才委以重任?刘邦是要让赵国的子弟们知道,赵国与汉同盟,正借他们的力量为汉打仗。这叫统一战线。周昌找来了四个壮士,带他们去见皇上。刘邦第一句话便将他们骂的狗血喷头:“竖子能为将乎!”但是骂归骂,刘邦还是让他们去带兵,并封了他们为千户侯。
为什么这么骂?刘邦是想让天下人知道,赵国连“竖子”都在帮皇上打仗,还被封了侯,那么赵国的百姓、其它封地的子民自然就更加为刘邦卖命了。一句脏话,竟蕴藏如此高明的政治目的,达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效果,陈豨岂能不败?
第三件事,从各个方面瓦解陈豨的势力。
在这次战争中最让刘邦兴奋的是什么?是在他得知王黄和曼丘臣都是商人出身的时候。王黄和曼丘臣也就是韩王刘信派去策反陈豨的人,他们后来成为了陈豨最得力的将军,几乎统领了所有的军权。为什么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异常振奋呢?因为商人重利,更关注金钱而不是地盘。
刘邦的主意马上就来了:与其费力地攻打你们,还不如花钱消灾。
负责领兵的周勃这边打得如火如荼,陈豨的两员大将也在金钱的**下逐渐开始动摇了,他们被收买了。所以很快战争就有了结果。对于这些帝王的策略,刘邦早已经玩得出神入化。你说这是心术也好,权术也罢,不得不承认的是刘邦玩的很好,既要在战场上解决问题,也要在其它方面去瓦解对方的势力,打乱敌人的军心,效果是显著的。